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
2021-09-05刘家义
刘家义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深刻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体现了宏阔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历史思维,彰显了坚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用勤劳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是文明传承的根脉,是道德滋养的瑰宝,是奋进力量的源泉,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世界文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充分发挥山东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优势,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切实将其转化为人民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进行创新性发展,切实转化为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先进的哲学思想、博大的人文精神、积极的教化思想、崇高的价值理念、丰富的道德规范等,无不彰显着人类文明的智慧,赋予我们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底气。我们要在健全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中创新发展,深入研究阐发中华文化特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厚植文化自信底蕴;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完善社会治理的促进作用中创新发展,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结的智慧融入社会实践,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创新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共通性、相融性,深刻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充分揭示其理论品格和学术价值,更加坚定挺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脊梁。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结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创新性发展,切实转化为强大的奋进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等,都成为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精神标识。我们要传承发展蕴涵其中的“自强”精神,激发中国人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昂扬斗志,振奋拼搏进取的“精气神”,锲而不舍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传承发展蕴涵其中的“担当”精神,涵养家国情怀,牢记“国之大者”,厚植严以修身的实干作风,扬起干事创业的“主旋律”,努力为中华民族“强起来”作出贡献;传承发展蕴涵其中的“团结”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汇聚起同心同德、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傳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发展观念,结合现代化建设实践进行创新性发展,切实转化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厚植着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充满理性和智慧的发展观点、治国方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休养生息”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为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不同社会的治国理念和实践追求。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先进价值追求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要大力弘扬“为民”价值追求,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坚持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刻把握“天行有常”“应之以治”的科学内涵,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变革创新特质,结合破解新的时代课题进行创新性发展,切实转化为生动的创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崇尚变革创新的基因,“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变则通、通则久”等思想历久弥新,秦国商鞅变法、齐国管仲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成为历史佳话。创新是最好的传承。我们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的创新品质,培厚中华民族勇于变革的文化传统,努力让变革创新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行动自觉;传承发展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价值,立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持续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引导人们突破观念禁锢、勇闯新路;聚焦适应新形势、破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特别是当前围绕落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推动人们大胆闯、大胆试,以改革开放再领风气之先,推动发展走在时代前列。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传统美德,结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创新性发展,切实转化为良好的文明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仁义礼智信”“讲信修睦”“敬业乐群”“诚实守信”“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都闪耀着中华文化的道德光辉,成为中华文化的底色和精髓。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风采,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融入生产生活,培育崇德向善的新时代文明新风尚;要运用各种形式、传播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品格,结合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进行创新性发展,切实转化为开放合作的丰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崇尚“美美与共”“亲仁善邻”“和衷共济”等理念,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文明,始终在开放包容中历久弥新。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更加呼唤不同文明间的开放交流。我们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积极推动不同文明的平等对话,推动不同文明多样发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理念,在互学互鉴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走出去,积极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推动文明交融发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积极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文史哲》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正确的办刊方向,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始终坚持高质量办刊,努力成为国内国际一流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学术潮流的大刊名刊;始终坚持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团结凝聚大家名家,扶持培养青年才俊,把刊物打造成学术高地、学者之家;始终坚持开放办刊、包容创新,拓展办刊视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让世界了解“理论中的中国”“学术中的中国”,努力打造展现文化思想价值的重要窗口、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