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2021-09-05庄毓绵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高职学生创新创业

庄毓绵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关系社会稳定和民生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影响了许多行业,波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使得就业面临新挑战。高职院校毕业生所面临的情况不同于其他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影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心理因素,注重协同育人,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

关键詞:认知心理学; 高职学生; 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9-143-002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预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将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复杂[1]。在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多渠道就业显得尤为重要,创业成为摆在高校毕业生面前的一个重要选择。但近年来应届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偏低,麦可思2019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有浓厚创业意向的毕业生为80%左右,但实际毕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只有1.8%,其中3.6%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高于本科毕业生(1.8%)[2]。通过数据可见,高职高专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与本科毕业生相比略高。受客观因素制约,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院校相比普遍较弱。学生是否自主创业的各类影响因素较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课程和社会实践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就大学生个人层面而言,其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的选择。因此,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讨论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认知的因素。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心理基础

1.知识结构的重组是创业教育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全面育人、协同育人的体系,它涉及人才培养方案、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办学理念等,与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考核密切相关,渗透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涵盖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课程设计、环境构建、总体评价等环节。创业教育的这些内容以知识结构的重组为基础,以跨学科素养的培养为纽带。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而言,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认知主体通过提取各类信息中的线索,并形成可陈述或再现的知识,它的主要作用是以呈现事务特质、状态的方式帮助人们识别和区分事物;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它是认知主体不能简单陈述,需要通过间接的形式去推测、揣摩、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一般通过陈述式来回答经验习得过程中怎么做的问题[3]。在教学活动中陈述性知识一般是主体,主要包括概念性内容、事实性资料,如名词解释、表象、定理规律、规范条例等。程序性知识的创新建立在信息储备基础上,当信息存储达到一定的量才有可能形成图式,进而对信息进行逻辑分块,提取内在线索[4]。一般而言,陈述性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过程中的起点,是连接程序性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同时又有助于汲取新的陈述性知识,因此我们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注重两方面知识的结合。

2.整合直觉感知和理性逻辑

创新作为一个认知过程,它需要有效整合直觉感知和理性逻辑,两者的整合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逻辑的培养,也要通过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等方式唤醒学生的直觉感知,引导学生在两个视角中以融合、类比等方式进行知识的重构,推动两者互相补充和促进,进而形成具有创造性和思辨性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一种悟性思维,认知心理学认为顿悟是难以瞬间实现的一个动态加工过程,这是经历在认知重构后所获得的茅塞顿开状态,思维活动中的解构、重构或突破定势是必不可少的。邱江、张庆林提出了顿悟的原型启发理论,认为创造性思维的产生经常是受到原型启发而产生的[5]。例如苹果启发了牛顿、苍蝇飞行给笛卡尔的几何发现带来灵感,潜水服设计借鉴鲨鱼皮肤和鸭仔脚蹼,都是原型启发。高职院校多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善于把创新思维培养贯穿于教学、实践环节中。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性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因其起步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不一,甚至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技能培训混为一谈,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娴熟的技能练习、相关学科知识为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意识、树立科学就业、合理就业观念的教育。目前有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脱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第二课堂,简单将办活动、开讲座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表面,缺乏内在动力。有的院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未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课堂讲授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引导。在单方面讲授教育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状态,思维训练不足,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缺乏辩证和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业心理素质。其次,将就业指导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直接画等号,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够清晰,没有进行系统梳理,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与创新创业相关心理品质的培养方面课程内容匮乏。很多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因为缺少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心理品质的挖掘和培育,对自身、环境都无法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不得不放弃创业选择。这一方面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

2.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

长期以来,学校、老师所关注的重点都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高职院校相较于其他层次的教育,虽然更加注重动手能力、技能操作的培养,但一样缺少对于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技能的拓展,导致学生主动思考和自发创造性行为受限,无法跳出固化思维。目前高等教育已经普遍认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是还没有完全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学时学制限制,教学的重点仍然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进行创新意志、意识、个性、能力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培养。理念和教学的限制导致高职学生较少接受通识、心理和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

3.高校心理测评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高校虽然已引入大学生心理测评,但还处在探索和起步阶段,存在一些不足。就创新创业教育而言,现有高校心理评估机制无法准确、及时反映学生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心理品质要求。首先,高校入学心理测评普遍所采用的问卷为精神状态自评量表(SCL-90量表),该量表因内容量大、反映症状多,被广泛运用于医院或心理门诊,但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心理状态评估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其次是现有的测评方式不具有时效性和连续性,大多数学校的心理测评是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进行,并将结果作为心理档案的建档依据,相较于学生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认识等方面,它无法及时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更无法知晓大学生对于创业的心理状态。

三、认知心理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1.将思维训练融入教育过程

知识重构对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注重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就心理机制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思维训练,在创造性过程中思维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关注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融合。聚合性思维也被称为求同思维,是指集合事物的所有信息,沿着同一个方向得出正确总结性论断的思维;发散性思维也被称为求异思维,是指在同一个目标指引下,多路径、多方向思考、探索結论的思维。教学既要转换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分析加工整合和推理判断、举一反三的能力,也要注意到创新思维不单单依靠逻辑思维来推断发现。创新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常常以直觉思维表现出来,这种灵感也就是在头脑中闪现的“顿悟”。因此,高职院校以高精尖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在基础认识中探寻规律,实现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学习的良性循环,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并启发思维,引导和鼓励学生探寻更多问题的可能性,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这将有效推动技术和操作的创新。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举办科技创新、技能革新等活动,帮助学生将在专业知识领域习得和探索思考的内容具化,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堂学习和校园文化浸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2.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创新意识,具备创业理念,要求毕业生练就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抵御风险的提前准备,需要有承担失败的勇气。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知偏差,抗挫折能力不足、依赖性强的情况,学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要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从动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大学生入学心理测评的数据,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全员育人作用,在学生就读期间的各个阶段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正视心理问题,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创新创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善和提升心理咨询能力,以达到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协同育人形成合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社会支持系统,实现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3.合理科学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高等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的基础,而课程设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一门课就解决问题,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多措并举的系统体系,有别于专业教育,但是又离不开专业教学。高职院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考虑专业特点,从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能操作等方面贯穿创新教育理念。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针对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实施提升计划,逐步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具备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的视角,才能更好地将新的理念和模式运用于教学过程,如灵活、适当引入沉浸式体验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学校应在建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专业,又要考虑社会环境的影响,鼓励学生探寻创新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领域的契合点。

4.激发学生求知欲,点燃创新创业热情

求知欲是激发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一旦有了旺盛的求知欲,面对问题会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究,不会满足于现有的答案和模式。求知欲是激励人们探索客观世界的一种驱动力,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学生对事物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突破点。教师营造交互性强、富有变化的课堂氛围,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理论授课中多提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拓展想象空间。高职院校一般更注重技能的培养,因此可以在熟练的基础技能操作中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革新工艺、改进器材、设备的新想法、新观点。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应把知识创新作为重点渗透到具体课程中,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启发悟性,及时捕捉创新灵感。兴趣可以让学生钻研和思考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点燃创业热情,增强创业勇气。

参考文献:

[1]王吉平.教育部、人社部部署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20(12)

[2]麦可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http://www.mycos.com.cn/index.php/

Index/news_info/nav/3/id/49261.2019-06-10

[3]袁爱清.大学理论课程教学革新:学习环境设计观——以本科传播学专业《传播学原理》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07

[4]陈奎庆.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知识创新与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5]邱江,张庆林.创新思维中原型激活促发顿悟的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3)

猜你喜欢

认知心理学高职学生创新创业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扁平化风格的界面设计研究
浅谈运用认知心理学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试论《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PBL教学模式在认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