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角下甘肃省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研究*

2021-09-03张小宁滕雅琼张泽寿

甘肃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甘肃竞争力一带一路

张小宁,滕雅琼,张泽寿

(1.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1 “一带一路”甘肃对外创新合作发展状况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交通要冲,面积广阔、生态地位重要、历史文化厚重,资源相对富集、工业基础较好、人力资本丰富、技术力量较强,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1]。

1.1 “一带一路”中甘肃省国际贸易格局

甘肃省发挥通道优势,扩展对外开放格局。从贸易总量特征来看,2016-2018 年,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从100 亿元人民币增至172.9 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31.5%。从出口贸易地域来讲,主要出口至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蒙古、新加坡、泰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且进出口总额均呈现增长趋势。从贸易产品结构特征来看,主要包括农产品、化工产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3 大类,农产品中的羊肠衣和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交流发电机近三年均排名前三,但整体来讲,海关出口金额前五位的主要还是农业类商品,2017 年的农产品出口企业130 余家,占全省出口企业总数的1/3。

1.2 “一带一路”中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态势

1.2.1 国际科技合作主要领域

甘肃省科研机构与俄罗斯、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在新能源、新装备、环保新技术、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和生物制品等多方面开展科技研发合作,与中亚、南亚、东南亚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清真食品分析检测机加工工艺、节水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及装备、中医药学以及雨水集蓄利用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合作,与白俄罗斯、马其顿、波兰、以色列等国家在航天工程材料、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合作;向肯尼亚等非洲国家输入旱作农业技术,与蒙古国合作开展植被、土地、沙尘暴和荒漠化防治监测。

1.2.2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研究

2017-2019 年,甘肃省共争取国家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45 项,获得总资金4783.406 万元,以“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类项目数最多,项目主要分布在农业、材料、生物医药、生态环境、资源、能源、人口健康等7 个领域,其中,生物医药领域获得项目数最多,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承担项目最多;生态环境领域获得的资金量最多,项均353.74 万元。

1.2.3 国际科技合作技术经济效益

技术市场成交额数值可以反映技术创新产生的经济效益,涉外技术成交额可以反映技术在国外市场中的数量和构成情况。2016-2018 年甘肃技术出口主体以企业为主,总项为26 项,技术出口成交额5.62 亿元,主要技术流向欧洲和北美洲,其中与法国、英国、德国、丹麦、荷兰等欧洲国家的技术往来日益活跃,2016 年与美国的技术交易实现了“零”的突破,合同类别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为主,技术领域主要包括农业、先进制造及新能源高效节能等,其中仍然以农业为主。

2 “一带一路”格局中甘肃省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

科技创新竞争力是促进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内生动力,能拓宽国际合作领域、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优化国际合作格局[2],因此分析甘肃科技创新竞争力,深度挖掘创新实力对带动国际合作的积极效用,以期为甘肃高效率融入“一带一路”提供参考。

2.1 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

本文依据系统性、代表性、可取性及客观性原则,构建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具体包括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效益、科技创新潜力4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22 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

2.2 创新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3],经过矩阵变换降低维数,提取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标信息的主要特征,确定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标权重,进而确定综合评价模型。

式(1)为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

2.3 “一带一路”沿线14 个地区创新竞争力综合实证分析

2.3.1 研究对象及数据收集

“一带一路”规划的参与主体和区域范围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四省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部五省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14 个省区市[4],本研究以14 个省区市为实证研究对象,以2013-2017 年为研究年份,研究基础数据来自于 《中国统计年鉴》(2014-201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2018)《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14-2018)《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4-2017)等。由于2017 年单位GDP 综合能耗指标数据缺失,因此先计算出各省区市单位GDP 综合能耗2013-2016 年的年均增速,以2016 年数据为基数,加上增加值预估得到2017 年数据。

2.3.2 指标权重计算

由于面板数据量较大,仅以2017 年数据为例做出解释,从总方差解释表(见表2)可知,前3 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根大于1,其中,第1 主成分F1 解释方差贡献率为79.583%,第2 主成分F2 解释方差贡献率为6.651%,第3 主成分F3 解释方差贡献率为6.384%,前3 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2.617%,超过80%。因此,前三个主成分基本可以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综合评价模型,见式(2)。

在所有指标中,单位GDP 综合能耗X20指标系数为负,表明其对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值施加的是反向作用、教育经费占GDP 比重X22指标系数也为负,这可能是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在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挤占了对科技领域的投入。

2.3.3 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从整体来看,2013-2017 年,广东、江苏、浙江、四川、陕西、福建6 个省科技创新竞争力高于等于14 个省区市的平均水平,重庆、广西、云南、甘肃、新疆、宁夏、海南、青海8 个省区市科技创新竞争力低于平均水平。分地区来看,2013-2017 年,东部五省综合评价值整体最高,其次是西南四省市,最后是西北五省区。表明丝绸之路沿线14 个省市中,东部五省的科技创新竞争力高于西南和西北。从时间变化看,从2013 到2017 年,东部五省与西南四省市和西北五省区的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值的差距逐渐减小,而西南四省市和西北五省区的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值的差距逐渐增大,如图1 所示。

图1 2013-2017 年各地区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值

从空间动态角度,运用2013-2017 年综合评价值进行聚类分析,研究14 个省区市的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层次和分布。根据所得结果,共划分为3 类:高水平区域(一类)、中等水平区域(二类)、低水平区域(三类)。高水平区域:包括江苏、广东、浙江3省,均属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四个一级指标评价值均名列前茅。中等水平区域:包括四川、陕西、福建3 个省,其中四川、陕西均属于西部地区,目前这3 个省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处于中等位置,但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后劲。低水平区域:包括重庆、云南、广西、新疆、甘肃、青海、宁夏、海南8 个省区市,这些地区总体科技创新竞争力处于弱势,但在一些单个指标上也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评价值排名高于综合排名。

2.4 甘肃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标分析

2013-2017 年,甘肃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值在丝绸之路沿线14 个省区市中排名始终保持在第10,但综合评价值变化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2017 年,评价值排名高于第10 的指标分别为:研究与开发机构数(排名第6)、万人R&D 研究人员数(第9)、专业技术人员数(第9)、R&D 经费投入强度(第9)、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第8)、技术市场成交额(第6),表明甘肃近年来科技创新发展注重对科技资源的投入力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表现出较好发展趋势,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能力相对较好。评价值排名低于第10 的指标分别为: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排名第13)、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第11)、人均GDP(当年价)(第14)、单位GDP 综合能耗(第11)、教育经费占GDP 比重(第14),表明甘肃科技创新竞争力在以上几个方面处于相对劣势。

3 对策建议

甘肃对外开放合作应基于改善环境层、激发主体层、夯实资源层、扩充交流层,以此形成共生效应,产生多边多向交流体系。

改善环境层。全力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加强科技支撑祁连山沿线内陆河流域生态保护力度和创新平台建设,打造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创新带。围绕产业,打造特色化、竞争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技术资本市场,让低流动性的技术资本再转变为高价值和高流动性的金融资本,产生出新的价值生态,逐步形成内生型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动力。

激发主体层。以国家评选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待培育的单项冠军企业(天水风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海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单项冠军产品(金属镍)为范例,培育利基市场中小微企业,通过高品质和专业化服务,拓展全球市场。支持境外机构在省内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吸引国外一流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在省内设立或共建分支机构、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

夯实资源层。从国家需求出发,针对第三世界国家农业管理人员,宣介政策、培养技能,针对无建交国家如不丹,开展牦牛等特色技术合作;鼓励少数民族如临夏自治州的人才走出去,通过在中亚培训学习,促进区域稳定;依托国际组织增强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懂沟通、会表达的综合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弥补资金和经费缺口,争取境外政府资金、民间非营利机构资助和个人捐赠的研发经费。

扩充交流层。平台载体型交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在境外布局建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离岸创业中心;设立区域创新、部省联动、地方合作联动的国际合作联盟,如牦牛产业技术联盟等。项目研发式交流,围绕重离子物理、旱作农业、节水灌溉、摩擦技术、大气物理、航天物理、真空物理、高端油品、地质勘探、灾害防治等优势技术,支持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的项目,并推广到与甘肃地理气候环境相似的中亚。产品主导式交流,援外培训更多的与产品结合起来,系统整合科技新产品包,让技术含量高又实用的科技新产品通过国际培训走出去。

猜你喜欢

甘肃竞争力一带一路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