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开展创新课堂实践刍议

2021-09-05高银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创新课堂时代背景小学科学

高银

摘 要:创新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精神。科学尤其需要创新。文章首先分析了科学创新与教学创新的时代背景,然后以教科版科学教学为例,从创新教法,还原角色;创造情境,善于假借;学科交叉,全面促进;人文结合,注重精神;鼓励动手,引导探究;根植生活,化整为零等方面对小学科学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创新课堂; 小学科学; 时代背景;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9-033-002

《九年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将小学科学课程定位为“基础性课程”。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小学科学课程中充满对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以及技术与工程科学的探究,充满着教材编著者对学习者努力观察、乐于实践、勇于探究的教学期待。小学科学课程教育工作者应立足学科定位,深挖教材内涵,注重教学主体,积极探寻教育教学新模式,以符合课程编排要求,提升课堂教学成果,助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笔者结合多年实践,就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方面,做如下初步探究。

一、科学创新与教学创新的时代背景

现阶段国家正积极倡导科技兴国、科学创新举措。“智造中国”“科教兴国”作为当代中国宏观国家战略和未来发展方向,已逐渐被广大人们接受并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和奋斗目标。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开始,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该阶段学生开展高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在当前历史发展背景下具长远价值和重要意义。小学科学课程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这个阶段的科学课程教学工作是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实践科学、热爱科学的开端,也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科学素养、构建扎实学科方法理念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教师在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时,理应与国家宏观发展同步,与时代历史责任同频,根植教材教纲,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果。

二、小学科学课程“创新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1.创新教法,还原角色

小学科学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即是小学科学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小学科学课程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干当绿叶。这样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编排,在小学科学课程教材里,遍布可见。但如何组织学生,如何做好课堂引导,如何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对广大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来讲,是一项不小挑战。在我看来,需要我们依托课程教材教学任务,大胆突破现有教学形式拘囿,积极创新课堂教法,以创新思维,带动创新课堂组织与实施。

以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5课《食物网与食物链》课堂教学为例。本节课程主要任务是:(1)让学生理解生物环境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食物网”和“食物链”;(2)能跟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绘制出食物链图形;(3)借由食物链绘制出食物网图形。本节教材倡导的教学方法是“图示法”,即通过生动有趣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并最终帮助学生完成本节内容学习。图示法,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认知习惯,不失为课堂教学方法的一种上佳选择。但在本节实际教学中,我没有选用教材“图示法”,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游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亲身扮演、亲身体验来深切感受食物链中各物种之间的关系,取得很好教学效果。具体做法为:(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2)每组同学按教材给定的动植物名称,分别进行角色扮演;(3)食物链列队。在笔者组织下,每个小组内部自行找到各自“食物”,拉上对方的手,形成食物链队形;(4)队列检查。各组之间互相监督、相互检查,看各自的食物链队形是否正确。如若做错,该队变成“低级植物”,惨遭淘汰,成为其他组“美餐”。本案通過“游戏教学法”,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增添了课堂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本堂知识的理解。

2.创造情境,善于假借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具备很强的学科特点。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好科学这门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尽管教材采取了“探究”、“观察”、“实验”、“交流”等科学编排与规划,期望通过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以手带脑”,促进课程思考,进而培养起严谨高效的科学素养。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阅历、知识层次等局限,对为何学习科学这门课程、学习科学这门课程学习有何意义等问题,理解不深、领悟不够,因而会影响课堂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此时,倘若借助一些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些情境,则会帮助学生厘清本节课程的意义,激发他们听课的兴趣,促发他们探究的动机,可极大提升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的课堂教学为例。本单元围绕“地球有什么”“土壤”“月相”“天气”“季节”等科学知识点,以章节排序,依次深入,逐渐展开。地球是我们最熟悉的星球,但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并没有表现出很大兴趣,学习动机不强。为促进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寻地球、认知自然热情,在单元课程开始前,我一反常态,将全班同学带入学校多媒体教室,组织学生观看由法国导演雅安·阿瑟斯-伯特兰执导的记录片《家园》。这是描写地球的记录片,不仅刻画了地球美轮美奂、多彩纷呈的奇妙景色;也描写了地球遭遇人类破坏,面临资源消耗、物种濒危、污染严重的岌岌后果。观影后,我组织学生们对《家园》观后发表观点。教学现场,同学们从初始分享时“赞美地球美好”,逐渐过渡到对“地球惨遭破坏”的强烈愤慨;再到“努力学习科学”“保护地球”的强烈学习意愿达成。观影教学情境的设立,激起了学生对教材《我们的地球家园》的学习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延续到了教室内,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3.学科交叉,全面促进

新课标提出:小学科学课程要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相互渗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科学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语文、数学等关联学科的学习表现,有着密切关系。实际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也要留意与其他学科的串联,学科交叉,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将科学教材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第6课《不同的季节》的课堂教学活动,与二年级上册语文《田家四季歌》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内容交叉,相互印证,提升学生学科学习兴趣。可将科学课程中涉及的“统计”“列表”等教学内容,与小学二学段(3-4年级)数学课程中的“统计与概率”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学科互补交叉,相互提升,实现学习教学的跨学科渗透,促进学生各科综合发展。还可以将小学科学课程中“运动与力”、“物质变化”等教学内容,与学生们将来初中即将要学习的物理、化学学科学习结合起来,打好学科基础,提前学科交叉,为孩子未来学习发展做好铺垫。

4.人文结合,注重精神

小学科学课程既确定了“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也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教学方向。科学课程不仅饱含严谨的科学素养内容,也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从小建立正确科学观,树立远大科学理想,形成高尚科学情操的重要资源。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去除科学课程呆板印象,充分发掘教材人文内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植入精神,注入品格,求善求美,以培养学生基本科学伦理精神和热爱科学的优良品质。

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教学中,我们可在规定内容教学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中国近年环境保护状况、介绍当代中国“绿色发展”“美丽乡村”“生態文明建设”等环保发展理念,让学生对环境保护充满信心,矢志为中国环保做出应用贡献。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分组讨论形式,集中研讨空气污染来源及空气污染治理办法;引发学生思考出行方式,做到绿色出行;教导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减少拥堵,进而减少废气排放对空气污染;引导学生生活简朴、节约水电,水电物品会带来能源损耗,能源生产运输等各环节都会对大气产生污染等等。科学教学需要人文内涵,更需要精神培养。

5.鼓励动手,引导探究

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实践性。小学科学课程鼓励学生们上手操作,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实验,以此验证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中设置了各式各样实践教学活动安排,诸如:观察、测量、比较、分析、记录、种植养殖、实验、模型等。这些实践性活动,均需要学生们亲身参与,在实操中动手动脑,积累科学知识,夯实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感,动用一切手段和资源来鼓励学生们进行科学实践探究,帮助他们通过实证最终获取有效的基础科学知识。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第4节《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课堂教学为例。本节教学任务为“探究不同物体在斜坡上的运动”,教学内容为课堂实验探究,并对学生们的学习做了如下要求:(1)用光滑木板和几块长方形木块搭建一个模拟的斜坡情境;(2)观察不同物体如正方体木块、小六棱体长条、小球等在斜坡上的运动状况;(3)讨论物体形状与其在斜坡上运动情况之间的关系。实际教学中,针对本节教学任务,我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1)分组实验。将全班同学按照就近原则,每组4人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本节课堂实验活动。(2)组员分工。引导小组内部人员科学分工,各司其职,确保实验正确。具体分工为:2人操作、1人测量、1人记录。(3)数据对比。在相同条件下,每组记录并汇报相同物体在斜坡运动的距离,汇总统计,减少小组实验误差。(4)实验讨论。每组选派代表陈述本组实验结果和实验发现,验证实验前各组的假设是否正确。通过如此严谨高效的课堂教学安排,同学们均积极参与,全情投入,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6.根植生活,化整为零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实际生活关联紧密。教材中某些篇章的教学内容和科学实践安排与学生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某些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任务,需要学生们长期细致观察、比较、记录。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要拘泥于教材文本,更不要局限于课堂四十五分钟,应大胆放眼课堂之外,积极拓宽教学思维,努力探寻教学机会,竭力促使教学走进生活,科学贴近现实。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种子的发芽实验》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观察绿豆种子在光、水、温度等三种自然条件下的发芽情况。实验标的物为放在垫有纸巾盆子里的绿豆,要求学生观察、记录两盘绿豆在“水”条件不同情况下的发芽情况。本课实验安排耗时较长,不可能在课堂短时内完成,需借助学生的日常时间和居家环境协助完成。通过学生们每天细致照料、细心观察、仔细记录,动用他们的零散时间,逐日累积,方能最终呈现实验结果,完成本堂课程教学任务,实现本节课程教学目标。类似的教学任务还有很多,如科教版四年级上册《制作天气日历》六年级下册《一天的生活用水》等。充分重视科学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灵活采取化整为零教学策略,将极大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增强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总之,科学是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讲究“实践”“探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小学科学素养培养离不开对课程教材的深切领悟,离不开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持续创新。在科技兴国、科教强国的时代背景下,科学课程教学被赋予了强烈时代使命。小学科学教师应直面时代召唤,勇于突破,大胆创新,积极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此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智能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实践研究”(编号:DCA190327)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任丽珺.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究[J]天津教育,2012(15):130-131

[2]邓仲山.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J]家长,2021(13):165-166

[3]郝安军.“生本课堂”理念指导下科学教学的原则及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21(15):69

[4]吴林林.关于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21(12):26-27

猜你喜欢

创新课堂时代背景小学科学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思政融合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华丽追梦者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新形势下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构建探索
初中政治创新教学策略
引导探究创建“新”的语文课堂研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