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历史视野下生命本体的关怀

2021-09-05朱妍

雨露风 2021年7期

摘要:《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一书依循小历史观的思维路径勾勒出两岸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所建构的张扬生命个体及自由精神的深层内涵。论著中多元文化资源的引入聚拢于探寻生命本体价值的理想诉求,展现出论者对跨学科知识收放自如的灵活驾驭能力。疏密有致的橘瓣式空间格局映照出论者高超的叙事聚焦能力,外比较和内比较的研究方法渗透出论者的高超的研读能力和出色的感悟能力。该著作诠释出镜像化文本表征的生存本体意义,以生命关怀的底色呼应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话语形态。

关键词:小历史;生命本体;外比较;内比较

文学书写作为主体性的审美思维产物,彰显出作家的历史意识、文化坚守和精神诉求,能否深入挖掘叙事性文本蕴涵的历史理念和价值诉求是评判文学研究的重要尺度。山东师范大学张琴凤副教授的专著《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一书细致剖析了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新生代作家解构宏大历史的书写意图,依循小历史观的思维路径解读了后现代语境下两岸新生代作家的文化品格和叙事策略,在对文本历史叙事的哲学探源及策略透析中彰显出崇高的生命关怀意识。

一、小历史观视野下的人性烛照

小历史“就是那些局部的历史,比如个人性的、地方性的历史,也是那些常态的历史:日常的、生活经历的历史,喜怒哀乐的历史,社会惯制的历史”[1],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历史,大历史“就是那些全局性的历史”[1],小历史勾连着微观视角下日常生活形态的人性书写,大历史关涉到宏观视域中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的建构。《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体现出对大历史的疏离和小历史的亲和,文本的阐发颠覆了大历史所赋予的权威性话语和整体化格局,呈现出对局部的、个人化的及碎片式的日常景观的青睐,论者从小历史观的视野切入,勾勒出两岸新生代作家颠覆主流意识形态意图背后所隐藏的张扬生命个体及自由精神的深层内涵,在对两岸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品格的诠释中凸显了创作主体边缘化、个人化的审美立场,进而挖掘出新生代作家世俗化日常生活描绘中蕴涵的生命内质和价值归属。小历史与俗世生活葆有密切的情感关联,相对于大历史,小历史的眼光是朝下的,指向更具体的生存图景,体现出人类本真状态下生命的律动。小历史观视角观照下的《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一书,剖析了两岸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的个体日常化形态及虚构性叙事原则,揭示出日常化历史叙事所蕴含的反叛精神和自由意志,通过对历史暴力创伤的描绘呼唤美好心灵的觉醒,文本解读的意义最终落脚于人性的理解和生命的体悟。“存在的意义被置入艺术作品之中,既已经过作家诗意的创造,又有待于鉴赏者诗意的阐释。”[2]新生代作家以人文关怀的精神营造出忠于生命主体的情感氛围,慧眼烛照了大历史裂缝中弱势群体的灵魂挣扎。在新生代作家真诚的解读中,幽暗的历史角落得以闪现光亮,卑微的生命发出激昂的声响,严肃性的政治话语被游戏化的揶揄心态取代,文学的本体性价值得以回归和高扬。

二、多元文化资源映射的生命本体意识

知识内涵的单薄与厚重是考量学术著作的重要指标,《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一书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叙事学、地质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体现出张凤琴丰厚的知识积淀和扎实的学术根基。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是论者修辞言说的理论支撑,“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立场是打破话语种类间的界限”[3],论著开篇对“新生代”这一地质学术语进行了追根溯源式的细致阐发,解释出社会学背景下新生代的精神气质及传播领域,继而对新生代文学和新生代作家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界定,核心词汇的明晰为内容的论证预设了逻辑自洽的前提。在对文化主体进行代际划分时,论者将社会学“代”的概念运用于文学生产,彰显出对跨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具体实践。创伤叙事的开展则得益于精神分析学理论和创伤理论的引入,论者着力呈现被官方所遮蔽的个人化创伤叙事,呼应了小历史观视角下关注世俗生活的价值理念。“历史叙事”作为论著的结构要素,引领着文本的感悟体验和解读方向,对这一概念的言说程度决定了论著的思维广度和阐释深度,论者从中国“讲述历史”的传统谈起,条分缕析地陈述了历史书写的虚构性及叙事编码的隐喻性,借鉴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理论提出“历史叙事作为一个符号系统”的文学见解,赋予历史叙事修辞性和想象性的文化特质。对中西方文化资源的汲取构成论著话语合法性的理论来源,从而使中心议题的阐释落实在科学性言说的平台,概念解析的可信度因多元化理论的介入得以增强。多学科知识背景在叙事旨归上呈现出统一性的精神指向即是对生命个体的关怀和自由理念的倡扬,社会学范畴中的“新生代”、精神分析学界域的“创伤表现”、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历史叙事均蕴含着注重自我表现、立足情感宣泄、重构历史事件的精神内蕴,差异性学科体系在论者高屋建瓴的调控下聚拢为探寻生命本体价值的理想诉求,展现出论者对多元文化资源收放自如的灵活驾驭及运用多学科理论解读文学作品的阐释能力。

三、橘瓣式空间格局隐喻的叙事向心力

文化资源的灵活运用凸显了作者的问题意识。作者以两岸新生代作家的历史叙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历史叙事中的个人性、虚构性、创伤性及游戏性,论述话题涉及“新生代”“历史叙事”“创伤记忆”“游戏”等跨学科的专业词汇,论著的中心议题在词汇的诠释中得以深化和延展,关键性词语的梳理明晰了论者的创作意图。论著结构犹如被关键词汇包裹起来的橘瓣,“‘橘瓣是个形象的比喻,它表明并置或并列的故事情节是向心的而不是离心的”[4],在生命意识的统領下,具有跨学科色彩的关键词汇像橘瓣一样并置于文本的空间秩序,形成叙事修辞的向心力。论著的表层话语是探讨两岸新生代作家的历史叙事,深层话语隐喻着尊重世俗本位下个体独特体验的生命意识,形式层面上构成并置化结构的子话题围绕着人性探索的主题横向铺排,论著从五条“子话题”线索论证了两岸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以人为本的精神诉求。第一条线索是文化品格视角的解读,两岸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彰显出边缘化的身份品格、个人化的审美品格及后现代的文化品格;第二条线索展现了两岸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日常化和想象性的立足基点;第三条线索依从文学的创作机制审视两岸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的虚构性原则;第四条线索结合生命体验阐发了两岸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中的暴力创伤记忆;第五条线索论述了两岸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的游戏化文体风格,褒扬了戏仿、反讽、拼贴等叙事形式彰显出的作家对自由精神品格的坚守。五条线索并行不悖,齐头并进,从不同视点佐证了论著的中心议题,建构了疏密有致的橘瓣式空间格局。“疏”表现在五条线索的并置排列,“密”呈现为统摄全局的人性关怀,疏密有致的结构编排映照出论者高超的叙事聚焦能力。囿于结构体系的庞杂,多线索并行排列的空间布置易滑入枝蔓错节、主题游离的叙述弊端,但作者全局在胸、张弛有度,始终从整体视域把控着文脉的发展流向,巧妙规避了叙事言说的零散化、碎片化,使思想的多元面向有机统一在直面生命本体的精神基点上。

四、外比较和内比较的学术研究方法

从论著标题看,“比较研究”透露出作者的学术方法和探索路径。杨义在《中国叙事学》提到,传统文学评点家具有比较性的阅读视野,运用了外比较和内比较的方式。“外比较就是运用评点家所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与书中有关的叙述进行比较”[5],内比较是评点者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对行文的各个部分进行比较[5]。《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一书充分运用了外比较和内比较的研究方法,作者从文坛代际更替的现象入手,将新生代置于与前行代、中生代相比较的历史定位中,运用丰富多义的历史、地理、心理、哲学、文化等跨学科知识诠释两岸新生代作家的文本内涵,借助深刻的理论阐释与精细的文本剖析,两岸新生代作家以殊异于前行代、中生代的个性化姿态亮相。针对前行代、中生代作家的宏大话语和统整性历史观,论者激赏了两岸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中对微观生命的观照和碎片化个体的崇尚,言说出两岸新生代作家独特的文化意涵和审美形式。代际视角下的外比较彰显出论著开阔的学术史视野和跨学科整合的前瞻意识,理论支撑与文本解读的有机融合展露出论者严谨规范的研究素养。外比较侧重于从学科的外围结构加以审视,内比较则强调从文本细读层次上对内部结构进行参差对照,《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一书鲜明体现了内比较的研究方法,鉴于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在时空背景、社会制度、文化语境、意识形态的差异,论者以“在地性”思维考量了两个地域的新生态作家历史叙事的异质化内涵:在个体化历史叙事方面,中国大陆新生代作家侧重于表现日常化的个人“小我”,中国台湾新生代作家以个人主体化的历史想象为描述重点;在游戏性历史拼贴叙事方面,中国大陆新生代作家强调历史拼贴的意识形态对抗色彩,中国台湾新生代作家更多地揭示族群矛盾和失根的身份归属焦虑。论者结合地域特征从价值立场、精神内蕴、艺术形式对两岸新生代作家的历史叙事进行横向比较,将两岸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的研究从模糊、分散、细碎的状态纳入清晰、完整、有序的结构框架中,高超的研读能力和出色的感悟能力渗透在字里行间。论者对两种类型历史叙事的比较并未停留于浅层次的语意解码,而是穿透迷雾的帷帐捕捉到文学现象背后的生命密码,从形而上层次鸣奏出一曲直达生活真谛的人性之歌。

《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率先将两岸新生代作家的历史叙事置于比较的文化视域中,积极实践跨学科文化资源的互动与对话,视野开阔,脉络明晰,语意丰蕴,为文史互证的学理路径激发了新的话语生长点。回到新文学发生的历史场域,周作人在五四时期首倡“人的文学”“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6],人性主题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的元话语,标识出学术研究的方向脉络和精神旨趣,《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诠释出镜像化文本表征的生存本体意义,以生命关怀的底色呼应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话语形态。

基金项目:1.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SDYJG19173);2.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J18RA222)

作者简介:朱妍(1982—),女,山東临清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宿州学院文传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上海:三联书店,2006.

〔2〕童庆炳.新编文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尤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5〕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19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