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的神秘主义叙事研究
2021-09-05梁思程
梁思程
摘要:伴随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自“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以启蒙和解放作为唯一评判条件的文学领域中出现了一种以规避社会责任和向往神秘与解构为特征的新文学流派——先锋文学。本文试从思潮源流,文本表现和思维向度三个方面对先锋文学的神秘主义特征进行研究。
关键词:先锋小说;神秘主义;马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的急速转型,经济领域和思想领域的国门先后打开,西方文化思潮迅速进入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启蒙话语和以社会历史责任为终极导向的文学场域发生解体,在西方现代主义、形式主义与技术主义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以马原为代表的先锋文艺,他们以疏远现实,回避社会责任,强调文学自身的“回归”作为表征,借神秘主义在先锋小说中以虚构、隐喻、谶纬和诗性语言传达荒谬和非理性的本质。
马原的神秘主义创作是实质化与符号化的,“神秘不是一种氛围,不是由人制造或渲染出的某种东西。神秘是抽象的也是结实的。”如同魏晋时期的文士,马原发自内心地相信某些神秘学现象和仪式的存在和威力,其笔下的先锋小说中也时常出现以天葬、神授和梦境为代表的神秘主义呈象,并以此表现民族、历史的神秘内蕴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先锋小说的神秘主义溯源
从语言流变和词源学的观点来看,神秘主义(mysticism)来源于希腊语myein,含义有两重,分别是从外部世界返回内心,并在静观或迷狂的精神状态中追求真理的浮现或指能使人获得超自然力量的仪式与表演。
就存在形式而言,神秘主义广泛地存在于世俗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本质上,神秘主义表达了人类固有的,针对自然与个人关系的非理性诉求,具有先验的形而上学特征。神秘主义同时也是文学的源头之一,作为人类文学萌芽的古代神话便受到神秘主义哲学的影响。18世纪~20世纪的西方文学经历了一个“含魅—复魅”的发展历程——为破除从启蒙主义导致的“纯理性”和“去诗意”,浪漫主义应运而出,在理性和秩序桎梏下逐渐消亡的激情和想象开始复苏;浪漫主义退潮之后,以“解除神秘”和“表现现实”为口号的现实主义大行其道,思想与文学从迷信和不可知论中解脱;兴盛于20世纪的虚无感和崩坏感中的现代主义又将神秘与幻想带回人们的视野中。
神秘主义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要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大特色,神秘主义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时律命运等因素之间有深厚的联系。从远古神话、楚辞、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乃至话本等文学形式中均可窥见神秘主义的只鳞片爪,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在思想资源上融汇了西方近代以来的诸多成果,也在发展历程上与西方近代文学类似。在20世纪,中国文学普遍强调科学与理性。科学、理性与民主孕育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大旗,具有神秘元素的文学样式受到批判,逐步从文学领域淡出。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开放,神秘主义的涓流重新注入中国文学的汪洋,现代主义和神秘主义共同孕育的“宁馨儿”——先锋文学重新站在文学领域上。
二、神秘主义在马原小说中的体现
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起意味着现代中国文学“复魅”的开始。长期以来对所谓“现代性”的追求被敏锐的现代主义文学家视作一体两面。一方面,对“现代性”的执着追求加速了社会前进的角度,解决了生活与生命领域中沉积的难题;另一方面,“现代性”也打碎了传统的信仰,扭曲了既成的和谐价值观。新时期文学在开放的思想潮流影响下,逐渐走出“文学必须反映现实”的陈规与惯性思维,强调文学的审美属性,并使用更富现代性,更加自由的艺术书写,几乎完全排斥文学原本应该承担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内容。由此在诸多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碰撞和冲突中开辟出了一个以精神追求为终极目标,充满审美意蕴和理想的文学“自留地”。先锋文学也因其表现形式和思维逻辑上对时代的超越,营造了一个足以兼收并蓄的文学空间,文学的神秘性也借此机会重新回到文学接受的期待视野中,只不过这一次的回归是以一种全新的哲学、宗教观为精神依托的现代性质的神秘书写。
(一)灵魂:神秘的终极指向
在人类思想史源远流长的长河中,灵魂始终是人类思考的一大主题。从人类拥有思维能力开始,对“来处”和“归途”的分析和思考就伴随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代代相传,灵魂被作为一种渺远的秩序加诸于社会运行中,并被作为人类的共同感受和理想确立下来,更进一步地进入艺术作品等对世界的言说范式中。先锋小说的神秘色彩正是通过强调“灵魂”这一母题而确立起来的,通过将以无法用现实经验解释的事件为原料创造出的事件传递给读者来指向现代社会生存环境中的神秘与虚妄。灵魂是先锋小说中最常用的神秘符号,具有相当强烈的现代隐喻,其背后隐藏着人类对人生境况、存在现实和对“来处”“归途”的终极叩问。灵魂是在纷扰多变的社会进程中留存下来的一个活跃质朴的角落,西方现代哲学指出“死亡是物质生命的终结,而不是自己存在的最后”。
在先锋小说创作中,以马原为代表的先锋作家始终怀揣深深的敬畏,马原本人一直強调“世界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一个可解析,一个无法解析”。显然,灵魂和神秘学自然被归属到无法解析的一类。马原与西藏神秘文化之间存在一种天成的共鸣,在《冈底斯的诱惑中》马原写到了转经、长头、天葬等以藏传佛教和古老“万物有灵论”为支撑的神秘仪式,天葬寄托着轮回往复的愿望,用桑眼引来食腐的秃鹫,喇嘛诵经超度后,天葬师分割尸体饲以群鹫,在这里,灵魂意味着生和死之间的超越和转换,从此渡向彼岸的渺小一步成了对灵魂这一终极问题的有效回答。这些情节不仅让文本充斥着有关宗教和神的庄严神圣,更贴近了原始人类对灵魂最终归宿的追求。灵魂在马原的小说中代表着凝重的民族精神与对宁静彼岸的追求。在《喜马拉雅古歌》中马原用巍峨耸立的喜马拉雅山、奔腾的雅鲁藏布江作为神秘追求的归途,西藏居民在此处演绎着一幕幕的生命悲喜,传递着一代代人流传下来的灵魂依托。
(二)梦幻:不可知的玄机
心理学认为,梦是潜意识的反映,是与真实世界对称的另一层次的现实。梦境的被确认意味着人类可以将自己置于一个不为人知,甚至不为己知的层面内,感受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精神状况与生命价值。
马原利用梦的不可解释与神秘色彩,构筑出了多种虚拟的梦幻空间,传递出梦幻旖旎的神秘意蕴。为了营造神秘的氛围,马原采取独特的梦境叙事,在其笔下的梦境充满了呓语、幻觉、空想和梦魇。用不同于传统理性色彩的宗教、仪式作为文化符号渗透进缥缈的无意识空间中,揉碎时间与空间,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边界,创造出一个超越现实,以梦幻为真相的世界。这是马原探索人类潜意识空间和体验个体生命的重要途径。《上下都很平坦》的结尾用了数个相互缀连的梦境为几个知青的故事画上句号,他们的生命不仅埋入了真实的土壤下,也透过无意识的神秘叙事埋入了读者的认识群像中。
(三)元小说:叙述与结构的神秘化
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从本体论与认识论转向构成论和语言论。日常用语和非理性的接驳构成了现代哲学的新动力,语言不再是可以被信以為真的叙述本身,而是回到最原初的工具状态,成为对“世界”本身的表达。这一转变体现在文学上,就是作家关注的重点从文学表达的内容转移到文本传递的形式。先锋作家所采用的形式大于内容的观念造成了文本内部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巨大分野,这样的表达手段对读者的接受提供了强烈的神秘感。
赵毅衡指出马原的“元小说”是典型的“自反式”小说,“明显的人为虚构情节;在某一时间通过自我指涉看到空间性的叙述结构,专门提醒这是一本书;作者现身于文本中,作为另一个读者甚至直接和读者进行对话”。马原在小说中进行了突破性的文本实验,作者和叙述者一起在故事中制造出种种复杂的叙事陷阱,甚至通过叙事者在文本中有意进行自我揭露。在马原的“元小说”创作实践中,他赋予了叙述者超越传统叙事文本的叙事角度,有意堵塞读者寻找故事真相与真实性的路途,甚至交代出小说的写作和材料处理过程,让真实和虚构相互渗透,使小说散发出令人无法把握的神秘气息和跳跃感。通过对文本的“去中心化”,营造出一种神秘的虚无感和间离效果。
在《冈底斯的诱惑》中,马原首先将整个故事分成了十六个部分,打破了彼此之间时间和空间的秩序,呈现出非线性的叙事特点;其次,在读者将要对文本中描述的故事信以为真时,马原突然提出有关证据链和科学经验的质疑来推翻所叙述的一切,让整个故事又变得模糊起来。这种叙事游戏使读者的阅读体验充满了神秘意味。
三、先锋小说神秘主义叙事的思维向度
先锋小说中所集中呈现的神秘主义叙事特征与新一代作家的特殊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新时期的文艺工作逐渐摆脱了被政治话语“包办”一切的局面,形成了相对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文学实际上承担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多元文化、多元群体的多种社会想象和多种价值取向的角色”。先锋作家集中地发出了有关“我是谁?”“我生活在一个怎么样的时代?”的疑问。他们对既往占据主流地位的,以塑造崇高单一人物为特征的,“假大空”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发起批判和反思,倡导回到“五四”启蒙和写实的传统,主张表现人的真实生存状况和心理体验。
以马原、格非、残雪等为代表的先锋作家试图深入到人类最原始的叙述环境中,颠覆被政治意识形态控制的宏大主义叙事,揭示历史和社会被遮掩的背面。而神秘主义叙事在其中扮演了指向标的角色。如余华所言,“作家的使命是记述常人尚未来得及思考的真实,论述尚未进入人们意识的现实本质和现实关系。”先锋小说以先锋的姿态,开辟了一条以神秘指引真实的道路,透过神秘来拨开笼罩在现实生活表层的迷雾,接近另一种真实。
四、结语
先锋文学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门打开、思潮奔涌的中国社会,先锋作家们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结合以中国历史、社会最真实的“另一面”进行叙述,用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的神秘主义做注,挑战传统的宏大叙事与“集体记忆”。一方面,他们向内开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思考西方传入的哲学思想如何与中国社会的现实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神秘主义叙事;通过关注灵魂和梦境一类的潜意识,超越以理性为根基的思想体系,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进行关怀,通过这种具有现代性的哲学眼光,先锋小说具有了介乎于神秘与真实之间的独特意蕴。
参考文献:
〔1〕董旭.先锋与叙事——新世纪先锋小说映照下的先锋反思[J].天府新论,2021(03):132-139.
〔2〕何瑛.“后现代游客”马原与先锋派小说的隐秘起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11):63-84.
〔3〕杜芳.试论新时期小说中的神秘主义叙事倾向[D].西安:西北大学,2012.
〔4〕易瑛.巫风浸润下的诗意想象[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5〕董外平.神秘主义与中国当代先锋小说[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6〕南志刚.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江苏苏州:苏州大学,2005.
〔7〕石冠辉.马原先锋小说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9.
〔8〕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