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数字技术,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2021-09-05蒋南青杨建平
蒋南青 杨建平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需要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本文以如何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公民参与绿色低碳消费和生活为主题,尝试为推动中国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贡献思路。
可持续消费:从消费端解决生态问题
过去十年间,中国的环境污染日渐突出,比如雾霾问题。2015年12月8日,北京首次拉响空气污染红色预警,10天后又拉响第二次红色预警警报,由此引发中国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的国家战役,这场战役最终在国家大力治理下取得胜利。现在,我们遇到的更大的全球性挑战是气候变化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威胁到人类命运的问题。2019年,全球温室排气体放达到500亿吨,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到1/3,人均碳排放量自2000年后一直在上升,已经接近每人每年10吨。
当人们更多地将关注放在环境影响问题上时,主宰经济的生产方式并没有改变,资源浪费问题也一直存在和发生。另外,除了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从交通、建筑、产品、食品等的全生命周期来看,真正消耗能源和对环境产生影响大比例发生在消费端,例如汽车60%的能源都是消耗在使用阶段。因此,自十九大以来,大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已成为政府和公众的共识。但是,公众端的绿色低碳转型依旧面临知易行难的问题,因为公众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而这种需求与环境、资源的束缚是有冲突的,没有合理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很难彻底改变现状。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994年的定义,可持续消费和生产(SCP)是指“对服务和相关产品的使用,可以满足基本需求,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在服务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以及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不威胁到未来后代的需要”。可见,从本质上讲,可持续消费就是要与资源消耗脱钩,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近些年,可持续消费落地中国,方兴未艾。在政策层面上,我们也看到各部委相继推出了许多相关政策,鼓励绿色消费。例如,2016年十部委首次推出《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从2009年的国1提升到2020年的国6,是全球最严苛的标准,还有最近刚生效的《反食物浪费法》……但是政策的痛点是在消费端很难触及每个消费者,如出行、垃圾分类、食物浪费等问题。
新消费模式下的绿色循环低碳消费
改变消费者,就要直接面对消费者,而互联模式正是最大的2C,比如我们每天使用的各种app和小程序。根据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9》,中国电子商务营收为44741亿元,十年间增长迅猛。其中,快递行业、外卖行业都对包装产生了很大影响,只有少数2C端的平台在关注循环经济,在帮助改变个人的行为。可以说,出行是目前做得比较好的领域,比如共享单车、拼车、公交出行等,这些是对于消费者最具可行性的,通过自身行为改变资源效率的模式。未来,数字化技术会给出行给带来了更多革命性的改变,如车联、物联等,我们需要更多地利用这些技术为循环经济服务。
碳达峰、碳中和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促进可持续消费的方式和机遇。目前消费端的减排市场行为还处于空白,未来个人消费端的碳交易由于其分散性、微小性和难以记录,需要采用区块链等技术来保证数据的不可篡改、溯源和个人隐私。而当所有的减排数据汇总时,就需要建立一个第三方来独立发放碳积分和奖励。奖励其实就是很多的权益,是在国家碳市场配额、CCER自愿减排市场外的一个独立市场,它针对个人减排部分。它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个商业的市场,很多商业性的积分可以转化为绿色积分,银行贷款、信用、服务和绿色产品。
商业企业的优惠活动,很多只是一次性的活动,对于绿色没有量化,通过平台的定量化,可以把企业所做的绿色公益活动及在供应链上的减排量记录下来,并作为企业的减排量,显示出企业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定量化表现,特别是对有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的企业,可以针对性地向消费者推广产品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兑换更多相应的服务。
另外,可以用公众减排的碳推动更多的公益,由于减排量小和个人难以交易,平台可以将众多的碳集合起来,发动公益活动,如种树、塑料回收再生以及垃圾分类等。消费端的减排,与工业端很不同,是嵌入到生活场景中的,而生活场景很多,需要有更多的创新和方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