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二十四孝图》有感
2021-09-05邬若兰
邬若兰
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推崇孝道的。
在汉代,推举人才的方式就是“举孝廉”。舉孝廉,顾名思义,谁孝顺谁就能当官。在没有科举制度的年代,“孝”的程度成了评判学子是否能当官的重要标准。唐朝的诗人李贺,在父亲死后三年才去考试,依然被人举报,原因是李贺父亲名叫李晋肃,“晋肃”与“进士”读音接近,所以参加科考就是不孝。这种看似荒唐的理由在当时却是有力的攻击武器,李贺因此与仕途失之交臂。
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孔子就曾说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圣人都这么说了,天下人岂有不照做的道理?于是人人奉孝为真理,日日挂在嘴边,写在书里,看见谁有丝毫不孝顺就大加批判,摆出一副“有一点不孝就是丧尽天良”的架势,逼得你磕头请罪。
2
在古代,有很多观点过于偏激,比如对孝的看法。《二十四孝图》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文集中的《二十四孝图》里就严肃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愚孝。鲁迅先生认为《二十四孝图》里所展现的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孝,这种孝应该被批判,不能让其麻痹人民。
确实,《二十四孝图》里有些孝的行为真的几乎丧失人性,比如“郭巨埋儿”这个故事。郭巨为了节省粮食奉养母亲,不惜亲手埋掉儿子。也许当时那个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以为父亲在逗自己玩,还对着父亲痴痴地笑。母亲则抱着他,不停地流下悲哀的泪水。孩子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直到父亲狠下心把他往土里一扔……如果最后没有掘出那一坛黄金,孩子就被活埋了。我想问郭巨,难道孩子的命就不是命吗?
这,就是所谓“封建礼教”吧。披着孝道的外衣,传播愚昧而残酷的偏激理念,并企图控制他人的思想。一旦被灌输了这种思想,人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被迫接受,直到深信不疑,并强行把这种思想灌输给更多的人。它就像可怕的病毒,杀人于无形之中。
哀哉,愚孝害人不浅也!
3
在批判了愚孝之后,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倡导什么样的孝道呢?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父母就尽到了为人子应有的孝道。为了替卧床的父亲治病,年幼的鲁迅奔走在药铺和当铺之间,受尽冷眼;鲁迅先生是出了名的大孝子,每次回家,总是先去母亲的房间,叙话很久,直到母亲让他去休息。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为传统的“孝”注入了新的内涵。走在街头,经常会看见宣传栏上印着《新二十四孝图》,简洁易懂,它让我们懂得:陪伴是孝,理解是孝;帮父母做家务是孝,带父母出去旅游是孝;支持父母的爱好是孝,满足父母的心愿也是孝;这些才是新时代该有的“孝”和“顺”。
(指导老师: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