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探究
2021-09-05李沛霖
李沛霖
摘 要 现代经济发展背景下,工业化规模扩大,对林业资源需求逐步增多。过去,我国通过工业城市化道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然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终究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要想两者兼得,就要转变观念,发展新时代可持续林业。以保护环境、促进林业稳步发展为前提,重点对林业生态背景下林业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林业生态;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5.030
现阶段,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营林生产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统一协调,是未来林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坚持以科学经营模式为前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体系,开拓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新时代林业部门的新使命。
1 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是陆地上分布面积最大、组成结构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是天然的氧气“加工厂”,被誉为“地球之肺”。森林不仅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功能,还能维系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缓解温室效应。此外,森林植物有着强大的根系,能发挥吸水保水、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因此森林是防洪抗洪的绿色生态屏障。森林中茂密的枝叶、粗大的树干和地表层稠密的花草落叶等也能有效吸收噪声,对噪声污染有一定的减弱作用,可有效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1]。由此可见,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生产和森林经营对于整个生态环境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林业生产和能源结构的优化
现代社会对于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早已超过地球自然资源的更新速度,全球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短缺问题,再加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在日益加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的科学研究就变得十分迫切而重要。森林蕴藏着巨大的生物质能源潜力,而生物质能源被国际学界认为是未来接替石化基能源的下一代能源“主导者”,生物质能源的规模化发展亦是未来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发展趋势。
1.3 以科学的林业生产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森林不仅是木材的来源,同时也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更具有调控河川流量、保护河流流域、减少土壤侵蚀等多种功能。采取科学的林业生产技术进行森林资源开发,在追求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保证经济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实现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基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的实际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确保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衡发展。利用科学方法来经营林业生产和森林资源管理,是保证森林资源良性增长、促进林业可持續发展的首要条件[2]。
2 林业生产经营现状
2.1 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土壤和气候多样,林业资源分布广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贫困人口较多,对于生态资源管护的技术、管理和理念仍比较落后。过去,我国为了追求发展速度,采取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问题随之凸显。要想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目前来说仍是一大难题。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再生,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推动林业生产有序进行。
2.2 营林造林现状
目前,我国营林造林机制不够完善,技术人员短缺是现阶段营林造林行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再加上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林业单位缺乏必要的监管督导,难以激发其完善、创新的积极性,导致我国林业发展一直都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果。在传统粗放式林业管理理念与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很多地区在开展营造林工作时只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经营比较粗犷,且忽略了森林资源管理和培育,应用的很多营造林技术和设计方案都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一系列实际客观需求,从而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以上问题必须在未来发展中得到重视,并予以科学改进。
2.3 林业生产经营市场现状
木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木材及木制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大。作为木制品的主要原料来源,全球森林发生了巨大变化。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20年发布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仅有40.6亿公顷。以净面积计算,全球森林面积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470万公顷,自1990年以来更是减少了1.78亿公顷,相当于利比亚的国土面积。
如今木材原料市场供应的产量越来越少,全球的木材及木制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木材供需缺口进一步加大,林木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与不断增加木材需求量之间的矛盾,促使各国不断地对木材木质材料进行科技创新,实现林木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无论从产品质量还是附加功能等方面急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要想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应提倡更合理、更科学地应用木材,通过需求促进林业发展,实现林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林业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相对平衡稳定,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1)自然灾害频发,针对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仍需完善;2)非法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违法现象对林业造成的损害不容忽视,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3)我国林业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局面,包括原材料、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短缺,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结构,并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此外,还要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视优良种源的培育、保护生物多样化,以科学的经营模式提高对森林资源管护与利用的水平,如此才能降低生态风险,实现林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3 林业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科学划分林业资源
目前,森林资源分类的途径大致可分为3种,分别是植被学途径、立地学途径和生态系统综合途径。其中,生态系统综合途径被认为是最合理的分类途径,成为多个国家争先研究的领域。我国可根据林区的自然条件以及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经济效益需求与生态效益需求,对林业资源进行综合划分,从而为地区的林业生产发展方向提供科学指导。如此利用分类管理的手段可提升林业生产经营效益,同时保证林业资源和生态体系平衡。
3.2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林业管理
我国林业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尚存在许多不足,一些不法分子针对法律漏洞从事违法行为,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损失。部分单位对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未能落实到位,群众缺乏森林资源保护意识,进一步阻碍了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因此,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对林业生产的管控与管理,落实环境保护和森林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并对护林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升林业从业者的综合业务素质。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林业生态环境评价机制,避免过激的林业生产行为,例如,为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而过度砍伐,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及生态失衡等。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多管齐下,实现林业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
3.3 运用现代科技促进林业经营可持续发展
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当今世界各国达成的统一共识[3]。社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科技,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道路也离不开科学技术。而人才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林业生产若缺乏人才,其发展步伐便会止步不前。未来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应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重视林业人才的培训,通过安排专业人员系统学习和掌握最新技术,把最新技术应用到林业生产中,环环相扣,推动林业产业新发展。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培育优势种苗,并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优良苗种。在生产过程中,要充分遵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复杂多样性,针对不同的土壤和自然條件选择合适的树种,再利用人工干预手段,如人工干预防治害虫、采取高科技手段改善濒临灭绝物种的生活环境等,实现更大的林业经济效益,促使林业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3.4 优化林业生产机制
要想林业生产经营在创造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对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必不可少[4-5]。林业生产机制的优化,即通过强化林业的生产结构与各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从而更科学、更合理地管理林业资源。例如,积极推行退耕还林制度扩大林业种植面积,并实施科学的采伐措施,从而提升森林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另外,开发特定的森林资源要具备一系列条件才可以进行工业生产,如木材加工、林业产品化工、家具生产等,因此必须要确保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同时开发林业新产品,调整生产结构,如发展旅游产业、花卉种植、果树种植等,提升森林资源利用效率。
4 结语
当前,我国林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仍面临着多方阻力,林业在我国各行业的地位也处于相对比较边缘的状态。林业不仅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根本。基于林业生态的背景下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林业生产经营必须与时俱进、多管齐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易新初,许承辉.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究[J].现代园艺,2019(8):149-150.
[2] 杨通吉.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J].南方农机,2017,48(2):171.
[3] 程醒予,耿利敏,沈文星.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林业风险与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16,29(1):8-13.
[4] 邱雪芹.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J].北京农业,2014(27):244-245.
[5] 张平.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山西农经,2017(14):133.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