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的设置

2021-09-03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1年8期
关键词:布点点位环境监测

李 俐

(云南省曲靖市生态环境局麒麟分局监测站 云南曲靖 655000)

引言

为顺应环境保护的发展,相关监测机构开始立足自身环境监测任务和基本要求,调整土壤环境监测措施构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但应该看到,部分单位在方式选择和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不足,不利于土壤环境监测良性体系环境的搭建,不利于环境保护体系的完善与补充。于此,文章的探究内容,可为相关人员对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模式和方式的梳理提供一定支撑,具有一定价值。

1 土壤点监测基础点与设置原则

1.1 内涵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主要是围绕地区土壤情况,设定具有差异而能够适应地区土壤环境变化的检查点位[2]。其利用连续监测或定点的方式,可全面而系统展示“本土”土壤变化情况,并将其以数据形式反馈至环境监测人员,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良性支撑。例如,通过监测点的动态监测,可助力监测机构快速并精准点位污染源,以为相关机构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支撑。由此可以看出土壤监测点的设计拥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一是可提升环境保护效率,即通过连续而稳定的土壤环境监测,可及时处理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二是有助于“本土”或国家土壤的经济战略布局,即通过汇集国家或“本土”土壤情况,能让相关领导机构更加清晰的理清当前环境下土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制定具有适应性的规范制度,以在保护环境持续性发展的同时,实现发展经济的目的[3]。

1.2 原则

原则是保障基础点设施关键,即能保障土壤环境监测效能稳态而持久的输出[4]。具体而言:(1)应遵循可行性原则。即在布点的过程中,设定的位置和数量应保障基础点监测工作后续的开展,要充分参考现场建筑分布、交通等要素,以便于后期各项工作的开展;(2)经济性原则。基础点的设定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要把握好其数量和经费的投入使用,以提升其经济效益;(3)连续性原则。即点位的布局应除了要满足任务测定目标,还应从后续工作客观需求角度出发,以保障监测工作的连贯性,如长期的土壤动态监测、风险管控等;(4)全面性原则。基础点位的设备涵盖内容不能太过单一,应包含土壤利用方式、土壤特点及类型的内容,以为土壤环境监测和管理提供更加可靠而全面的支撑,以避免土壤监测管理工作偏离方向。

2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方式与执行内容

2.1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设定方式

梳理当前国内外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的设定内容可以看出,其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2.1.1 系统布点

此类布点方式的具体操作方式为:

(1)相关监测人员应实际考察布置场地土壤情况,如收集和分析土壤的污染面积、情况等内容[5];(2)依据上述分析情况,合理制定网格密度,一般情况网格形态以方形或三角形为主,需注意在设定网格的过程中,以依据实际监测标准和工作任务,合理取样和设置,以保障布点全面性与系统性;(3)取样。系统布点的取样要控制好点位,如网格的中心点。需注意,若设定的网格面积超出标准,应围绕相应规范,细化网络分布情况,如混合等,然后再取样。

从此类布点方式基本内容和操作方式可以看出,其具有精准度高、能大幅度提升监测质量等优势,其具有过程复杂、工程量较大等缺点。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系统布点

2.1.2 随机布点

此类布点方式具体操作方式为:

(1)随机布点法的确定。即若对土壤进行功能划分会影响监测的稳定性或土块较大等,应确定此类布点方式;(2)网格的选择,即要依据对实际地土壤污染情况和实际奠定,划定方形或三角形等类型;(3)取样以随机方式为主,同时对于取样点数量的确定,应充分参考土壤监测点、污染面积等。

需注意为保障监测的正确性与可调整性,应在相应网格中心设定取样点,具体如图2 所示。

图2 随机布点

2.1.3 分区布点

此类监测方式主要用于范围广、面积大的监测场景,这样除了能让完整有效的保存土壤基本信息,还能清晰的展示监测对象的数据波动情况。

(1)应依据污染方式、途径、种类等内容,合理的对布设相应点位;(2)为保障后续取样工作的开展,应合理设定分界位置、分布形状等;(3)类别与深度的划分,应依据同类别、同深度划分;(4)应细化面积大的监测区域,即将其细分为更小的单元模块。

需注意在具体进行分区布点工作时,一定要充分参考监测现状,并以土壤周围四周为基点,对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等,带完成片面点位布置后,应以其为基点纵向设定同位点位,具体如图3 所示。

图3 分区布点

2.2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执行

土壤环境监测基础应遵循一定执行内容,以保障最终监测效果的稳定性和保障性,具体而言:

(1)网格设定。即在土壤使用条件确定基础上,分析土壤状态,并设定相应网络,如常见规格中的8km×8km 模式。需注意,应全面分析土壤类型和特征基础上,进行设定,如林地、耕地、污染物含量等。

(2)筛选网格。即在网络结构基础上,以土壤图层状态为依据,计算土壤的面积,如草地、林地等。在此可选用面积占优进行操作和调整网格数据,以整合碎片化资源,强化监测密度。

(3)GIS 技术。此类方式可保障土壤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目标性,可更好的优化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究其原因:一是利用该项基础,可更好的解译图层数据,如相关范围内的水系数据提取;二是在该项技术体系化数据支撑下,可保障监测区域数据的最终成果,比如依托此基础形成的缓冲图层;三是可助力获得污染源数据信息,即在该项技术执行基础上,形成的缓冲图层数据可达到600m;其四,此项基础遥感解译技术的执行,可延伸缓冲图层,如居住用地,且在300m 范围内,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4)叠加土壤类型。对于完成技术调整的基础点,应依托其原有图形内容,执行叠置工作。即对设置的基础点执行覆盖分析的同时,筛选监测区域内相关点位,这样便能有效的保障监测信息的完整性。需注意,若筛选过程中发现未出现土壤类型图斑,那么需补充点位设定,以保障监测分析和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与可靠性。

(5)整理历史数据资料。在分析土壤环境监测相关内容时,除了要做好监测区域范围的横向管理,优化或调整监测内容和区间,还应从纵向上控制或补充特色区域的历史数据。尤其在当前信息技术支撑下,相关技术人员应将此类执行方式同相关数据库结合在一起,并在“十三五”国家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基础上,过渡到“十四五”规划上。

(6)调整控点位置。对于监控点位的调整,主要应用影像核查处理完成操作。在高分影像的技术条件下,完成每一监测点位的技术分析,对于其中不合理点位的调整,是保证整体技术执行效果的重要条件。方法上,应以历史点位替代为基础,在统一化监测数据的基础上,使用新的监测数据完成历史信息的替换,从而实现时间轴线上的更新与调整。

结语

综上,在现有土壤环境监测基础上,土壤监测的方式和技术均得到了深化的进步,较好的满足了当前相关监测单位对环境的把控需求。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单位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并未依据土壤环境监测客观规律,导致监测数据不实际、不可靠、不科学,大大浪费了监测资源,不利于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深化进步,于此,文章就其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的设置进行了适应性分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布点点位环境监测
机器人快速示教方法及示教点位姿变换的研究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浅谈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
机器人点位控制速度规划算法选择策略
大盘仍在强烈下跌趋势中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甘肃高校商科专业布点问题研究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垂直面内建立基线的特殊点位高程测量法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