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联密营探秘

2021-09-05赵立纲

共产党员·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抗联抗日东北

赵立纲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与本刊编辑部合作,2021年每期推出辽宁地方党史专稿,帮助广大读者重温辽宁记忆,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开拓前进的力量,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途上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民众对匪贼之认识极为良好,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有不共戴天之仇,更甚一点说,三千万民众之中,在精神上与匪贼无大差别者尚为数不少,大多数的民众尚没有与匪贼完全分开,如果从精神影响来说,假定匪军有三万,其精神上的匪军之友军,尚不知有几倍或几十倍。这些匪贼的精神上的友军,虽不敢持枪反抗我们,却是培育匪贼之母体,从来在讨伐上得不到效果的最大原因,就在这里。”

这段半白半文的论述,出自1935年12月日本关东军参谋部制定的《关于昭和十年秋季治安肃正工作概况》。文中所称的“民众”是指当时东北三省的老百姓,“匪贼”“匪军”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经过4年多处心积虑的“讨伐”,日本关东军身心俱疲,不得不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东北抗联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从来在讨伐上得不到效果的最大原因”。为此,敌人开始实施割断东北抗联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阴谋。为打破敌人的封锁和“讨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联创建了特殊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密营,使东北抗战得以坚持并走向高潮,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为全民族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治安肃正”:日寇的血腥计划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把东北三省拱手让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头。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相继发表了系列宣言和决议,义正词严谴责日军的侵略行径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北,为东北抗战指明了方向。各级党组织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组织罢工、罢课、罢市。同时,派出大批优秀党团员深入各地抗日义勇军中,联合、支持、组织和领导抗日义勇军与日、伪军进行战斗,有力打击了敌人,抵制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在抗日义勇军斗争走向低潮后,党直接领导的武装成为东北抗战的主要力量,并日益发展壮大为东北抗联11个军,共3万余人。

为割裂东北抗联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日本关东军煞费苦心,经过长期的研究和策划,制订出1936年4月至1939年3月的“满洲国治安肃正计划”。这个充满了血腥的险恶计划,在随后的3年内给东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使本已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东北人民跌入了地狱深渊。

日伪当局意识到单纯的武力“讨伐”达不到消灭东北抗联的目的,必须采取整体推行武力“讨伐”的“治标工作”“治本工作”“思想工作”并行的三位一体的方针。“满洲国治安肃正计划”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制订的。所谓“治标工作”就是驱使日伪军对东北抗联进行更疯狂的军事“讨伐”。所谓“治本工作”,就是在沿山地带广为设置“集团部落”,制造“无人区”,组织“自卫团”防守“集团部落”;修筑“警备道路”交通网和扩充警备通讯网,提高“讨伐”的机动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严厉实行经济封锁,切断抗日部队的物资供应。所谓“思想工作”,就是强化警察、特务组织,加强反动宣传,对被俘、被捕的抗日人员和投降人员进行“安抚”,使其成为策反或“讨伐”抗日部队的鹰犬。

按照此计划,日伪当局开始在各抗日游击区和抗日游击根据地大肆实行“归屯并户”,毁坏房屋和耕地,烧杀抢掠,毫无人性地使用武力强迫农民放弃世代居住的美丽家园,迁入暗无天日的“集团部落”。民众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杀光、抢光、烧光的野蛮屠杀。通过这种政策,日伪当局把绝大多数抗日游击区和抗日游击根据地变成了荒无人烟的“无人区”。

“集团部落”的本质就是集中营,敌人强迫农民在部落四周筑起高墙,每边100米至200米长,四周设置炮台,墙外掘壕注水和架设铁丝网。“集团部落”一般可居住100户左右,由伪警察派出所和村公所进行监视,居民出入需有身份证明,就是种地也仅限于“集团部落”周围,稍有不满者就会被处死。由于居住条件恶劣,耕种土地急剧减少,“集团部落”缺衣少食,瘟疫流行,大批居民悲惨死去。

在肆无忌惮建立“集团部落”的同时,日、伪军不断发动对东北抗联的进攻,分化瓦解抗日武装,对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利用伪警察和宪兵特务破坏党团组织和抗日组织。

自1936年下半年,特别是1937年以后,人民群众对东北抗联的物资支援和人员补充急剧减少,抗日游击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

密营:东北抗联的“根据地”

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游击战争的根据地是什么呢?它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如何在东北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坚持抗战到底,成为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东北抗联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将革命根据地理论与东北抗日战场实际相结合,依托山区密林中敌人难以寻觅之地相继建起一批秘密营地(以下简称“密营”)。密营为抗联休整训练、储备军需、医治伤员、修理枪械、收集情报、宣传抗日、联系群众和开展党的活动提供了依托,发挥了类似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作用,扭转了不利局面。

密營之所以称为“密营”,关键在于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其位置多选在地势险要,靠近水源,进可攻、退可守的隐蔽之地。敌人即使发现密营,也不敢贸然进入。

密营内房屋的形制多为木刻楞式、地窨子式、马架子式、窝棚式,大都依山傍水而建,也有利用天然山洞作为密营的。为抵御凛冽的寒风,度过漫长的冬季,屋内墙壁用黄泥糊上,并建有火炕。顺山挖出几里地的烟道,在木头上盖压土,使烟慢慢渗出,这样就不会暴露位置。屋顶多用树枝、柴草掩盖,不易被人发现。有的营房利用山石修建,三面露在外边,只有靠近山体的一面才能背风。

密营不仅仅是休整队伍的地方,还具有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一些功能。较小的密营只能容纳几个人,作用比较单一。较大的密营可驻军几百人,设置有党和军队领导机关、交通站、兵营、被服厂、后方医院、军械修理所(兵工厂)、军校(干部培训班)、粮食仓库、物品仓库等。密营附近还有屯垦地和练兵场。密营周围一般修有战壕、掩体、瞭望哨位等工事,形成防卫系统。例如,老秃顶子密营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仙人洞村西的老秃顶子山二层顶子。山坳北面石峰下是第一军军部,南面是教导团驻地,教导团门前是地势平坦的练兵场。东北面坡脚下的小冰沟子坡前平台是抗联地方游击连密营。整个密营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修筑木石结构房屋20多间,屋内搭有火炕,可容纳三四百人。在老秃顶子山及附近还分布着兵工厂、被服厂、后方医院等设施。这就形成了完整的功能体系,为党的领导机关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例如,1936年9月至1937年5月,中共南满省委机关密营曾设在与老秃顶子密营相距不远的东营坊乡洋湖沟村。省委委员、组织部长李东光负责日常工作,他带领警卫排,经常在此区域活动。

密营的补给来源于战利品、群众的热情支援和东北抗联将士自力更生开荒种粮。东北抗联和人民群众在密营进行沟通联系,人民群众把情报、粮食、衣物等不断送到密营里,同时也把党的号召、东北抗联的战斗情况等信息从密营带回去传播。抗联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镇压汉奸和土匪,借助群众提供的情报,有力地打击日伪军,并将缴获的战利品发放给困难群众。敌人万万没有想到,表面上破坏了抗日游击根据地,而实际上东北抗联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例如:1936年6月,杨靖宇选派后方连田指导员带一个连到宽甸县四平街北天桥沟修建密营,当地群众不惧怕日伪当局的恫吓和屠杀,冒死给部队捐献和运送了足够四五百人4个月的口粮,并为部队收集大量情报。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极大地鼓舞了指战员,更加坚定了他们抗战到底的决心。第一军第三师在清原县建造的沙河子密营采用的是地窨子形式,不但是第三师的密营地,还是与其他密营沟通的联络站,1937年7月18日第三师在七道河子击毙1 名日军少佐及20余名日军的战斗,就是由此联络站得到的信息。

密营之战:全新模式的军事斗争

只有在东北特殊的战争环境下,才能产生密营这种特殊的斗争载体,标志着敌我双方已脱离常规政治军事斗争模式,在全新模式下进行生死搏斗。

冬季的极寒天气和夏季的阴暗潮湿,没有湮灭东北抗联将士的革命热情;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动摇不了将士们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心。他们在密营里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进行休整训练,丰富业余生活,研究抗战形势。

每逢春节来临,只要条件允许,将士们会在较大密营中欢聚一堂,表演拿手的节目,洗去征战的疲惫。1936年年初,杨靖宇率第一军军部、教导团等队伍来到老秃顶子山,与第一师游击连等会师,驻扎在密营之中。日军闻讯后即调集兵力,令其收降的土匪宫德财带路前来偷袭。杨靖宇指挥部队击退敌人的进攻,然后在密营里过年。新春佳节的到来、军部与一师的会师再加上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密营里的喜庆气氛达到了顶点,大家欢天喜地过大年,谋划新的战斗。

在第一军发展史上,1936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2月10日,杨靖宇等抗联将领联名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4月30日,杨靖宇率第一军第一师等部队在本溪县梨树甸子伏击伪军邵本良部,大获全胜;6月28日,第一师开始西征;6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7月初,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和中共南满省委成立;7月中旬,第一师在西征归途中于本溪县取得摩天岭大捷;11月下旬,第三师西征。这些重大事件都与密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的两次西征有力打击了敌人,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东北抗联,鼓舞了辽宁人民的斗志,无论是筹备两次西征事宜,还是在两次西征后休整部队,都是依托本溪县、桓仁县和清原县境内的密营进行的。如果没有完备的密营体系,第一师和第三师根本无法准备好军用物资,就不会有两次西征;如果没有密营,西征归来的部队就会陷于无处可去,甚至全军覆灭的凶险境地。

1936年年末,第一军军部根据形势需要,决定第一、第三师迅速进入本溪、宽甸、兴京(今新宾)、清原等县的密营休整。当听说要在密营里过冬,明年雪化冰消才能出去打鬼子,大家就沉不住气了,纷纷找领导甚至找到杨军长,要求出山打鬼子。为此,杨靖宇和其他领导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同志们作政治军事报告,分析抗战形势,阐述进驻密营的意义。同时,组织部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和练兵。

为了丰富部队的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激发斗志,第一军曾在位于宽甸县四平村的“杨洞”密营内上演了反映抗战主题的四幕话剧《王二小放牛》,取得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以至于在几年后的一次演出中,一名战士联想到自己和家人被日本侵略者残害的经历,导致情绪失控,朝着扮演日本军官的演员开了一枪,所幸没有打中。

1937年年初,杨靖宇召集第一军各部队在老秃顶子密营开会,1000多人到会。由于叛徒告密,日、伪军突然发起进攻。杨靖宇临危不惧,指挥部队一边战斗,一边把会议进行完毕,从容撤离会场,各部也回到驻地。此密营暴露后,遭到破坏。1938年秋,抗联部队离开桓仁,老秃顶子密营废弃。

第一师师长程斌在参加完老秃顶子全军大会后,带队回到和尚帽子密营。此时,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正在密营中休养。此前,宋铁岩不顾患有严重的肺病,抱病率领第一师西征,途中病重,不得不提前返回和尚帽子密营。当第一师西征部队回到密营后,宋铁岩强撑病体与干部战士总结经验教训,稳定部队官兵情绪,提振抗战必胜的信心。此时,由于老秃顶子密营被破坏,宋铁岩认为和尚帽子密营已不安全(两个密营相距较近),应该迅速撤离。但程斌畏敌贪安,滞留此地不走。1937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一),数百名日、伪军突然包围密营,第一师奋力反击,宋铁岩在组织部队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

1936年冬至1937年春,虽然一些密营被敌人发现和破坏,但第一军的密营体系得以保存,为部队提供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环境和条件,部队的战斗力得到恢复,政治军事素质得到提高,为迎接抗战高潮打下坚实基础。

七七事变爆发后,东北抗联为了配合全国战场,对日、伪军发起了猛烈进攻。仅在七七事变后的半年内,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就进行较大规模的战斗33次,毙伤日、伪军 1300余人,俘敌120余人。

在日寇看来,没有根据地和给养,东北抗联早就应该饿死冻死困死了。但是东北抗联依靠密营顽强地生存下来,向敌人发起更猛烈的进攻,随后又神秘地消失在连绵群山之中。这让敌人懊恼不已。1937年,时任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在所谓“东北防卫地区治安防卫会议”上气急败坏地说:“军部决定增加东北防卫区内的日军兵力,加强讨伐威力。”随后,日本不断向中国东北增兵,至1941年已达70余万人。而东北抗联兵力最多时只有3万余人。敌我双方进行着兵力极不对称的战争。日伪当局在以重兵“讨伐”东北抗联的同时,加大了对密营的破坏力度。

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攻破。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参谋长安光勋、第一军军需部长胡国臣、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相继叛变,向日伪当局提供了大量密营信息和第一路军作战计划。因此,辽宁境内的密营被破坏殆尽,第一军各部被迫于1939年陆续撤离辽宁。但是,辽宁人民在中国共產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于1945年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历史不会随风而去,现实不会凭空而来。抗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密营留给人们的追忆和思考远远没有结束,它既是研究东北抗联历史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内容,又是传承红色基因和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术界对密营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大量成果。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密营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在科学发掘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密营遗址在党史宣传教育和红色旅游中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大石湖抗联密营遗址(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东营坊乡南营坊村)、大冰沟抗联密营遗址(位于本溪市南芬区思山岭街道)、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三师城子山密营遗址(位于西丰县城子山景区)等。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抗联密营遗址穿越历史时空,继续焕发着革命光芒。

猜你喜欢

抗联抗日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大东北的春节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