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汪曾祺小说研究

2021-09-05周林晔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汪曾祺

周林晔

摘 要:2020年是汪曾祺的百年诞辰,他被后人敬为“永远的汪曾祺”。许多年过去,汪老的作品仍广受关注。本文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拟从传统民俗文化、传统思想文化两个方面研究汪曾祺之笔所传达的人事、人情和人性。

关键词:汪曾祺;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审美; 小说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114-002

汪曾祺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他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作家。因此,汪曾祺的作品大多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经验为基础,且“纳外来于传统”,刻画中国本土的好山好水好风景,传达自己对悠久中国文化和自由人生境界的理解,抒发具有独特中国审美意味的思想感情。

汪曾祺的小說创作生涯始于40年代,80年代后进入文学创作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最能体现个人审美风格。他的作品执着追求“艺术地表现美,再现健康人性”这一审美追求。汪曾祺写江苏高邮的传统民俗,展现故乡历史悠久的风土人情;写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彰显小人物身上积淀的中国文化思想和传统美德;写一个地方的历史更替,发展变迁,赞美亘古传承的中国精神和人性之美。

一、传统民俗文化

传统民俗是民间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汪曾祺出生在江苏高邮,一生中到过云南、北京等许多地方。一方水土,一里人事,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风俗画卷。

汪曾祺的许多作品都是在故乡地域的影响下完成的。汪曾祺故乡江苏高邮的人与自然也就成为其小说情节中最基本的因素,作品中人物的生活、情感都与这自然地域息息相关。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介绍了高邮人民在端午节的各项习俗:系百索子,贴五毒,喝雄黄酒,吃“十二红”等。此外,还有吃高邮盛产的“咸鸭蛋”。故乡所独有的食物,对于在外的游子来说,是一个标签,是一股自豪,是一阵回忆,更是家的味道。汪曾祺写道:“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他更是直言,看到袁才子的《腌蛋》一文觉得“与有荣焉”。汪老的笔触平实且不乏幽默,轻快的短句让人读来觉得这是一个揣着对自家独有的东西视若珍宝的可爱心思的孩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早已在不经意间影响了人们,无论是佳节的盛典,还是欢庆的习俗,都是一个地域居住的群体致以生活崇高的敬意。

《故里三陈·陈四》一篇中汪曾祺详细地描摹了乡里迎神赛会的热闹场景。从准备看会时到处点燃的香烛、悬挂的香灯,到茶担子、花担子、舞龙、高跷各种玩艺,读起这样的文字,读者仿佛自身也能置身于那样生动欢庆的场景中,而这无不彰显着一个地方民俗文化的特殊魅力。就连汪老自己也说道:“我们那里的赛会和鲁迅先生所描写的绍兴的赛会不尽相同。”这更加体现出每个地域民俗文化的独有性,让人读来觉得新鲜有趣,不禁被文字所描写的场景所感染。

汪曾祺还在《戴车匠》一文中提到了故乡清明的习俗:清明当天吃螺蛳,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狮做弓把。戴车匠是传统的手艺人,技艺精湛,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人们将对自然、对亲人、对生活的情感寄托在一项又一项或大或小的仪式中,而在清明这一天,戴车匠对儿子的关爱便全都倾注在了这令所有孩子羡慕的一张弓中。

人们借助渊源流传的民俗活动表达情感体验和文化理想,同时也在其中找寻到自我的价值,这份价值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由此衍生出传扬千年的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

二、传统思想文化

汪曾祺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很深的作家。他的笔调浸透着浓浓的中国味儿。汪曾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他常常在文章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这都源于他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颗仁爱之心。儒家道德的核心正是仁爱。汪曾祺爱他人,爱家人,爱自己,爱事业,爱祖国,爱家乡,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爱家乡的风光、风物、风情、风俗。或许正是因为汪曾祺的作品中包含这一朴质而又珍贵的情感,他的文章才显得不说教、不矫情、不沉重,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带着鲜活的烟火气,极容易带入和共情,历经数年,历久弥新。

汪曾祺笔下,故乡的街上侯家银匠店、戴家车匠店和杨家香店紧紧相邻。戴车匠是一位勤快精细的手艺人,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汪老对戴车匠工作时的场景也作了细致的刻画:“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戴车匠虽只有一家小小的门面,店里的板壁上却悬挂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戴车匠不在意居住环境的大小,他坚守在自己小小的一方店面里谋求生活,他把手艺练就得炉火纯青,他与邻居交往自在,孩子们也愿意上他这儿来。在我看来,戴车匠正是用自己的双手在这方雅室中采撷花香的人。

与戴车匠比起来,侯银匠整天拿着一把小锤子叮叮当当地敲,少了一丝美感,多了些许的沉闷和繁琐。侯银匠所求的,便是用自己的一锤又一锤,为女儿争取一个能够勉强维持的生活。侯家银匠的女儿侯菊出嫁前能自己改装花轿,引得许多人羡慕;出嫁后懂得经营生活,贤惠体贴。侯菊的聪明能干是与父亲侯银匠勤劳、精细的品质一脉相承,侯菊的幸福生活更是老侯银匠的全部所求。女儿到了待嫁的年纪,侯银匠千挑万选才选好了一家合适的人家。侯菊出嫁前,他费尽心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给女儿作嫁妆。直到陆家一刻也离不开侯菊,老侯银匠又过起了独自一人淡茶慢酒的日子。

又如在午门历史博物馆门前蹬三轮车的祁茂顺,他从前不是蹬三轮车的,他有着令人惊叹的糊烧活、裱糊顶棚的手艺,但却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迫不得已改行。许多传统的手艺人为现实的冲击所迫,被迫改行,历史的长河里他们的身影也逐渐消逝。但在汪曾祺的笔下,他们永远鲜活地存在着。他们仍旧生活在某个民风淳朴的小城镇、小村庄,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他们在古朴的小城里浸染出宁静、清远的性格。他们静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同时又在与人的交往中传递着人性之初的温善与友爱,感受着生活的闲适与诗意。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出优秀品格的光辉,汪老通过书写这些平凡而不平庸的人物,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如今传统的工匠技艺已经能够得到保护和珍惜,独特的匠心依旧能够焕发光彩。这些人物为谋得生活学成一门手艺,学成是十年磨一剑,坚守则是一生炼一心。他们是“大国工匠”的先行者,是工匠精神的守门人。

汪曾祺还将道家洒脱自然的生活观念及自然无为的处世态度中的积极部分纳入笔下。在汪老的笔下,儒道两家互补融合,同时,他还赋予了儒道精神新的时代意义,焕发新的光彩。

《钓鱼的医生》中的王淡人便是儒道思想的结合体。初次看到标题中的“钓鱼”,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江边一凳一钓竿的隐士,一人度一日的图景。王淡人人如其名,人淡如菊,但其风骨却熠熠闪光。汪曾祺写了王淡人的“两件傻事”。其一是拿命换匾。村里遭遇水災险情,王淡人撑蒿救人,不顾自身安危,只身犯险救人,后来村里人合送了他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急公好义”。其二是王淡人救治、援助幼时的朋友汪炳。王淡人将落魄、患病的朋友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汪炳甚至“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王淡人的这些行为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的影响。不顾自身安危、不为金钱利益治病救人、为满身恶习的汪炳治病正是儒家精神的仁德仁心、正义宽厚,而王淡人生活清苦,安贫乐道,治病救人时英勇向前又不图一丝回报,转身却钓出鱼就在岸边烹饪“起水仙”,在院子里养花弄草种蔬菜,与穷朋友喝酒聚会,又体现出了道家思想的豁达超然、适意随性。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这是医生王淡人挂在医室中、他最喜欢的对子。读到这里,一幅农家院落的画卷仿佛就在眼前慢慢展开。古人常说:“春雨贵如油。”一场场连绵的春雨过后,满院的瓢儿菜焕发生机。转而两季,秋风习习,落叶簌簌,架上的扁豆藤蔓上又开满了各色的花儿。王淡人也正如这院中的一草一木,带着中华民族最原始、最纯真的质朴思想在世间过着自己的生活,遵循自然规律,四季循环往复,闲适安然,自在潇洒。

在王淡人身上,既能看到儒家的积极入世,医者悬壶济世,仁心博爱,又能看到道家的闲适惬意,渔夫归山隐林,亲近自然。在汪曾祺笔下,儒道精神的精髓得以现代化、生活化。新时代的“仁”是重人权、重民生的“仁”,而非传统的“克己复礼”。而现代的“道”也不再是一味地追求“无为”与“避世”,人间草木皆有情,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气中也可以找到一种踏实安逸、回归自然本质的“道”。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儒家仁爱的君子风范、道家旷达的人生态度,汇入汪曾祺的笔下,旨在启迪读者们在喧嚣的闹市中也要找到一块供心灵栖息的净土,在繁杂尘世中保持自然的纯净,在琐碎生活中找寻生活的乐趣。

三、结语

汪曾祺其人正直、善良、真诚、通达、平和。他眼中的世界和笔下的人物亦是如此。不需要太多跌宕起伏的波折,传统精神的美、语言文字的韵便自然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汪老的文章简短精炼,但浅显易懂的几行文字却蕴含着贯通古今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汪曾祺擅长刻画社会底层人的生活,他们所展现的是旧时候中国社会最普通、最平凡的劳动者的风貌。随着他们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一行行传统工艺和工种也日渐没落。幸运的是,他们在汪老的笔下得以再现。汪曾祺用细腻的笔触摹其技、赞其魂、传其神,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写尽百态人生。而近年来,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又常被人们提起。匠,须有技艺,又有匠心。数年流逝,汪曾祺笔下许多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行业如今都已不在,但是每一位匠人热忱的匠心却得以代代相传。

2020年是汪曾祺老先生的百年诞辰,我们重新去回味汪曾祺作品中一幅幅江南水乡的历史风俗画、各行各业的谋生特色和种种规矩、四季节令风物和古老风俗……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再看汪曾祺作品,纳外来于传统,将传统融入现代,在体悟艺术审美意味的同时,更加力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蓬勃发展和盎然生机。

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汪曾祺作品研究(项目编号:2020NFUSPITP0757;指导教师:张兴春)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此间风雅[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2]汪曾祺.汪曾祺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3]陆建华.汪曾祺的春夏秋冬[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夏希.论汪曾祺“高邮故事”的发展演变[J]小说作家作品研究,2012(5)

[5]朱毓瑶.汪曾祺小说的民俗价值[J]文学教育,2018(1)

[6]张守仁.汪曾祺:“最后一位文人作家”[N]文学报,2019-11-21(012)

[7]王奎军.汪曾祺小说中的地方(高邮)民俗文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8]王晶.“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汪曾祺小说语言美研究[C]广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汪曾祺
汪曾祺“蹭酒”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汪曾祺“蹭酒”
爱逃课的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