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米之外的高度

2021-09-05华静

民主 2021年6期
关键词:纳木措沙尘暴丝瓜

华静

以时间为序,我在这个春天先后几次受到启发。难忘的经历,那么自然地发生了。虽然,我每次都想详尽地记录下来这些经历和经历中的心情,但每次拿起笔时,落笔的内容都只是日期和几句话而已。不是要记录下来的吗?为什么一笔划过? 我以为,那种经历中的冷和暖、感与悟,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心情起伏和天气变化,也不是就此生发出的冲动和感动,而是一米之外的一种审视。虽然这种审视并不一定有多少深度,单从接受教育的角度,那种励志和抚慰却有着比期望值更高的高度。一米之外的距离,一米之外的范围,却伸展出难忘的故事。

翻看2021年3月28日的日记。北京沙尘暴大风。一早,北京大风呼啸,黄沙弥漫。这是继3月15日北京出现了近十年最强的沙尘暴天气之后,再次遭遇的今年第二波沙尘暴天气。浮尘犹在,听说第二天的沙尘还有可能回流。

多少年没有见到过这种黄沙漫天的情形了。我们驱车去郊外,一路上,车速因风而受阻,有明显的一种“飘”和“晃”的感觉。

没上高速路之前,隔着车窗,看街道两边飞舞的树枝,看行人在昏黄的风中艰难行走、骑行的姿态。这样的画面和昨天在抖音里看到的那幅海拔4718米的西藏纳木措的清澈形成鲜明对比。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许多写在纸上的计划难以实现。早就想去体验纳木措的风,这成了一个没有说出来的心愿。其实,只是心愿而已。这个时候想起纳木措,也是因大风而起的联想。心想着,同样有风,北京的风里有沙尘,而纳木措的风里有云朵。

之前,看过有关纳木措的纪录片。位于青藏高原的纳木措流域多风,特别是下午和傍晚,纳木措水面上风力尤为猛烈。藏语中,“措”是“湖”的意思。当地藏族人民称她为“天湖”,说纳木措因湖面海拔高,高到好像就在天空中一样而得名。

虽然暂时去不了纳木措,但在影片中看到过她幽静安详的模样。她的生機勃勃,她的空旷辽阔,都如云朵一样飘动在我的心间。去不了远处,去近郊。春天京郊的田园风光绚丽多彩,也有诱惑力。总想着,有一天,最惬意的享受是在延庆的松山上吹着徐徐山风,坐在一处看云卷云舒的天空,听山林里各种鸟叫的声音。风过山谷,草木的清新舒适宜人。于是,盼着周末出行,是愿望。

所以,那天,尽管沙尘暴肆虐,并没有挡住出行的脚步。

快到谷雨了,也想学着种瓜种菜。一般情况下,在这个季节,到早市上买现成的秧苗种到地里最省事,可毕竟又想体验种植的全过程,于是,把黄瓜种、西红柿种等培植在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泡沫箱里。泡沫箱里的土壤合着特地购买来的农家肥,散发着一种混合的难闻气息。而我们,因了包含在其中的那种期待,刻意忽略掉不适的环境,任意想象丰收时的喜悦,竟给周边的环境增添了田园画面。

去年的一个老丝瓜,静静地躺在不远处。那是我特意留做种子的丝瓜。看看周边的空地,心想着多种些丝瓜并不费事。先育苗,再种植,准备到谷雨那天沿着空地的墙边撒上几行,定会收获多多。

想着想着,就弯腰去捡拾那个老丝瓜。原本,老丝瓜是放在窗台上的,大风,就给吹到地上来了。谁知,就在弯腰去捡的那一瞬间,我竟然被定格般僵在原地。下不去腰,也直不起腰,缓了缓,勉强能走路了,却明显感觉到强烈的不舒适。立即去医院,却是一个又一个“没想到”连续发生。

没想到,我上车容易下车难。去医院的路上,本来应该坐着的我却偏偏选择了趴在后座上。到了医院急诊室大厅前,却无论如何起不来,下不了车。任何帮助都不需要,整个腰部像充满了气体的薄壳,碰一下都会碎了一般。本能的自我防护,控制着一米之外的人不能够靠近我,只有自己变换着身体角度,慢慢地挪。

没想到,这一挪,就是整整两个多小时。两个后车门都开着,“穿堂风”而过,猛烈地吹着早已汗流浃背的我。 即便如此,也只能任由我自己坚强地从趴起来到坐起来,然后,下车,坐到准备好的轮椅上。

没想到,去CT室的走廊上,哪怕地板上有一个小小的颠簸,都会再次让我痛到近乎昏迷。原来,腰椎间盘突出病症是这般滋味。想想,十几年前,我弟妹燕子、我的同事、我的好友就都有过我今天的状态,真不知道她们是如何挺过来的。 没想到,医生让我立即住院治疗。理由是正处于急症期,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有抓紧住院及时治疗。住院就必须做核酸检测和血常规等一系列检查。

没想到,3月因出京培训刚做过核酸检测,这次住院又要做一次。更没想到的是,出院后,4月又参加京内培训,按要求又做了一次核酸检测,不同的是,这次做的是鼻拭子。

住院后的头两天,腰部疼痛难忍。不能弯腰,不能直走,每次去门诊拍片都由护工用轮椅推着。同一个病房还有三个病友,都比我早几天住院。看到我艰难的动作,无论是大姐还是小妹,她们总是格外关照我。帮助我打水,按点取饭,调整理疗灯和我腰部的距离,看着输液瓶中最后的液体刻度及时呼叫护士,提醒我吃药的时间,叮嘱出门戴口罩……短短的八九天里,每个人都有被病痛折磨到脸色大变的时刻,我们互相见证了各自对抗病痛的乐观状态。

躺在病床上的我们,被自己感动。“忙着腰痛,忙着住院,却忘了自己是病人。”深情而有趣的自嘲让疼痛清零。

一句“忙着腰痛”,洒脱随意,就像心里住着一片云。逆风而行,却偏要处处向暖。夜幕降临,护士们开始交接班。她们特有的干练气质点缀着病房寂静的长廊,亲切关爱的目光折射出一种表达。无法形容她们值夜班的辛苦,但能在睡意朦胧的深夜知道她们悄悄地查过房。

输液的针头很细,却扎了两次没有成功。那个清纯的小护士连声说着对不起。望着她认真紧张的样子,我无论如何都不忍心责怪她。渗液的手背留下几处淤血瘢痕,小护士为此自责不已。心慈,向善,细腻,她原本就是天使。一念阳光,对岗位;一念深爱,对病人。

一屋的病人,都处在人生下半场,却依然没有间断办公室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肩负的责任,依然从一个舞蹈老师的角度,从一个媒体出版人的角度,从一个独立自主家庭主妇的角度,从好奶奶、好外婆的角度,演绎着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那一套忙不完的事项。

正如好友、著名词作家毛梦溪所说的那样,每一个坚守并热爱自己岗位的人,都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践行着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主义。电话不断,微信不断,医生护士质疑我们把办公室搬到了病房里。

第一次针灸,第一次拔罐,第一次牵引,第一次电疗,我原本想着记录或体验一下这种种过程,可每次都因为接电话忽略掉了。

“这么快就做完了?”面对我的质疑,护士笑着指指表:“到时间了。”回到病房,和病友们说到这一段段情节,她们竟会心一笑。 我们的病床,一米的间隔,熄灯前,聊的也都是凡人小事,但我们议的话题总是离不开“母亲和爱”这个主题。在那个病房里,没有身份界限,只有彼此共鸣出的那份真情。就是这份真情,提升了我们心底最初的那份真善美,抬高了我们珍藏着的那份浓浓厚爱。

真的很奇怪,之前都不曾相識不曾熟悉的几个人,就因为有缘住到了一个病房里,竟有一见如故之感。这种遇见,彼此心中有风景,眼里有大爱。

淑云大姐喊我时,只呼我名字中的一个字:静。

“静,睡吧。”“静,吃药了。” 她待人友善,有主见,心宽,大气。天生自来卷的头发,美得雅气。曾经,她一个人,给一百多个人做过饭。家传的手艺,让普通的食材有了宫廷御膳的味道。

淑华病友比我小两岁,却已是拥有两个外孙的外婆,柔弱里透着刚强。她热心,细心。刚入院时,看我不方便起床,她总是把水打来,把饭打来。饭点时,我特别喜欢食堂送饭人在走廊里扬着嗓子喊出的那句:打—饭—喽。几次想用手机录下来,总是赶不对点儿。我的小举动,惹得她直乐。

小凡姐是坐出租车时发生车祸导致腰部受伤的。她应该是病房里伤势最重的一位,乐观,意志力强。她的病床也是办公桌。躺在病床上,用摇臂一样的支架将电脑架到床上方。累了,就看电影。会议,项目,电话不断。那晚,我们聊天。聊到读书活动的话题时,聊到了著名出版家聂震宁的贡献。我们聊着聊着,忽然发现都认识这同一个聂老师时,便更增添了亲切感。世界很大,有时又真的那么小。

窗外,风雨相伴。病房里,相惜相助。有时聊着聊着,我恍然感觉,她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散发着母性的光芒:朴素,慈祥,友善,正念。一米之外,彼此之间给予的那种美好祝福,久在心头。祝福的力量,生机蓬勃,病痛退散。

由此,我记住了她们每一个人的笑脸,记住了她们每个人讲的故事。我比她们早几天出院。出院那天中午,她们依依不舍地把我送到病房门口。当病房大门在我身后关上的那一刹那,对她们同样依依不舍的我,眼里竟然充满了泪水。 好在,彼此加了微信。在我们眼里,世界,依然是一米之外的高度。

猜你喜欢

纳木措沙尘暴丝瓜
可怕的沙尘暴
夏季佳蔬——丝瓜
高原“绿色明珠”——纳木措
狡猾的丝瓜
视觉中国之纳木措
丝瓜娃
大话西游之沙尘暴
天外来客:火星沙尘暴
天上的纳木措
如何看待沙尘暴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