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竞演类综艺节目的内容创作与传播策略
——以《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 第二季为例
2021-09-03刘音苑
刘音苑
2020年12月,由东方卫视推出的音乐竞演类综艺节目《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第二季(以下简称《我们的歌》第二季)正式收官。节目共12期,由新声歌手和榜样歌手两两配对改编、演唱金曲,进行竞演淘汰赛,并最终由观众投票评选出本季“金声搭档”。
凭借着2019年底该节目第一季引发的热潮,第二季节目还未开播就已备受瞩目。在电视收视率方面,根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我们的歌》第二季自2020年10月开播以来,首播收视率均位列同时段第一名(见表1)。在网络热度方面,根据微热点数据显示,《我们的歌》第二季位居十二月份综艺节目(含电视综艺节目及网络综艺节目)网络热度指数排行榜第三(见图1)。在极高的传播热度背后,观众、网友对于《我们的歌》第二季的评价却两极分化严重。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档音乐竞演类综艺节目,《我们的歌》第二季在传播方面的确能为同类型节目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本文将分析《我们的歌》第二季的内容制作特点及所匹配的传播策略,同时也将针对音乐竞演类综艺节目的内容制作与传播进行一定的策略反思。
表1 《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第二季CSM59 城市网首播收视情况表
一、内容创作
音乐类综艺节目是指以音乐为主体进行策划及制作的综艺节目,这类节目存在的本质就是为了传播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普及音乐文化,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因此,笔者将内容创作部分分为音乐本体和节目要素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音乐本体
1. 选歌
《我们的歌》第二季在选歌方面延续了第一季的水平。既有《挥着翅膀的女孩》《光辉岁月》《忘情水》等传唱度极高的经典之作,勾连歌曲的时代记忆,能够引发现场及电视机前观众的互动合唱,在这样一个怀旧风兴起的年代,也更易引发复古热潮;又有“沧海遗珠”,如2016年发行的常石磊的《我我》、2015年发行的张惠妹的《母系社会》等并非主打歌,但也饱含深意、旋律悦耳,可能在一定的圈层内部影响力较大,具有传播潜力;同时也有在短视频平台本就具有一定传播热度的歌曲,如新声歌手太一的《像暗杀似的绕到背后突然拥抱你》、中国说唱歌手丁震(KnowKnow)与其所属组合更高兄弟(Higher Brothers)合作的歌曲(R&B All Night)等,作品本身即为当下较受年轻人喜爱的作品。
总体来说,从策划、传播角度,《我们的歌》第二季选歌更加看重歌曲与歌者、与观众之间的关联性。歌曲与歌者之间有着浓厚的时间沉淀下的故事和感情,其演唱呈现才会动人;歌曲与观众之间同样具有关联性,才能够“好风凭借力”,借着原曲的基础知名度,展开进一步传播。
图1 《我们的歌》第二季网络热点指数排名
2. 改编
《我们的歌》主打的模式点就是歌曲的改编,通过重新编曲、歌手合唱,让经典旋律焕发生机,因此改编作品的质量往往决定着节目的成败。该节目对于歌曲的改编较为突出的特点主要有:
一是调整配器,改变音乐风格和氛围,丰富或重新确定歌曲情感走向。例如,李玟的经典舞曲《Di Da Di》经过重新编曲,先以略带忧郁的爵士钢琴进入,后转为动感的拉丁鼓点和铜管乐器,让一首舞曲的情境感更为浓厚、立体。
二是将两首经典歌曲进行融合,形成歌曲的互文。这种形式在节目中往往体现在两位知名歌手将自己较为成熟的代表作进行融合,看似讨巧,但要真正获得“1+1>2”的效果却并不容易。歌曲的融合,首先要在旋律走向方面做到和谐统一,尤其对于大众耳熟能详的歌曲来说,融合风险更大,很容易造成“四不像”的突兀感。其次,歌词的意境要一致,语句通顺,情感连接顺畅。《我们的歌》第二季中,谭咏麟和李健合唱的《水中传奇》就是将谭咏麟的《水中花》和李健的《传奇》进行结合,通过合适的分词与重组,让两首歌曲真正交融。
三是改编元素更加新潮化,迎合年轻一代审美。本季节目对于说唱(Rap)、电音等音乐元素的使用更加丰富,张信哲的代表作《白月光》将钢琴与电音进行融合,周延(GAI)、王琳凯等说唱歌手的加入也增加了说唱部分占比。这样的改编形式既与时代接轨,让经典歌曲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也与东方卫视本身现代化、国际化气质相匹配。
(二)节目要素
1. 竞演规则
竞演规则能够为节目内容提供产生环境,节目组既通过赛制设计增加节目的多元看点,也能够通过每期赛制的改变产生新意。《我们的歌》第二季与第一季节目一脉相承,由盲选配对、小组分组赛、团战淘汰赛、团战突围赛和音乐盛典(总决赛)组成。盲选配对环节将推理元素加入音乐竞演类综艺节目中,增强悬念感。团战淘汰赛增加了除配对歌手外,其他歌手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对话场更全面。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歌》第二季有很明显的弱化竞赛性的特点,节目内容更多强调歌手间的合作与良性互动,鲜少突出某期比赛的淘汰结果。
2. 真人秀环节
《我们的歌》第二季节目中,歌手之间“团建”环节比重较大,人物关系铺垫较多。节目组会针对优先选择出场顺序、舞美选择权等部分设计真人秀环节,一是增加竞演环节成败的不确定性,二是通过不同情境下歌手间的互动强化人物特性,三是充分结合广告植入。例如,第二季第六期节目中,节目组安排歌手嘉宾进行保龄球比赛,以此决定团战所使用的舞美包装,保龄球比赛即为困难点之一;设计每组拥有一次特权按键机会,何时启动按键成为困难点之二;以“天外飞仙”“时光穿梭”“灯火阑珊”等词对可选择的舞美包装进行抽象概括,让“如何选择”成为困难点之三。节目组将真人秀环节、对竞演的适当影响、广告植入三者进行了结合,看似顺畅,但实际呈现却较为敷衍。嘉宾们全程并未展示出较高的热情,特权按键的使用功能并未被重视,对于舞美包装的选择也几乎没有矛盾点,这让设计感很重的真人秀环节沦为可有可无的走过场,未能给传播提供更丰富可用的材料。
3. 参与主体
在歌手选择上,《我们的歌》第二季就新声歌手的选择范围更广、更大胆,既有太一这样的电音唱作人,也有刚刚从选秀节目出道的偶像希林娜依·高,还包括冯提莫这样“网红”出身面临转型期的歌手。歌手类型丰富,加强了节目的可塑性,能够增添节目创作活力和讨论热度,与此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也会面临争议。
在歌手搭配上,节目有意强化相同属性的人物进行配对。例如,声音同样有磁性的容祖儿与希林娜依·高,声线同样高亢的孙楠与郑云龙。同时,也有看起来“不搭”的歌手。例如,以演唱情歌而闻名的张信哲和擅长电音的太一,年龄差最大的钟镇涛和冯提莫。歌手的合作能够在“搭”与“不搭”之间进行转化,留给观众品味,给予观众惊喜。
4. 视觉呈现
在音乐本体部分,笔者分析了听觉呈现的相关内容,而视觉呈现对于一档电视综艺来说同样重要。《我们的歌》第二季表现比较突出的视觉部分可分为节目包装与符号设计。
笔者在这里讨论的节目包装,主要指针对某首歌曲进行的灯光、舞美、服装、道具、舞蹈、情景、视频等相关的舞台包装,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秀”。能看出,《我们的歌》第二季节目组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尽力设计并完成契合歌曲的“秀”。第六期节目中,为了打造李玟、王琳凯的歌舞节目《你是我的Superman》场景中的高级俱乐部感,节目组甚至将孙楠、郑云龙的嘉宾沙发搬上舞台,配合粉蓝色的色调及同样色调的霓虹灯牌视频素材,让这首歌曲的视觉呈现更具整体感。
此外,节目组也保留了第一季就存在的符号设计。舞美形状配合着声波形状的素材形成音响的视觉符号,揭示着节目对于聆听、感受音乐的重视。红色与蓝色的灯光是区分,也是碰撞的象征。舞台的“Y”型道路设计(见图2),让分处两侧的歌手能够最终汇聚在一起,隐喻着节目的内核点—新老歌手间的合作。简洁大方、清晰明了的符号设计,能够让节目的视觉呈现在美观的基础上,多了设计感与内涵。
二、传播策略
(一)碎片化传播
从传播效果来看,《我们的歌》第二季拥有很多较为“出圈”的短视频片段。例如,“李健追星成功秒变迷弟”“容祖儿、希林娜依·高《母系社会》”等频频登上热搜,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更多观众打开电视机收看节目。此外,每期节目宣传部分也专门用节目视频或花絮制作了歌手动态表情包,以满足碎片化的网络传播需求。
在融媒体环境下,《我们的歌》第二季在传播层面的成功离不开积极适应互联网的传播习惯,尤其是一定程度上适应短视频所营造的视频生态圈,以及观众逐渐转变的审美习惯。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份成功更多源自音乐本身的短时长。未来电视节目创作的发展必将随着传播的碎片化进行改变,诸如《我们的歌》第二季这样的音乐竞演类综艺节目也需要不断地降低叙事逻辑的难度,弱化赛制的复杂性,增加内容的深刻性和提炼性,迎合互联网的传播与接受习惯。①
(二)新潮向引导
作为一档老歌新唱、翻唱经典的节目,《我们的歌》第二季秉承着观众年轻化的态度。节目在内容创作层面一直向时尚、现代的话题引导,力求为经典歌曲的传播需要突破口,如张信哲首次尝试说唱等。在传播点的选择与强调上,节目也努力寻找时下年轻人最关注的话题。例如,强化新声歌手对前辈歌手的“追星”概念,李健对谭咏麟、周延(GAI)对陈小春等,打造大型追星成功现场,以这样新潮向的话题引导“追星男孩女孩”关注节目,也是其传播策略较为成功的原因之一。
(三)话题性发酵
在当下社会环境之中,性别议题被放在讨论的风口浪尖。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代表的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且收益颇丰,性别议题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在这样的讨论环境下,《我们的歌》第二季第二期节目中,由容祖儿和希林娜依·高演唱的《母系社会》借由性别议题的高话题度成功引流。尽管电视播出版本对于这首歌曲的歌词进行了适当调整,但歌曲的立意仍旧鲜明,歌词风格大胆直白,容祖儿和希林娜依·高嘶吼式的唱腔代替歌词中描写的悲惨的女人控诉这个世界。这首歌曲所传递出来的与时代、与世界接轨的正面价值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观众对节目的好感度。
在绚丽的互联网海洋中,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无法集中,信息的到达就在一瞬间,但消散也是飞快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借助话题的发酵会让传播变得更有持久力,范围更广。
三、策略与反思
(一)平衡音乐本体与节目设计
笔者在思考音乐竞演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点时,经常会想到一个问题:从音乐到音乐类综艺,从听到视听,节目制作的重点变了吗?观众的兴趣点变了吗?若只为了听到好听的歌曲,那么音乐平台或广播节目就能够满足受众需求。因此,即便音乐竞演类综艺节目的本体依旧是音乐,其本质属性仍然是为了传播音乐,艺术形态也发生了改变,观众的感官体验也需要上升到更高的程度、更丰富的层次。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上,我们往往会分为两个策略方向。对于某首歌曲本身,我们会搭配灯光、音乐、舞美、服装、道具、视频,甚至虚拟,以匹配这首歌曲的意境或是情感表达,形成一个完整的舞台艺术。这类包装与音乐的匹配度往往较高。对于节目本身,我们会通过紧张、刺激、复杂的赛制形成抓手,设置悬念,以结果导向吸引观众的持续收看;我们也会通过精心设计的真人秀环节来展示歌曲的幕后故事、歌手的性格及歌手间的碰撞。如今,音乐竞演类综艺节目的制作及传播话题点越来越强调节目本身设计,但也出现了赛制难懂、情节生搬硬套、剧本痕迹明显等问题,甚至有部分观众表示“不看节目,只想每期结束上网听歌”,好的初衷适得其反,成为多余成分。
笔者认为,出现如此割裂的现象,一部分原因在于团队的经验缺乏、时间有限,对于音乐竞演类节目的制作流程较为擅长,而对于真人秀环节准备及打磨较少。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团队的意识不够强,要明确对于音乐竞演类综艺节目来说,音乐本体与节目设计同等重要,并非音乐成功即等同于节目成功。
(二)打造传播矩阵
现如今,传播策略设计仍然滞后于节目创作环节。节目组没有时间形成最优化的传播方案,话题与话题间关联性较小,也没有成体系的排兵布阵、风格特色。但传播对于一档节目影响力的形成却是十分关键的,只有好内容却没有优质的推广,在这样融媒体的发展环境中,也是走不远的。因此,创作者需要将传播策略融入节目初创环节中,成为节目必须思考的创作要素,能够起到影响节目走向的作用。在节目策划阶段的分集梗概及每集推演部分,也需要进行具体传播话题、内容及路径的对应,并最终形成传播矩阵,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效力。
结 语
毋庸置疑,《我们的歌》第二季有着优秀的新老歌手、专业的制作团队,在歌曲改编上也是佳作频出,在音乐传播上能够得到认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节目的制作较第一季并未有较大提升,这也让人不禁担忧第三季是否会产生创作乏力、观众审美疲劳的问题。如今的节目制作环境并不缺少优秀的内容,而缺少既适应电视播出环境又能满足融媒体传播环境的优秀内容。也许从传播层面反向思考节目创作,能为我们提供不同的创作思路。
注 释
①冷凇《论短视频对传统电视新媒体化赋能的独特性》,《现代传播》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