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整校推进的思考与应用创新
2021-09-05赵志平
赵志平
摘 要:如果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仅仅作为一个孤立的培训,则缺少对学校和教师自身未来发展的系统谋划。如何将能力提升工程置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教师自身发展当中,把能力提升工程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通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依据目标需求进行有“灵魂”的微能力点选择和创新应用,去解决教学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学校和教师发展提前进行能力贮备,最终形成特色学校和特色教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思考与应用创新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三提升一全面”总体发展目标。哈尔滨市阿城区以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验区为契机,结合区域实际,坚持“全区统筹、研培双导、以校为主、基于课堂、善用创新”的基本原则,创新整校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策略方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提升新路径,全面推动我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哈尔滨市阿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共有82所,其中智慧环境类型学校4所,混合教学环境类型40所,多媒体教学环境44所。配备智慧黑板的班级比例达82%,无线WIFI覆盖率达98%。2012年被国家评为教育信息化示范区,2019年召开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现为全省精准教研实验区。
我们的定位是:要将能力提升工程置于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工作当中,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2.0和通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去筹划,把“善用创新”作为能力提升工程的阶段目标。
一、思考与应用创新
1.树立了“3+N+”的核心理念
按照国家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中30个微能力点的要求,选择并完成3个微能力点的考核即可,但3个能力点不可能孤立地满足学科教学中的全部需求。基于我区教师现有信息技术水平和教育整体环境,我们提出了“3+N+”的核心理念,以三个能力点为主,形成相关能力点的延伸与融合。
“3”是必选能力点。是指每个教师按要求所选择的三个能力点,同时也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三种环境下的教师研修。“3”是基础、常规,指教师可以直接运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最基本的能力,重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和常态化应用。由专家考核决定培训是否合格,要求全员通过。
“N”是自选能力点。是提升、发展,是满足特定教育教学环境下使用的能力点,突出个体性和学科性差异,也是支持学校办学特色和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能力点。“N”的选择多少不限,它既是学校和个人的长期美好愿景,也是短期的积极努力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教研员培训团队以学科为载体,发展本学科的多样性的选择。由教师相互考核评价,属于参照评价范畴,不计入考核成绩。
第一个“+”是融合、应用,是必修项目和选修项目混合式、融合式应用;第二个“+”是演进、创新,+的是需求,是教师和学校的目标、问题、盲点和特色。“3+N+”不是简单的数字组合,而是在兼顾教师岗位特点进行技能优化基础上指向未来、着眼于教学中的未来需要,而做出的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技能奠基。
2.建立了“研培双导”的推进机制
能力提升工程的发起点是培训部门,落脚点是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支撑点是信息能力,考核点是教学效果。我们构建了研培双导的立体网格化推进机制,形成了“两个原则、三种形式、四轮驱动”运行模式。其中两个原则包括“全区统筹、以校为主、基于课堂、善用创新的全区原则和“师训引领、学科推进、信息保障、教学评价”的培训原则。
三种形式包括:(1)线面结合:“线”是实施专业引领,教研先行。由学科教研员带动推进,生成本学科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风格和特色;“面”是实施整校推进,全员参与。以研培人员为主体,相关行政和业务人员共同参与。(2)以城带乡:以城区学校为主体,分学段对接乡村学校,以优质带薄弱,资源共享。把全区分为四片,成立以胜利、金源、三中、五中牵头的结对模式,互通交流。(3)校校互助:以示范校为主体,区级示范校为主力,后备区级示范校为辐射,按照学校发展状况和信息化环境成立城乡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共同体,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的推进策略,协同发展,全员跟进。
四轮驱动包括:区级管理团队、区级培训团队、校级管理团队、校级培训团队。(1)区级管理团队是以教育局相关领导、进修学校相关人员和优秀校长为对象的专业管理队伍。负责能力提升工程的指挥、保障与评价,督导学校树立教育信息化发展意识、完善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协调各方力量和资源。(2)区级培训团队是以进修学校研培人员和优秀教师、校长为对象的专业培训队伍。负责能力提升工程的研究、指导和考核,牵头完成区域规划、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的編制工作、指导培训、探索学科教师在三种环境下信息化教学应用课堂范式、研制新技术(程序)、新资源应用指南等工作。(3)校级管理团队是以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由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组成的信息化管理团队。采取名校代培、专家讲座、实地跟岗、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等方式,提升混合式校本研修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指导全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校本测评能力提升,推进校本应用与教育教学改革。(4)校级培训团队是以科研骨干、学科骨干和信息技术教师为对象的校内专业培训队伍。以测评方法为重点,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以校本研修指导为主要任务,通过培训、听评课等形式,对培训者进行指导力测评。这四支团队相互支撑、分享经验和做法,共同推进。培训团队达到六能:能阐释提升工程2.0的要义、能解读微能力点、能制定规划方案、能指导学校好和教师开展研修、能在教研中开展提升工程2.0、能完成特色提炼、成果转化、应用考核。
3.构建了能力提升的发展路径
伴随着我区三个实验区工作任务的同时承接,我们组建了全区核心研究团队,推进全区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形成新型教与学模式和精准教研模式,并预计到2023年7月完成省级精准教研实验区任务和国家级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任务。实现能力提升工程2.0→提升能力素养→实施教学改革→探索新型教与学→实现精准教学的计划安排。
(1)顶层设计:对全区和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深入吃透政策,研判信息环境,确定推进原则。强化校长在能力提升工程2.0中作为的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要求校长定位校情、榜样示范、引领教师、靶向研训、整校推进,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2)方案制定:实施一校一策、一科一案、一人一法,以致用为原则,重点解决现有信息条件下设备的使用和功能的开发问题,杜绝现有信息设备“低效率”状态,并基于此来设计硬件的改造升级。
(3)能力点的选择:要基于教学改革进行能力提升工程的推进。学校依据愿景目标选择了什么能力点,就意味着学校会生成什么样的教学特色,教师选择了什么能力点,就意味着教师会生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因此,能力点的选择应采取先由学校选,学科选,再由教师选的递进聚焦方式,学校选择10-15个左右的能力点为宜,教师选择的能力点个数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4)成果转化:一是面向学科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的信息化融合应用,探索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面向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成长路径,推动大数据在精准教学、精准教研和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三是面向学校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推动课堂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注重思维达成度、学习参与度、合作學习有效性、课堂开放性、技术应用有效性等。
二、收获与实践反思
全区82所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3205人参加培训。全区登陆率、学习率、能力点通过率、互评达标率、互看达标率、校本应用考核通过率、合格率均达到100%。线上共开展853次研修任务,完成329次活动,形成14198个成果。
全区教师学习选择覆盖30个能力点,其中选择较多的是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B3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C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教师选择能力点与学校期望匹配度达100%。
进修学校校长和金源小学校长分别5次在网络平台、会议现场进行国家、省、市级能力提升工程2.0专题讲座。进修学校5篇案例入选教育部基金项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教学研究模式研究与试点”项目区专集。教师有262节课获得市级以上奖励。
评选出36家区级学科优秀团队,收集整理了能力提升工程2.0优秀专项教案 445本,课例251节,微课391节,专项培训笔记、反思、心得2125本,极大地推动了能力提升2.0工程在各学校的应用及推广。
在落实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学习创新一定是迭代发展。原发点在于教学,核心是基于对教学的思考,对技术的理解,从而催生和生成新的模式方法。二是能力提升工程一定要产生乐高效应。信息技术相当于提供了乐高积木,而当我们将技术拆解,融于教学中实现不同的生成,呈现的就是创新。三是能力提升工程离不开技术设备,对于现有技术和设备的融合创新使用,基于痛点、盲点、亮点的突破,是当前首要任务。四是应用创新一定要基于教学改革,“3+N”只是载体,“+”什么才是灵魂,“=”的一定是教师和学校的特色与风格。
■ 见习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