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致:论汪曾祺散文的写作姿态

2021-09-05李蕴衍

雨露风 2021年7期
关键词:汪曾祺

李蕴衍

摘要:情致其实不单单指一个人的情趣、兴致,情致有时候代表了一种人生态度,而这种人生态度会投射至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作家身上的情致则直接表现于文学作品风格的体现。读汪曾祺的散文,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的情致。他以情致丈量世间万物,以情致注入笔墨,以情致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带有文人理想的诗意化的审美空间。

关键词:情致;冲淡平和;审美观照;汪曾祺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中写到“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情致其实不单单指一个人的情趣、兴致,情致有时候代表了一种人生态度,而这种人生态度会投射至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在作家身上他的情致则直接表现于文学作品风格的体现。读汪曾祺的散文,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的情致。他以情致丈量世间万物,以情致注入笔墨,以情致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带有文人理想的诗意化的审美空间。

一、情致铸就独特的审美观照

有人用马一浮先生的诗评价汪曾祺——“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师从名家、交往风流,求学于西南联大的汪曾祺生活在大师云集的年代,经历过战火纷飞,也度过一段政治阴影波诡云谲的艰难岁月。或许经历过太多世事沉浮,磨炼出汪曾祺宠辱不惊,笑看人生百态的淡然心境。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执着地热爱它”。见过生活太多种样子的汪曾祺终其一生都葆有对生活的期待与热爱。他为自己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封面撰写的广告语“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就是最好的印证。可以说情致贯穿了他的散文写作的始终,也建筑起他散文中的审美化世界。

汪氏擅写食事,其作品中的人间烟火气,尤是别的作家难以比肩的。他笔下描写的多是寻常之物,因为在他看来美食除了满足味蕾也要抚平人心,美食的“吃头”比“看头”重要,平民百姓案头上的一饭一蔬更富有人情味儿。描写食物运用的语言不高深,不爱排铺饕餮盛宴的场面,多用白描手法不喜修饰。读起来明快流畅,富有生机,他一生辗转过大半个中国,故乡高邮,昆明的西南联大,张家口,北京这几个是他人生中重要的节点,都留下了深刻的美食记忆。故乡的食物一直是镌刻在他心头的味道。有人说乡愁有时候也体现在味觉的思念上,哪怕与故土远别经年,人们总是对故乡的食物怀有无限意念。他笔下那枚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1]313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已是远远穿越课本而萦绕心头的美食记忆。尽管后来作者走过祖国万水千山,总也忘不了那些朴素的故乡味道,咸菜茨菇、炒米焦屑、各色河鲜。一篇《五味》从生活中最常见的酸甜苦辣咸五味说起,汪曾祺对各地人民对于美食的喜好与偏爱了然于心,从各地不同吃食洞见各异的风土人情,笔下徐徐铺出一幅横跨中国的味道地图。

汪曾祺爱写凡世之乐,草木花鸟虫鱼,各地景致风物,汪曾祺眼中的万物有灵且美,他追求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情致。哪怕生活中不起眼的野花杂草,也总能引起他的意趣。汪曾祺写物,不只是将它们当作简单的摹写对象,他往往勾连着自己独有的情致,另辟蹊径以特殊的视角来写,富有浓郁的人文情怀。

写荷花不赞其花之品行,而是忆起在家中栽种的过程:污浊的马粪做底,河泥盖其上,开花时“很多很多的花蕊,清香清香的”[2]127,傍晚荷花收朵该是吃晚饭的时间到了!荷叶粥、荷叶粉蒸肉亦是很好的吃食。这篇小文将荷花的种植、生长、开花、作用、枯败一一写过,虽短小简洁但读来情真意切,清新可爱。典雅高洁的荷花在他的笔下,更添三分自然淳朴。著名的《葡萄月令》则是以农人的视角详尽地写葡萄从种植到采摘,农人的劳动与汗水见证了葡萄的收获。他以一种纯真且充满热情的姿态来书写这些植物,总是带着欢欣与愉悦的笔触,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灵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写下那些文字时,他并非高居文人的姿态,更像是自然之子,是充满烂漫与智慧的农民诗人。

二、脉脉含情的散文语言

汪曾祺極重视语言。他将语言视为作品的本体,认为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话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他的散文语言是有“情”的。有论者提出“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审美化格局,正是对于传统审美文化语言观的传承和认同”[3]。中国古典文论对汪曾祺影响颇深。他很赞同韩愈所言“气盛言宜”,认为探索作家气质、思想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汪曾祺的个人精神气质与人格境界皆可从他的散文语言中窥见一二。

他曾写过多篇文章论述自己是怎样分析揣摩语言的。汪曾祺认同宋人论诗常说的“造语平淡”,认为写作是“平淡好”“但是平淡不易”[4]252。汪曾祺的散文语言无疑是平淡的。但是平淡绝非寡淡无味。汪曾祺善于用平淡的语言制造意境。《冬天》一文中忆其旧时家中过冬的情景,打点好屋内装饰后“家人闲坐,灯火可亲”[2]161,寥寥八个字,无人读来不觉心头一热。家人齐聚围炉而谈,烛火摇曳,满室温暖。根本不必赘言当时团聚的场面。一个“闲”字已道出气氛的欢乐和谐,而正是这家人闲坐,话话家常让盈室的灯火也变得可亲可爱。这样的人间极致温暖、极致和美的场景,只有汪曾祺这样心中有爱、至纯至真之人才能描写得出来。白居易名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字未提冬,一字未见雪,意境却远胜后两句,每每读来都觉得心上温暖熨帖。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花大姐》中形容瓢虫的精美“瓢虫是上帝做给他小外孙女儿的礼物”。[2]132作者用其充分的想象力让这个比喻鲜活起来。提起精致,人们总是自然联想到各种精工美器。然而汪曾祺不用实质化的物体去比喻,而是以“情”作比,世界上还能有什么比老人对孩子的疼爱之情更倾注心血呢?不得不感叹汪曾祺对语言的拿捏十分精道。

他曾用揉面来形容使用语言。揉面要想把水和面合到一起再揉至筋道,就要下一番功夫。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文字看起来平平无奇,却耐得住让人一读再读且回味无穷。他始终牢记老师沈从文的教诲“文字要贴着人物写”,这虽是作小说时的语言原则,但在散文中亦是通用的。他的散文时时刻刻将语言贴着真实生活写,所以他的散文语言没有剥离之感。

三、情致的源起

汪曾祺一直以一种冲淡平和的姿态写散文,传达出的是他乐观从容、率性洒脱的人生态度以及闲适优雅、清俊自然的生活情调。而这些态度与情调的养成,有很多原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

中国台湾女作家齐邦媛在自传《巨流河》中说她出生在多难的年代,终身在漂流中度过,没有可归的田园,只有歌声中的故乡[5]。相比起来,汪曾祺似乎幸运得多。虽然离开高邮以后,他再没有真正地回归故乡生活。但是故乡以及童年赋予了他一生的丰厚的精神财富,是他心灵永远的归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过“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伟大馈赠”。[6]想来汪曾祺在散文中表现出的对周遭世界诗意化的阐释,与故乡和童年有着深刻联系。出生书香门第,祖父十分宠爱他,而父亲亦是文明而开化的。家庭对他的影响,想来是造成他一生乐观从容个性的源头。父亲亦师亦友,教他画画习字读书,父子俩闲时也能坐在一块喝酒抽烟,甚至他给女孩儿写情书,父亲也能在一旁指点一二。汪父对他说“我们这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少年时期,他求学于西南联大。这座成立于国家危难之际,流离于战火纷飞年代,破碎且穷困的联合学校,却培养出中国近代各个领域无数大师。每每翻阅他描写关于联大师友的散文,总觉得他笔下的这些记忆是闪闪发光的。性格强烈坚毅极受学生喜爱的闻一多,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金岳霖,治学朴实脾气执拗的吴宓,还有罗膺中、朱自清等人,或许并不是每一位教授对他都有过深刻的影响,但是联大岁月一点一滴地耳濡目染浸润并逐渐成就了汪曾祺。《跑警报》一文中可窥见,当时的昆明正深陷战火中,战争带来的伤害与死亡几乎是如影随形的。但联大师生依旧秉持着弦歌不辍、积极顽强的治学精神,或许这种无畏生死的乐观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汪曾祺的心境,让他能平淡笑看后来生活中的众多挫折与磨难。他不止一次说过,他取得而今的成就在于西南联大,他去西南联大是去寻找自由的。据他的回忆,学生时代他似乎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甚至算得上有些不学无术。总是白天才睡觉,晚上则挑灯夜读,肆意看各种闲书,看电影逛书店泡茶馆唱昆曲,以至于大学几年与下铺生活规律的同学竟没见过几面。但是他自谦“颇具歪才,善能胡诌”倒是颇得老师欣赏。自由开放又包容的校园培养了作家汪曾祺洒脱随性的个性。

沈从文是他的老师,也是改变了他人生轨迹的人。他与沈从文之间的关系亦超越了师生。生活上,沈从文给予了他诸多关爱与照拂。文学创作上,二人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汪曾祺自述写作初期,下功夫模仿过沈从文的笔法。而后虽有意识地摆脱,形成个人的风格,但是依旧能看出二者的传承性。“平和、淡远、隽永”[7]是严家炎对京派小说整体风格的评价。沈从文是京派文人的重要代表,他以古朴明净的语言书写了一系列反映湘西乡村生活的文学作品,乡村的野性美和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在他的作品中水乳交融,二者的平衡状態呈现了沈从文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美感。相比之下,汪曾祺更习惯将目光落在凡俗生活中,他以文人的情致对日常生活加以诗意化描写。汪曾祺自称“我守住了‘京派的遗风流韵!”王尧认为汪曾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与话语方式都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用现成的“冲淡”“闲适”“性灵”“情趣”等概念和范畴来描述他[8]。诚然这些概念和范畴与“京派”的一些元素都不谋而合。

汪曾祺自述他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这种心态的产生“有历史的原因(如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本人气质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争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观,是‘遇,是环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环境的原因”。[2]290纵观汪曾祺的人生经历,他是一个不断和生活和解的人。他自嘲“中国的各种运动,我是一个全过程”。但是他除却晚年几篇回忆散文,甚少提及过他所经历的风波。从1949年到1979年这30年间他一直被迫与政治纠缠在一起。这段时间应该是汪曾祺一生最难熬的时期。他本只想做潇洒自如的文人,醉心于文字世界,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打交道。却被意外裹挟进政治漩涡。与处在权力中心的人打交道,他不得不如履薄冰薄冰战战兢兢,精神压力非常大。但是他凭借着“随遇而安”坚持下来了,他用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哄自己玩儿”轻轻地揭过这一页,表示既已到如此境地,不如想开点。这样的豁达与从容实在是不易得见。但是汪曾祺却又是心怀悲悯的人,他有着以己度人的胸怀。他认为随遇而安并不适用于任何人,有的人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并不能恢复到平和的心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人们为了生活忙忙碌碌,但是很少人能够停下来去体悟生活。汪曾祺以他平淡雅洁的情致书写了去除俗陋的生活,让人能再感受到生活本真,或许这正是这个时代人们还爱读汪曾祺的意义。汪曾祺的离去确实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远去,而吾辈在目送大师的身影渐行渐远的同时,唯望能在他的文字中寻找到一些心灵的安宁。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全集4:散文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2〕汪曾祺.汪曾祺全集6:散文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3〕何晶.论汪曾祺散文的语言[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汪曾祺.汪曾祺全集10:谈艺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5〕齐邦媛.巨流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6〕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M].李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7〕严家炎.论京派小说的风貌和特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3):295.

〔8〕王尧.“最后一个中国古典抒情诗人”──再论汪曾祺散文[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1):80-84.

猜你喜欢

汪曾祺
“离汪曾祺最近的作品集”
汪曾祺“蹭酒”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汪曾祺:幽默是一种魅力
汪曾祺“蹭酒”
爱逃课的汪曾祺
爱逃课的个性才子
汪曾祺“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