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馆展览空间场景营造的设计策略
2021-09-05沈荣荣徐钊
沈荣荣 徐钊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展览不仅仅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文化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特质,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展览空间设计有着其存在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近年来,展览空间以其独有的艺术创作方式、多元化的呈现状态及多重元素融合的空间形态,在其表现形式、内容界定、含意延伸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文化给予的综合表达。
随着全球经济化及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当代艺术展览将社会、文化、艺术、空间与观众紧密联系,也让展览活动的艺术形式和呈现方式在时代演变中能更加把握及重新定义其文化艺术价值。展览空间的发展应该提倡展品、空间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及其所处的关系,追求灵活多变的合理展览方式,增加空间在人们感官上的刺激与冲击,在提高展览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观众的内心需求与情绪感受,进一步提升展览空间给予人们的体验和品质。今天,社会大众源源不断追求自己的精神需求,如何实现展览空间场景营造与社会大众精神需求最大程度上的合理化,结合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使展览空间设计更加清晰地叙述、表达,从而增强展览活动的参与性和趣味性,成为当代艺术馆展览空间设计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 策展的意义及展览空间的发展演变
高士明[1]曾阐述道:“策展是一种思想的行动。策展人不止穿梭游曳于艺术家、观众、美术馆、画廊这些有形的事物之间,同样连接贯穿着艺术史、媒体、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这些看不见的事物。这些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物共同构成了艺术史、博物馆、大众媒体与艺术市场的大循环。”因此,策展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对艺术创作结构的全新诠释,另一方面在于新的创作形式与表达形式的实验与探索。
展览是策展人精心打造的空间场景,展品与空间相互映衬,以突出展览的主题性和艺术性,从而在呈现方式上更加拉近展品与观众的距离,同时避免出现展览主题不明确,甚至是千篇一律的现象。展览作品、空间营造及艺术叙事改变了原有展品的呈现方式,真正意义上做到展览空间辅佐艺术空间,成为一种新的空间延伸,这也是当代艺术展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展览空间的历史演进,逐渐从最初的“容器化”堆砌空间转化为展品与空间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展品的自身逻辑与意义传递并不是一定要在特定空间中才能得以彰显,而是造就出展品与空间遥相呼应及不同尺度的空间氛围。例如,1702 年,约翰·迈克尔·布雷特施奈德(Johann Michael Bretschneider)创作的画作《画廊》就如实反映了当时的展览空间——“悬挂法”,将墙面上挂满画作,没有任何空间流线的规律可言,甚至没有展示艺术的美感,只为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展示尽可能多的作品。1958 年4 月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在巴黎伊利斯·克莱尔画廊举办了名为《空无》的展览,克莱因将这个空无一物的空间作为他的一件作品,将白色的空间作为展览的主体。而这个作品也打破了原有的展览方式。展品不再只是简单向观众表达其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甚至是展现艺术家的个人价值观,《空无》表达出在展览中观众作为展览因素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被呈现,强调了观众在展览空间中的交流互动,从而打破了展品在空间呈现中的距离感和界限感。展览方式逐渐开始从二维平面展现方式向三维立体形态互动交融,展览空间不再只是单纯摆放展品的空间,而是形成了与展品相互交融的互动空间,在此基础之上观众则是填充空白空间的参与者。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及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大众对于展览空间与艺术作品的认知和诉求都在发生显著变化。早期的展览空间是一个标准模型,从开始只为展示尽可能多件展品的空间陈列方式,再到当代艺术、现代雕塑、装置艺术蓬勃发展而形成的“白盒子”空间。这些空间叙事手法是当代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他们通过自身条件的补充完善,将展览空间容器化,容纳其需要展示的作品,使展览作品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得以完美呈现。进入20 世纪后,随着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不再是割裂状态,而是变得越来越模糊,艺术品逐渐走入大众生活,艺术的呈现方式开始不断走向大众化。而进入21 世纪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影响着展览空间表达形式不断科学化和技术化,展览空间被固定抽象化,从而表现出展览作品创作的艺术语言、艺术涵义和艺术基调,空间变得更加具有秩序性,使得展览作品与空间形态深度融合成为一个新的空间整体,其内在意义也更加突出,观众的内心感受也更加强烈。
因此,展览空间发展至今,逐渐转变为展览作品与空间情境在一个彼此呼应的空间环境中呈现,展览空间成为作品空间的延伸,成就空间与艺术的交融,并将观众带入空间进行场景的再次创造,达到“以人为本”的展览目的。
2 展览空间的场景体验及其营造方式
展览空间的场景体验,不单纯只是展品的单线输出,也不再是静态的审美活动,而是观众与展品、空间诗化意境的建构。在展览过程中,观众感受到非常强烈的场景体验,能够在人们内心产生属于自己的文化输出,这是一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经验知识、情感体验的心理消化。“不可否认,合作性和参与性实践的趋势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2]当代艺术展览作为输出型特定场所,将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以及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下的人聚集在一起。当代艺术展览是一个大型公共开放型的文化场所,鼓励不同的观众在场景中、作品中以及人与作品的交互中去感悟自己、感悟生活,甚至感悟宇宙,以至将感悟投入工作生活进行自我艺术的补充、升华,让展览空间、展览作品成为艺术生命从而生生不息。
展览空间发展到今天与艺术存在必然的联系,艺术融入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再反作用于艺术创作。艺术创作与展览空间总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甚至是彼此成就,然而展品作为融入现实生活的艺术表达并非只是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简单关联,而是艺术作品与展览空间形成的艺术语境和艺术体系对观众的体感引导,最终生成对艺术、空间、场景的自我感受、自我消化、自我吸收和自我再创。
当代艺术馆作为大型公共空间,展览空间的营造方式是通过对空间内容的梳理、空间逻辑的形成、叙事框架的建构、展览主题的表达,从而强化观众对展览活动的认知与感受,并且通过对展览活动的艺术表达将展览空间的表述模式进行全面深化发展,使得展品与空间之间相辅相成、相映成趣,从而创造出更多情感化的艺术作品和审美体验,这也是当代艺术创造输出路径的一种有利循环。总之,展览活动的空间表达与叙事分析有别于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突破了对展览作品的简单观感,从展览空间的营造方式及空间构造洞察展览活动的本质表象,认知其内在的思想锋芒。展览空间置于生命、世界、宇宙等宏观语境之中,把握当代艺术中人与空间的感知与作用,它将人渺小化,重新建构起观众对身体、情感与自我认知的全新体验和参观方式。伴随着建筑的整体框架,一场展览活动从展览作品的艺术魅力开始,到展览空间的场景营造结束,观众在观展过程中的场景体验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也是不同文化传输的价值体。
展览空间中展览作品本身的寓意以及布展想要表达作品的寓意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在艺术馆展览空间这样特定的场所之中,空间流线是整体空间重要的韵律表现,也是展览空间中最为重要的设计表达手段之一,而展览空间无论是传统型展览或是艺术装置都是通过观看来传递信息的渠道和手段,视觉冲击是空间最为突出的表达,所以色彩搭配在展览中是尤为重要的设计环节,至于空间肌理的表现则需要通过不同的材料来进行设计表达甚至是二次设计表达,空间和材料相辅相成,可以将展览的主题性和艺术性更好地合理呈现,而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越往前走,艺术变得更科学,而科学变得更为艺术,它们在山麓分开,又在顶峰汇聚,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料到它们交汇时刻究竟会迸发出怎样璀璨的光芒。”现如今的展览空间灵活多变,呈现方式也将越来越科学化、技术化,科技感在空间营造的场景氛围中会对观众产生不同的体验幻觉,在作品、空间中不同的场景设计策略会给观众带来一些新的视点和视角以促进新的艺术构思和创作,形成对艺术发展有利的正向循环[3]。
3 当代艺术馆展览空间场景设计策略
3.1 空间流线的设计表达
当代艺术馆展览空间流线与空间规划是场景设计的开端,也是奠定策展最终呈现展示效果的基础。古希腊新柏拉图派哲学家波菲鲁斯(Porphyrus)曾在3 世纪时写道:“一处入口,是一件神圣的事物。越过这个神圣之处,从而进入一个他人统辖下的室内空间。”[4]一座建筑的门厅可以让人远离街道的纷扰和人群的熙攘,在心灵上隔绝了外界环境的尘嚣。展览活动开始的部分是序厅,同时序厅也是空间流线中非常重要的枢纽和转折点,能够给予观众明确的导向指引。
展览空间的序厅是一个过渡空间,其场所过渡是让观众由外部空间进入展览空间,是从具有公共属性的空间转向具有特定主题的定制空间,同时还是展览空间进行“自我叙述”的铺垫,在一定程度上为展览活动奠定艺术基调、主题和风格。清晰明朗的空间流线会带来良好的观展感受,过于复杂的空间流线则会带来混乱的感受,以及会让观者受到不安情绪的影响。1929 年,作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设计并建成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是现代建筑中流动空间最为精彩的代表作品之一。德国馆自由布置的墙体相互垂直、纵横交错、隔而不断,有的墙体延伸出去成为围墙,而宽大的挑檐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平静的水面组成了建筑物的虚实对比,形成既分隔又联系、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使室内各部分空间与室外空间相互贯穿。德国馆内部没有过多的装饰与展品,展览空间呈多变且灵活的空间组合设计表达,实现了空间艺术技艺与文化理想的融合。与此同时德国馆内还设计了多种丰富的空间流线(图1),观众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的游览线路,不同的路径也会带来不同的认知感受与情感体验,这些丰富的空间流线可以让观众快速地完成参观,当然也可以曲折迂回地驻足欣赏。
图1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空间流线图
展览的空间规划在展现其活动主题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空间流线的节奏感,尽量避免将展览空间均匀划分成一个个单调枯燥的空间形式。“均分制”的展览空间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不适。无障碍设施在展览空间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是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缩影,更是作为大型公共空间对于社会大众服务机构关怀的充分体现。
3.2 色彩搭配的艺术效果
歌德(J.W.Goehte)在1810 年出版的《色彩论》中认为色彩对人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色彩具有直观的视觉冲击,可以直接而又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绪,情绪交杂后得出最真实的情感体会。色彩的魅力就在于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带给人们对空间环境最直观的感受,色彩比其他单一的因素更能把一个单调、普通的空间变得生机勃勃[5]。色彩的魅力在于不论什么年龄阶段的人都有着对色彩的独特见解和自我感受,色彩带来的视觉享受是难以抗拒的,所以相较于其他色彩单一的展览空间观众在情绪上会更加兴奋、更加活跃。
色彩是展览空间中最先映入眼帘的元素,不同的色彩基调可以给予人们不同的视觉体验,从而在色彩处理上将人们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色彩通过视觉传递具有疗愈人们心理感知、内心情感的作用。例如,2020 年12 月在广州设计周1 号馆论坛区展出的设计作品——《色彩丛林·坐座作设计展》(图2),是首个由加拿大MF 进口涂料和广州设计周联合设计打造的主题展览,这次展览是设计和功能的艺术碰撞,提供了一个多功能活性状态的体验设计展。策展人周游以山川、丛林为主要创作灵感和设计元素,将现场活动座位赋予在颜色多彩渐变以及高低错落的木条造型之中,观众在观展中可进行休息交流、观展学习,以唤醒观众在空间中色彩和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的融合体验。一张张座椅显现在色彩斑斓的木条之中,并与临近一旁的MF 主题展位上山川造型的木条遥相呼应,精妙的色彩设计让空间焕然一新,偌大的展厅中通过色彩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在抓住眼球的同时也抓住了人们的情感,从而使展品更加深入人心,充分表现展览内容的艺术魅力和主题表达,并很好地将色彩绚丽的座椅与空间相融合,提升了空间在展厅中的综合使用和观赏价值。
图2 色彩丛林·坐座作设计展
在展览空间中,色彩是最为强大的“武器”之一,可以烘托整体空间,为展览展品与营造空间服务。色彩对特定区域或某一主题具有明确的辨识性,观众进入展厅被空间色彩、展品色彩而吸引,设计师对于色彩的选择及色调的搭配能够配合场景营造出展览所需要的意境和氛围,通过色彩从展览作品到展览空间全方位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从而触动观众的情绪并激发他们的内心感受,使观众可以全身心参与到展览空间与展览活动之中。
3.3 材料表现的空间肌理
材料在展览空间中的视觉呈现有着其内部存在的肌理表达。每种材料都拥有与世界沟通的语言,有着其自我表达的温度和情感。材料拥有语义学特征,有时清楚知道,有时莫名了解,“正是由于材料和社会功能关系密切,我们喜欢的材料和出现在我们身旁四周的物质才会那么重要。材料拥有意义,诉说着我们的理念,让我们成为我们。”[6]展览空间对于展品使用的材料有着空间自身的情感和意义,在展览空间的设计与运用中应该结合展览作品的材料进行选择和应用,把握材料质感与展览主题是否相互协调、相互成就,这样才能突出展品的艺术肌理,更好地融合展览活动的艺术性、主题性。
材料是设计师灵感来源与个性表达的手段之一,材料本身的呈现或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呈现都会有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广州艺术博物院“千字文书法展”(图3),在展览空间整体的氛围营造上,将材质打造出纸张的视觉感受。材料的选择与展品特色相结合,将书法与纸张的质感融入空间设计之中,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纸,其形成则需要多重工序,水与纤维固定在纸中,纸又可溶于水中,所以在空间设计的表达上将直线呈现与曲线呈现融合表达出纸张与水的有形与无形。一方面材料可以尽情展示其本身自我存在的价值和魅力,例如肌理、质感、色泽等艺术属性或价值属性;另一方面材料可以变换呈现出其他的属性使用,将其运用和展现到其他材料的艺术表达之中,透过自我的属性价值传递出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
图3 千字文书法展
3.4 技术呈现的多样主题
随着时代、科技和互联网的不断推进,无论是艺术的自我发展又或是艺术的融合发展,都将是越来越走向科学化。而科技的发展也将改变艺术的呈现方式,与此同时当代艺术展览空间的呈现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多媒体、三维影像、虚拟现实、超级数字等,并且制作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例如3D 打印、智能制造等。
展览空间设计在其呈现手段上是灵活多变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要为展品服务。新兴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将展览主题更加明确有效地叙述、表达,从而增强展览活动与观众之间的参与性以及展览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激发观众的兴趣与探索[7]。因此,当代艺术馆展览空间设计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勇于尝试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等个性化的表达手段,拓展和延伸展览活动的主题性和艺术性,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更多不同层次的感受。但是,对于展览空间在新技术方面的探究应当把握好其使用的“剂量”,避免使用过度,起到喧宾夺主的不良反应,以至忽视展览活动中的展品,这样会给予展览空间场景效果不良的负面影响。
4 结语
当代艺术馆展览空间的场景营造在考虑建筑结构的同时还要将展览作品的艺术基调、创作思路融入其中,需要结合展览活动的设计策略和整体布局,利用空间流线、色彩搭配、材料表现、技术呈现来表达展览空间的主题性和艺术性,完善展览空间对艺术作品的主题意境和空间塑造,从而有效吸引观众对展品的关注,同时也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追求。展览空间场景营造需要通过展览活动的内容对三维空间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从而将展览作品、艺术基调与文化传输的意义价值对观众进行表达和传递;展览空间场景营造最为本质的因素是以人为本,展览活动将会不断地展现空间、展品与观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情感融合;展览空间设计实践,宗教信仰中的色彩禁忌是对策展人的考验,避免禁忌事宜才能更好地确保展览活动的正常运行。
总之,当代艺术展览发展至今,展览的空间表达与叙事分析都将重新建构,有别于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展览空间置于生活、世界、宇宙等宏观语境之中,重新建构对身体、情感与自我认知的全新体验,从而对生命有着重新的自我认知。把握当代艺术展览的“自我空间”与“空间自我”,重新构建当代艺术展览的参观方式,突破对展览艺术作品的简单观感,从艺术设计的形式、手法以及空间构造洞察展览的本质表象,认知其内在的思想锋芒。在满足展品呈现效果的基础上,高效利用展览空间的有效展示面积,增加空间在展览活动中的不同使用功能、展览方式和参观动线,才能营造出展览作品空间展示的主题性和艺术性氛围,提升展览空间的艺术审美、心理感受以及丰富社会大众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