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2021-09-03王东红李习文李含章

甘肃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夹闭术高原地区开颅

王东红,李习文,刘 颉,李含章

(1.庆阳市人民医院,甘肃 庆阳 745000;2.甘肃省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庆阳 745000)

颅内动脉瘤属于外科-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患者的颅内动脉管壁上发生异常膨出,可发病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群,年龄40~60 岁的中老年女性为好发人群,发病与患者的动脉硬化、感染以及创伤等因素有关。杨文芳[1]指出低氧环境致使其外周血红细胞数量减少,并产生显著的代偿性增多问题,这时体内的血液黏稠度升高,引起血流缓慢和血管内压力增高,约40%的人会发生血压异常。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较多,但每种手段的临床疗效参差不齐,高原地区的老年人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选择尤为关键,不仅关系着临床疗效,亦与患者的病情预后和机体状态稳定密切相关[2]。为了解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治疗有效适宜的手段,本文对医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用不同方法治疗的60 例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与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60 例为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纳入标准:(1)影像学检查证实颅内动脉瘤;(2)患者自述突然或持续性头痛,头痛强烈,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克氏征检查显示阳性;(3)发病到入院就诊时间≤72h。排除标准:(1)听说读写能力障碍者;(2)具有精神疾病史和(或)精神疾病者;(3)合并重大脏器器质性损伤或功能障碍者。临床资料:对照组男性11 例,女性19 例;年龄62~76 岁,平均(72.6±2.5)岁。观察组男性10 例,女性20 例;年龄63~78 岁,平均(72.4±2.3)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P>0.05。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开颅夹闭术。全身麻醉,以影像学确定动脉瘤位置,于侧裂翼位置弧形切开,引流颅内的脑脊液,仔细处理头皮下组织和骨膜,显露动脉瘤的位置,给血管后钻孔,顺着脑裂分离组织到动脉瘤处。用备好的动脉夹阻断载瘤动脉,处理动脉瘤处的组织粘连,选择动脉夹夹闭动脉瘤,仔细观察夹闭后患者的瘤颈状态,无异常时给患者止血,置入引流管,关闭手术切口,常规预防性给药。

观察组: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给患者全身肝素化,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导引管(6F),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的实际情况,了解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具体关系,经影像学引导微导管置入,引导至动脉瘤腔的中部;以备好的微导丝经血管造影置入弹簧圈,观察弹簧圈到动脉瘤内时行致密填塞,术后给药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

两组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给药降压、止痛和吸氧等,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压、脉搏等。

1.3 观察指标

①检测患者治疗当天和治疗7d 时的MMP-9与NSE 水平。②观察和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神经功能损伤和脑水肿、脑血管痉挛等常见并发症。③随访患者治疗6 个月的生活自理能力,用ADL 量表调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进餐和梳洗、穿衣与如厕等,总分100分,评分高说明生活自理能力强。④随访患者治疗1 年后的生存状况,包括患者的偏瘫残疾、动脉瘤破裂、死亡和生存等情况,了解患者的远期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4.0 软件计算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血清MMP-9 和NSE 水平

治疗后MMP-9、NSE 低于治疗前,观察组MMP-9、NSE 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血清MMP-9 和NSE 水平()

表1 血清MMP-9 和NSE 水平()

2.2 并发症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n,%)

2.3 生活自理能力

治疗后ADL 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生活自理能力()

表3 生活自理能力()

2.4 随访远期疗效

观察组随访1 年的偏瘫残疾率和动脉瘤破裂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随访远期疗效(n,%)

3 讨论

高原地区的人群发生颅内动脉瘤的风险大,流行病学统计显示,高原地区的人群血压异常率超过40%,藏族地区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平原地区4 倍。人长期处在高原环境下,体内的血压自动调节节律会产生较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增加人的急性高原肺水肿发病率。彭晨等[3]指出高原地区的环境处于低氧状态,这会致使人的红细胞出现代偿性增生,对血小板的生理活性和功能影响很大。高原缺氧环境会对人的血小板反应素造成较大的影响,致使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产生很大的变化,导致患者的凝血状态异常,发生动脉硬化和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杨海明等[4]指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血清MMP-9 水平明显升高,这种物质由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产生。血清NSE 一般在人的神经细胞中,属于特异性高的胞内蛋白,监测NSE 水平的变化,能反映人的神经元损伤情况,临床上常用该物质监测脑损伤造成的神经元损伤程度,能对患者的病情治疗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

开颅夹闭术是常用的颅脑动脉瘤治疗手段,这种方法主要是将动脉瘤所处的部位夹闭结扎,减轻或控制动脉瘤出血,缓解出血对患者神经系统造成的压迫,有效恢复患者的脑部血运[5]。但临床经验指出,开颅夹闭术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手术操作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叶军等[6]指出开颅夹闭术后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手术操作难度较大,且存在较大的风险,手术远期疗效欠佳,手术远期成功率为65.79%,明显低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86.84%。本次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情改善优于开颅夹闭术,治疗7d 后检测得患者的MMP-9、NSE 水平显著降低,与申桂广[7]研究中该方面结果差异不大。观察未见患者产生较大的并发症,6.7%的患者发生感染和脑水肿,并发症发生率6.7%显著低于开颅夹闭术的26.7%。用ADL量表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评分从(68.3±10.5分)提高到(89.5±6.2分),高于开颅夹闭术患者的(73.8±6.0分),说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与丁邵峰[8]研究中该方面结果差异不大。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具有微创术式的特点,手术操作是以影像学引导,栓塞操作是在患者的血管中进行,无需对患者进行开颅,相较于开颅夹闭术,该术式带给患者机体的创伤小,不会留给患者较大的心理创伤[9-10]。由于手术操作的精确度高,所以术中能对患者的神经进行有效的保护,可防止患者的神经被手术操作牵拉或损伤,术后患者发生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低。何国军等[11]指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老年脑动脉瘤的手术效果优于开颅夹闭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Glasgow 预后评分,可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恢复,亦可减少手术操作对老年患者脑神经的损伤,远期疗效显著。对患者治疗后1年时随访得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患者发生偏瘫残疾率3.3%,动脉瘤破裂率0.0%,死亡率3.3%,低于开颅夹闭术的23.3%,13.3%,20.0%,生存率96.7%高于开颅夹闭术的80.0%,与上述何国军等研究中该方面结果差异不大。说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更适用于老年脑动脉瘤患者,因为手术操作微创程度高,术中根据影像学操作,不会对患者的脑血管造成较大的损伤,也不会较大程度的影响患者的脑功能,可确保患者术后病情稳定恢复。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发生近远期并发症的风险小,且患者的机体状态稳定,日常生活能力能有效提高[12]。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高原地区老年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高,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疗效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猜你喜欢

夹闭术高原地区开颅
显微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AV500系列无人直升机在高原地区完成试飞试验
高原地区流感病毒培养的条件优化
高原地区与非高原地区胸乳路径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对比研究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行围术期护理干预对术后康复的影响研究
31 例高原地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护理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