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的德育渗透

2021-09-03刘剑宇

家长·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德育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正在成为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根据每一个科学课程的特点,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明白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关键词】乐于探究;德育;不断求证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4-0046-02

Talk about the Infi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lass

(Chunzhen Primary School, Hexi District, Tianjin,China) LIU Jianyu

【Abstract】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is a core cours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imed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Scientific literacy is becoming an indispensable quality for every modern citizen, so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is a vital part of science classroom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cience curriculum, we should give timely guidance to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so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learn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let students be educated imperceptibly.

【Keywords】Willing to explore; Moral education; Constantly seeking evidence

一、利用画图的方法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习惯

“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是科學课要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中重要的方面。学生在刚刚接触科学课程之初,就对科学课抱有很大希望,甚至远远超出他们天天要学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如在《动物》这个单元中,我们会观察蜗牛、蚂蚁等小动物,上课时我要求学生把蜗牛、蚂蚁等动物先画下来,学生这时会觉得很简单,觉得之前观察过,很容易绘画,但是他们画的蜗牛、蚂蚁等小动物大部分不是正确的,和他们已有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从而也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和保护小动物的欲望。我们能够体会到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便于理解和表达,可以更加轻松地让每一个学生展露出自己内在的想法,从而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找准教学的始发点。

下面进行详细介绍。《蜗牛》一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回忆,把自己知道的蜗牛画出来,这样的目的也是掌握学生的前概念,学生画完以后,我了解到有的学生画的触角只有一对,还有嘴的位置在蜗牛的前面等。这都是学生的已有认知,学生大都看过蜗牛,但并没有仔细深入地观察过蜗牛,对于一些观察方法还不太明确。所以下面的教学就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全面仔细地观察蜗牛的身体。于是让学生一边观察真实的蜗牛,一边绘画,目的是更加全面地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根据前概念的问题让学生在画的时候注意看一看蜗牛的触角有几对和口、眼睛长在哪、壳上的螺旋条纹有多少等,最后把前后两张图一起对照,学生一下子知道了原来的蜗牛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从而正确建立了科学概念。

画图是学生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思维外显的一种方式,为教师更好地找准教学的始发点提供了契机,为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指明了方向。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出发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表达和揭示自己的前概念。然后为学生搭建适宜的脚手架,通过学生画图再探究实践,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探究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二、用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思想去教育学生

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进行探究的另一个源动力。但他们的好奇心往往是盲目的,甚至在某些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的探知欲会破坏自然的和谐,导致不良后果。这时教师如能进行适当的引导,就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为科学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三年级上册的观察活动中,要让学生观察许多小动物,于是,我带领学生开始观察校园中小动物的活动。由于学生对小动物非常好奇,会想出很多办法寻找它们,如为了找蚂蚁会把蚂蚁的巢翻个底朝天,把蚂蚁放入水中看它们会不会游泳……学生的探究热情太强烈了,但他们违反了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这时我提出要爱护小动物,我们观察小动物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不能伤害小动物,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研究完应该考虑放那些小动物回家,与它们和谐相处。我还带领学生去看我校做的展板,看看那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和已经灭绝的动物,看完后学生都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有的动物灭绝就是因为我们人类造成的,导致动物的数量逐渐减少。学生都很有感触,纷纷表示要和动物和谐相处,共建美好大自然。我觉得通过科学课将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思想播进学生幼小的心田,对学生的德育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不断寻求证据的德育习惯

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我对照教学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采用适当的策略与方法,在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达到对学生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例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中,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时,我要多用实际形象的例子去论证空气占据空间,始终注意是一个求证的过程。可以通过把纸巾放在杯子底部,并且垂直倒扣在水中的这样一个小魔术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杯子里的纸巾为什么没有湿?可能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不是和空气有关呢?”大多数学生认为不可能,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有可能。这样,在情境中就将问题聚焦到是不是空气的原因导致纸巾没有湿。从此,学生有了明确的探究目标和方向,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应该观察哪些现象,对于现象应该怎样解释。例如,当杯子垂直扣入水中纸没有湿,学生比较吃惊。此时,教师应当提问:“为什么水没有进入杯子中?”这样一追问就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之后还可以再让学生把杯子倾斜扣入水中,观察有气泡现象,并且连纸巾都湿了。此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提问:“有气泡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会联想到空气出来了。”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究和思考过程,对空气会占据空间这个科学概念会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在实验中大量事實的证明下定义科学结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教育学生尊重科学的事实。科学结论的得出不仅需要逻辑推理,还要用实验来证明,就是所谓的实证。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对学生进行实证意识的训练,那么学生的科学素养将会不断提高,从而德育意识也会不断得到发展。

四、结语

总之,作为科学课教师,在科学课上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是要我们用思想品德代替科学课,而是要真正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科学资源的同时,也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资源。科学教学不是科学知识的传达,不是培养学生应付考试的记忆,而是发展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实践、拓展,自觉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让科学思维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习惯。因此,科学教师要具有高度的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在科学教学中厘清德育思路、抓住德育点、找准机会,通过环境的创设、自我表率及强化训练的方法,教师有的放矢,学生无心插柳,水到渠成,顺其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思想教育,树立良好的品行,使科学教学与德育双赢,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2(07).

[2]陈全安.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广西教育.2015(11).

作者简介:刘剑宇(1984.8-),男,汉族,天津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

(责编  林   娟)

猜你喜欢

德育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70年德育:在回望中前行
“阳光银行”德育活动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德育理念的本质内涵及其形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