APP下载

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对地区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

2021-09-05王勇操娴纳付思华

关键词:青岛市

王勇 操娴纳 付思华

摘要:相比国家与省级区域创新体系,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对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的影响更为直接。立足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基于该地区上市公司微观视角,理论剖析并实证检验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对所属地区上市公司研发创新投入的影响,并进一步基于直接产出(专利产出)和经济产出(产品市场业绩和会计业绩)双重视角,考察该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对企业研发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显著促进青岛市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带来了企业专利产出的增加,但未提升企业产品市场业绩,且降低了企业会计业绩,这表明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研发创新投入;研发创新产出;青岛市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1)03-0055-09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为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关系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败的关键。企业创新不仅受其自身禀赋、资源条件的影响,制度环境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作为与企业创新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之一,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RIS)融合了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知识创造等基础要素,直接关乎到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影响到企业创新活动的方方面面。Himmelberg等和Hall等指出,现实中,研发创新活动具有复杂性高、风险大及投资刚性的特点,对企业内部实力和外部环境提出了较为严苛的要求。[1-2]世界各国普遍借助国家政策与措施助力企业研发创新,我国亦是如此。在诸多政策及措施中,创新体系能够为企业提供知识创造、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资源基础及过程支持,是与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关联性最强的制度因素。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与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的现有研究,主要沿着两大研究脉络展开:一是探讨区域创新体系与企业研发创新投入的关系;二是考察区域创新体系对企业研发创新产出的影响。对于前者,张乐萍研究发现,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不同系统构成要素的影响效果存在一定差异。[3]对于后者,Furman等、Hu等和Faber等指出,区域创新体系能够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基础,强化高校、科研院所等与企业的联系,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带动整个企业集群创新活动,进而带来企业专利数量和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4-6]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原则上的指导,各省市正立足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特征,积极建设有区域特色的、能够迅速有效提升本区域创新能力的创新体系。相比地区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与省级创新体系作用于微观企业研发创新时会受到地区资源禀赋、政府政策执行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地区创新体系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更为直接。由此引发我们的思考:对于青岛市企业而言,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对其研发创新投入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更进一步讲,区域创新体系是否显著促进了企业研发创新产出(绩效)?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既能够揭示区域创新体系及其构成要素对青岛市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与作用强度,还有助于客观评价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效果,从而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均衡、协调其构成要素以更好地促进青岛市企业创新活动。

鉴于此,借鉴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以及省级创新体系研究相关成果,在建立青岛市区域创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2007—2017年青岛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证考察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对地区企业研发创新投入与研发创新产出的影响。该研究主要基于已有的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和省级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成果,构建地区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考察市级(青岛市)區域创新体系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力求为深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丰富区域创新体系影响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经验、完善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区域创新体系内涵及文献回顾

(一)区域创新体系内涵的理论分析

区域创新体系一词最早由Cooke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以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为主体,加上以根植性为特征的制度环境所形成的交流创新系统。[7]Asheim等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域内产业集群、产业支持公司、制度基础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进而形成的区域集群。[8]国内研究同样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构成的。[9]黄鲁成据此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宏观理论模式,指出区域创新系统由组织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政策创新系统、运行创新系统和基础条件创新系统构成。[10]李恒光认为,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创新环境、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和创新资源四大要素。[11]何晓静认为,金融机构同时包含创新制度和创新资源,是现代区域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创新要素投入,且会通过创新主体、组织运行和制度变迁去影响和支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12]李梅等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形式是区域创新网络,该网络围绕产业创新发展、区域创新合作和创业企业成长三大需求形成,其关键节点包括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创业载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等。[13]

(二)区域创新体系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的文献回顾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内涵的理解与界定,学者们就区域创新体系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Nelson基于对美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创新体系比较研究发现,网络化的知识传播与技术分享以及区域内企业、高校、科研等机构间的合作有助于提升区域(国家)内企业创新能力。[14]Cheung等基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视角发现,对外开放程度构成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影响区域企业的创新能力。[15]Bathelt 等研究发现,区域内企业、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等之间的互动以及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有助于提升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16]Sequeira和Tamura指出,科研人员数量、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等人力资本质量因素,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17-18]David等聚焦加拿大拉波卡捷尔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发现该地区健全的基础设施是提升地区企业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19]Fritsch等研究发现,高校、公共科研部门或私人部门的研发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效率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效率。[20]Agnete等以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管理为例,分析了稳定区域创新资金环境的重要性。[21]Weaver等和Epinfanova等分别从技术创新角度和小型创新企业发展角度,强调创新制度对企业创新的重要性。[22-23]

国内学者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结合中国制度背景,对区域创新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对区域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苏屹等基于人体免疫学视角,以政府及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政府政策、创新文化因素构建区域创新免疫系统,并根据区域创新系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实例分析,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评价。[24]巩欣以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经济绩效5个构成要素以及18个具体指标构建市级区域创新体系,并采用专家打分法赋权,进行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的评价。[25]张爱华以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3个维度建立省级(湖北)区域创新体系,并采用主观赋权法进行了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评价。[26]鉴于主观赋权法会受主观影响,且易丢失信息,部分学者采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熵值法等客观赋权法进行区域创新体系的评价研究。党晶晶等以创新意识、创新链接、创新基础和再创新度4个主要系统要素、17个具体指标构建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并采用AHM赋权法和熵权法对指标赋权,进行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评价。[27]颜莉等以研发投入、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程度和创新政策五大因素构建区域(武汉)创新体系,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以科技成果、經济效益和区域竞争力指标来衡量区域(武汉)创新产出,研究发现五大因素均对区域(武汉)创新体系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8]

综上,现有研究已经基于国家层面与省级层面证实,区域创新体系能够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基础,带动整个企业集群创新活动,进而带来企业专利数量和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现实中,国家创新体系与省级创新体系能否作用于微观企业研发创新还要受到地区(地市级城市)资源禀赋、政府政策执行力等多因素的影响,地区创新体系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更为直接,但现有的研究鲜有涉及。

三、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青岛市作为国家计划单列市,一直积极认真组织实施《青岛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建立和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可为整个区域创新体系提供良好的平台,包括基础设施环境、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吸引大量科技人员聚集、创新资源汇集以及资金流入,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良好的运作条件。

区域基础设施是区域内企业创新与知识传递的物质载体,反映区域内企业创新活动的硬性条件和水平,是企业创新得以开展的物质基础,包含交通运输设备、邮电通信等。据历年《青岛统计年鉴》,截至2017年底,青岛市港口吞吐量5.1亿吨,外贸吞吐量3.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 831万标准箱,对比上一年度,分别下降0.3%,增长7.9%,增长1.4%。至2017年末,青岛市拥有国内航线157条,国际航线27条,港澳台地区航线2条,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2 321.1万人次,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3.2%。航空货邮吞吐量23.2万吨,增长0.6%。青岛市邮电通信发展迅速,2017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27.5亿元,增长58.3%,其中邮政业务、快递业务和电信业务分别增长23.7%、24.7%和72%。2017年青岛市客运和货运各运输方式完成量如表1所示。

同时,青岛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1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 541.0亿元,增长10.6%。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全市实现外贸货物进出口总额5 033.5亿元,增长15.7%,主要商品进出口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增长率可知,青岛市研发创新产出正迅速增长。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79.5亿元,增长10.9%,占GDP比重为5.3%;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1 104.7亿元,增长10.9%,占GDP比重为10%。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快速增长。生产新能源汽车8.1万辆;生产智能电视1 372万台;生产智能手机2 062万部,增长20.3%;生产城市轨道车辆1 276辆,增长80.2%。

表1中,周转量指在一定时期内,由各种运输工具运送的货物(旅客)数量与其相应运输距离的乘积之总和。计算公式为货物(旅客)周转量=∑(货物(旅客)运输量×运输距离)。

制度环境是区域创新体系良好运作的保障。基于企业创新动力理论,政府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外部动力。政府给予创新的支持力度直接影响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包括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体制的完善和引导创新平台的创建。2017年,青岛市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13.14万人,增长8.5%;技术市场大力发展,技术合同交易额126.66亿元,增长21.7%;涉海技术交易合同14.99亿元,增长21.8%;孵化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创业青岛千帆启航工程”,并被列入科技部火炬中心创业中国示范工程,全市国家级创业孵化载体达到129家,其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80家,国家级星创天地30家,国家级孵化器19家,累计认定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20家,孵化器入驻企业1.3万家。

(二)创新资源

2017年底,青岛市研发经费(R&D)投入307.9亿元,同比增长7.24%,占GDP的2.78%,居全省首位,超出第二位烟台市约65.25%,其研发投入结构如表3所示。同时,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588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其中,技术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6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52项。全年有效发明专利21 802件,增长19.2%,PCT国际专利申请761件。

另外,青岛市科研机构和平台达到一定的数量。2017年底,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实验室4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家,包含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战略联盟58家,公共研发平台10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6家,科技园区11家,国家示范点6个。随着科研机构和平台数量的增长,青岛市科研人员上升迅速,具体如表4所示。

(三)青岛市与同级市区域创新体系对比分析

鉴于青岛市属于临海的计划单列市,其政治经济地位与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为此,选取大连市、宁波市与其区域创新体系作对比。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和可得性,采用表5中所列示的区域创新体系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从人均GDP来看,宁波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青岛市稍好,大连市经济发展水平最差;从有效发明专利件数来看,宁波市创新产出大于青岛市,大连市创新产出严重偏低;从技术成交合同金额、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来看,青岛市居于首位,宁波市相对最低,表明青岛市在创新和研发投入方面增长更快;对比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商品出口额占GDP比重,可以看到,青岛市引进外资远大于宁波市,而宁波市商品出口远大于青岛市,结合第三产业增加值,表明青岛市更注重发展技术创新;从“新三板”挂牌公司累计数量和港口吞吐量来看,进一步验证了宁波市更为注重商品进出口和金融发展。综上,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依然存在着进一步成长与完善的空间。

四、研究假说与实证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综上所述,作为国家“智慧城市”技术标准试点城市,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和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领军力量,以高校和科研機构为骨干,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创新之路,培育和推进了特色科技产业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了特色鲜明的研发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首先,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聚集,不仅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提高了企业研发创新效率与效益,鼓励了企业创新,而且,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活动发挥了显著的外溢效应,促进了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互动强度,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其次,青岛市政府通过改善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政策环境,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创新主体间的交流。再次,青岛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关于实施“千帆计划”加快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和《青岛市企业研发投入奖励实施细则》等100余项政策,持续创新政府科技资金的投入方式和运作方式,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发挥企业研发投入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些学者研究证实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省级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9-30]鉴于此,提出假说1:

H1: 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地区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基于创新要素理论,企业创新是各要素投入后的产出,包括企业创新所处的创新环境,更进一步,企业创新投入则是企业研发创新绩效的核心要素。区域创新体系作为企业创新的创新环境,通过为企业提供创新资源(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创新财政支持、创新政策与制度等),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的动力与能力,带来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

企业研发创新投入有助于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源与技术制约,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最终带来企业创新绩效的改善。

刘素荣等研究发现,高管作为企业研发创新赖以需求的人力资本,对其进行货币薪酬奖励可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31]吴晓松实证研究证实,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现为专利数量、创新项目成功率、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等指标的上升。[32]鉴于此,承继假说1的研究思路,如果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了区域企业研发创新投入的增加,则其促进企业研发创新产出的增加,表现为研发创新直接产出的增加、产品市场业绩与会计业绩的改善与提升。鉴于此,提出假说2、假说3和假说4①:

H2: 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地区企业专利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 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地区企业产品市场业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地区企业会计业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实证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参考,选取16个指标构建青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部分数据主要来源为2007—2017年《山东统计年鉴》《青岛统计年鉴》和青岛科技大数据平台。另外,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以及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由于研发与专利数据的缺失较多,剔除相关缺失值样本后,获得有效样本82个。为了避免极值和量纲不同导致数据分析误差,对数据先后进行了1%和99%的Winsorize处理以及标准化处理。

2.测试变量计量

(1)被解释变量。借鉴现有的研究文献,研发创新投入采用研发投入强度计量,即研发投入/营业收入;以有效专利数量作为专利产出的计量指标;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作为市场份额的计量指标,衡量区域创新体系对企业研发产出产品市场业绩的影响;以总资产收益率作为会计业绩的计量指标,衡量区域创新体系对企业研发产出会计业绩的影响。

(2)解释变量。借鉴现有研究中的国家与省级区域创新体系,同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该研究选取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的16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6所示),采用主因子分析法构建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主因子特征值大于1且对方差累积解释的百分比达到80%,确定因子个数,进而获得体现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水平的两个主因子及指标的分子载荷。选取的两个主因子当中,第一个主因子的重要性达到80.394%,载荷较高的指标包括1、2、4、5、6、7、8、9、10、11、12、13、14和16,包含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企业绩效等主要指标,将其命名为创新综合能力因子,记为fac1。第二个因子载荷较高的指标是3和15,指标3计量区域创新体系主体间合作程度,指标15仅部分反映企业创新绩效,故不予考虑,为此,将该因子定义为创新主体合作因子,记为fac2。通过因子载荷与对应指标的乘积累加计算2007—2016年两个主因子,具体得分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青岛市创新综合

能力因子逐年上升,

而创新主体合作因子总体偏低,呈现一种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波动较大,表明青岛市创新主体合作程度不高且不稳定,区域创新体系主体间的交流网络呈现一种刚刚起步的状态。

3.研究模型设定

为检验假说1至假说4,基于上述测试变量与控制变量的界定,建立下述模型进行多元回归检验。

RDit(Patentit,Mincmgntit,ROAit)=β0+β1fac1it-1+β2fac2it-1+β3OpeCassit-1+

β4Dbassrtit-1+β5Fixassrtit-1+

β6QValit-1+β7OwnCon10it-1+Industry+ε(1)

同样,借鉴现有研究设计,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企业经营性净现金流、负债水平、资本密集度、成长性、股权集中度以及行业变量。相关变量的名称及其定义具体如表7所示。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8。由表8可知,青岛市上市公司研发强度RDit均值为3.7%,高于2017年青岛市整体研发投入强度,显示出上市公司对于青岛市整体研发创新的重要性。另外,专利产出Patentit均值为399.877,标准差为801.132,表明企业之间研发创新产出差异较大。从创新主体合作因子均值来看,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合作程度整体偏低。

通过计算解释变量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发现,企业研发创新投入(RDit)、研发创新产出(Patentit、Mincmgrrtit和ROAit)与创新综合能力因子fac1it-1的相关系数分别为正、正、负、负,与创新主体合作因子fac2it-1相关系数为负,但统计上基本不显著,未能完全支持假说1、假说2,假说3与假说4。由于尚未考虑控制变量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地多元回归检验(限于篇幅未予列示)。

(二)多元回归实证检验与分析

实证检验与分析见表9。RDit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创新综合能力因子fac1it-1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在5%水平内显著,这表明青岛市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因子总体上促进了青岛市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而创新主体合作因子fac2it-1回归系数为正,但统计上不显著。综上,假说1基本得到证实,即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总体上促进了青岛地区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

Patentit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多元回归结果显示,fac1it-1回归系数为正,10%水平内显著,而创新主体合作因子fac2it-1回归系数为正,但统计上不显著。鉴于此,假说2基本得到证实,即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总体上促进了青岛地区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带来了更多的专利产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回归结果中的创新主体合作因子fac2it-1回归系数不显著,这表明青岛市地区创新主体间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支撑地区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和专利产出。

Mincmgrrtit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创新综合能力因子fac1it-1和创新主体合作因子fac2it-1都不显著,这表明区域创新体系所带来的研发创新投入与专利产出并没有显著促进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的增长,假说3未得到支持。

ROAit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创新综合能力因子fac1it-1回归系数为负,并且在5%水平内显著,创新主体合作因子fac2it-1回归系数为正,但统计上不显著,这表明区域创新体系短期内反而降低了地区企业的会计业绩,假说4未得到支持。综上表明,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带来了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的增加,但未有效转化为企业的经济利益,表现为企业产品市场业绩未能有效上升,会计业绩反而有所下降,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研发创新产出的不确定性与长期性,另一方面可能反映了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研发创新效率。

(三)稳健性分析

1.稳健性检验(1)

针对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水平的16个二级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令方差解释率大于80%进而获得其主成分Compit-1,直接反映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水平的计量指标,据此重新检验其对青岛市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相应的回归结果如表10所示,回归结果基本一致,继续支持假说1与假说2,不支持假说3与假说4。

2.稳健性检验(2):内生性检验

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属于宏观层面因素,而企业研发创新投入与产出属于微观层面指标。前者可以影响到后者,而后者难以影响到前者。尽管如此,上述实证检验过程中,以滞后1期的解释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弱化内生性问题。为进一步排除内生性问题,采用滞后2期的解释变量重新进行假说1至假说4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回归结果保持一致。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立足青岛市建设促进区域带动能力和发展创新服务体系的战略背景,选取2007—2017年青岛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借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各省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成果,理论剖析与实证检验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对地区企业研发创新投入的总体影响,并进一步从专利产出、产品市场业绩以及会计业绩等视角,考察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对青岛市企业研发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显著促进了青岛市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带来了企业专利产出的增加,但未提升企业产品市场业绩,且降低了企业会计业绩。该结果总体上表明青岛市政府发挥了积极的调控作用,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了科研人才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研发创新的进步,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专利产出的增长,但同时青岛市的产学研合作层次较低,區域创新合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企业在整个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与外部的合作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该研究发现对完善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青岛市企业研发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可提供借鉴。首先,青岛市应继续保持政府积极的宏观调控作用,深化科技计划和奖励改革,确定并鼓励特色产业发展,为区域创新体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鼓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科研人才发展以及维护知识产权的系列政策,规范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其次,鼓励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型战略型产业,建立以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最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中介组织体系和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成本浪费,完善孵化器体系,鼓励孵化器入驻企业,帮助企业掌握技术的核心力量,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活力。

注釋:

① 理论层面上,由于存在研发投入产出效率的问题,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所带来的地区企业研发投入增加并不必然带来研发产出的上升。鉴于该研究基于研发创新直接产出、产品市场业绩与会计业绩三个维度反映研发产出,至于青岛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水平对这三个维度的研发产出产生怎样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属于一个具体的实证问题,对此,假说2至假说4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正向影响的假说。

参考文献:

[1] Himmelberg C P, Petersen B C. R&D and Internal Finance: A Panel Study of Small Firms in High-tech Industri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4,76(1):38-51.

[2] Hall L A, Bagchi Sen S. A Study of R&D,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the Canadian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Technovation, 2002,22(4):231-244.

[3] 张乐萍.浙江与江苏、广东、山东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6》数据[J].今日科技,2017(6):58-60.

[4] Furman J L, Porter M E, Stern S.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 2002,31(6):899-933.

[5] Hu M C, Mathews J A.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in East Asia[J]. Research Policy, 2005,34(9):1322-1349.

[6] Faber J, Hesen A B.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European Nations: Cross-national Analyses of Patents and Sales of Product Innova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04,33(2):193-207.

[7] Cook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the New Europe[J]. Geoforum, 1992,23(3):365-382.

[8] Asheim B T, Isaksen A. Localisation,Agglomeration and Innovation: Toward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Norway[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7,5(3):299-330.

[9] 胡志坚,苏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1999(6):20-23

[10] 黄鲁成.宏观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1):95-98.

[11] 李恒光.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证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9-63.

[12] 何晓静.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中的金融结构支持:理论与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

[13] 李梅,王丽娟.区域创新理论及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方法讨论[J].学术探讨,2012(5):259-260.

[14] Nelson R.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19.

[15] Cheung K, Lin P. 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Provincial Data[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4,15:25-44.

[16] Bathelt H, Malmberg A, Maskell P. Clusters and Knowledge: Local Buzz, Global Pipelines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4,28(1):31-56.

[17] Sequeira T N. On the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 and R&D Policies in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J]. Economic Modelling, 2008,25(5):968-982.

[18] Tamura R.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 2006,79(1):26-72.

[19] David Doloreux, Steve Dionne. I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Possible in Peripheral Regions? Some Evidence from the Case of La Pocatire Canada[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08,20(3):259-283.

[20] Fritsch M, Slavtchev V. Determinants of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 Regional Studies, 2011,45(7):905-918.

[21] Agnete A G, Hytti U, Ljunggren E. Stakenolder Theory Approach to Technology in Cubators[J]. Internan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 Research, 2011,17(6):607-625.

[22] Weaver P, Jansen L, Grootveld G V. Sustainab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M]. Sheffield: Greenleaf Publishing Limited,2000.

[23] Epifanova T, Romanenko N, Mosienko T, et al. Modernization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in Russia for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in Initiative in Small Business Structures[J]. European Research Studies, 2015,18(3):137-148.

[24] 蘇屹,闫玥涵.区域创新免疫系统的要素构成与免疫过程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3):17-24.

[25] 巩欣.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以青岛市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0(4):80-82.

[26] 张爱华.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指标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7(24):51-55.

[27] 党晶晶,王艳,孙斌.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8(18):66-70.

[28] 颜莉,张军.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因子分析模型实证研究——以武汉为例[J].经济问题,2011(6):119-122.

[29] 康华,扈文秀,吴祖光,等.基于制度观的国家创新体系对我国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3):82-87.

[30] 杨柳青.区域创新体系对我国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3):3-8.

[31] 刘素荣,公敏.融资约束下高管激励机制与中小企业研发投资行为——基于货币薪酬、股权激励的对比视角[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1):70-77.

[32] 吴晓松.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影响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2.

责任编辑:韩国良

The Impact of Qingdao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n R&D Innovation of Regional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Qingdao

WANG Yong1,  CAO Xianna1,  FU Sihua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2.School of Fina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610074, China)

Abstract: The municipal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has a more direct impact on corporate R&D behavior than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Based 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Qingdao and the micro perspectiv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reg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test of the impact of Qingdao 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n R&D invest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in its region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impac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on R&D output is further examined based on the direct output (patent output) and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economy output (product market performance and accounting performance).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Qingdao 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R&D invest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in Qingdao, which has brought about an increase in the company s patent output. However, the market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 s products is not improved and the accounting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is reduce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f Qingdao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o raise th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 R&D.

Key words: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D investment; R&D output; Qingdao

猜你喜欢

青岛市
青岛市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青岛市构建农民工实名制管理系统
青岛市亿城科瑞建材制品厂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2015年青岛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