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良信息缺少判断力,老人刷手机需要“防火墙”
2021-09-02高阳
高阳
受访专家: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杨一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王大华
爸妈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成为“网瘾少年”,却不曾想,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被手机给“网”住了。从看资讯、玩游戏、刷短视频上瘾,到被主播欺骗情感、被保健品商家诓骗,一桩桩社会事件的发生提醒我们,老年群体有着巨大的触网需求,但也存在诸多潜在风险。
老人对手机更“上头”
最近,王先生发现,母亲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越来越差,一边跟家人聊着天,一边低头看手机、刷短视频,不时捧着手机傻笑,还在家庭微信群里转发各种养生保健文章的链接。起初,王先生只是单纯觉得“老妈这代人很少用智能手机,纯粹觉得好玩而已”。后来他发现,母亲开始网购很多东西,养生梳、泡脚桶、一洗黑……都是从各短视频平台的网店里买的。王先生再三劝说母亲“别乱买东西,一来不需要,二来不一定靠谱”。母亲却听不进去,为此,俩人不知吵了多少回。
已經退休的张大爷,以往经常和老朋友打牌,参加老年大学的活动,但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就迷恋上直播间中的女主播,每日点赞、打赏,逐渐老年大学不去了,老朋友也被他抛弃了。老伴儿经常抱怨:“什么活儿也不干,就是一个劲儿地玩手机!”儿女劝阻,张大爷却说:“我花我的钱,又没花你们的钱。”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老人沉迷于手机。移动内容平台趣头条2020年发布的《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统计100万60岁以上老年人的互联网行为偏好后发现,0.19%的老人在趣头条APP上日均在线超过10小时;60岁以上的老年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到64.8分钟,高于平台用户平均水平;平均每个老年用户一天登录5次,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用户。
今年5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4亿。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网民已占9.4亿网民人数的10.3%。也就是说,60岁以上网民已超9000万。专家表示,在帮老人积极融入智能化时代的同时,还应考虑如何营造绿色的用网环境,以保证他们健康用网。
现实参与低,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满足
为什么这么多老人会出现沉迷网络的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大华认为,沉迷网络的老人普遍有三个特点。
一是现实生活参与感低。老人可能在家庭中参与家务少,或处于被照顾的一方,有更多时间可以打发。这和小孩爱打游戏没有区别,习惯不停寻求刺激和替代性的满足。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老人自控力也逐渐降低,因此容易出现网络成瘾。
二是接收信息不对等。老人的网龄其实都不长,特别容易被“套路”。很多老人不具备科学上网的媒介素养,无法与年轻人保持同等水平。但他们对一些健康养生知识的需要又较年轻人强烈,所以很容易相信一个人或一篇文。比如,他们可能无法区分权威自媒体账号和普通自媒体账号,面对谣言,只要有所谓的“专家背书”,就会轻易相信。
三是情感孤独,沟通需求强。有调研发现,维系家庭情感和熟人社交圈,是中老年人上网的主要动力,他们是为了找到与晚辈的共同语言。另外,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缺少朋友沟通交流,短视频娱乐填补了他们精神上的空虚。有的退休老人失落感强烈,就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的“候鸟”老人不适应异地生活,感到孤独,只能用网络打发时间。
“老人学会上网,总的来说是件好事。”王大华认为,老人上网是情感与自尊的需要,可以开阔视野,及时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尤其对身体活动受限的老人来说,网络拓展了他们的视听觉和世界感知。此外,上网帮老人改善了社交,与许久未见的亲朋好友在线上沟通、认识更多新朋友等,这对一些独居、空巢、性格孤僻、社会关系少、无子女的老人来说,不仅丰富晚年生活,还延缓大脑衰退,改善认知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因此,越来越多的老人,通过网络分享人生经验、传授传统手艺、展示精彩生活,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银发网红”。但同时,也有不少老人沉迷短视频或游戏,患上“网瘾”,导致诸多身心健康问题。
“老年网瘾”最大的危害就是身体“吃不消”。老年人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容易出现头晕眼花、耳聋耳鸣、颈椎疼痛,影响血液循环,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随着年龄增长,老人发生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概率随之增高,由于手机屏幕窄小,还会加重眼底疾病和老花眼,导致干眼症等。夜间强光下玩手机,还会影响睡眠。沉迷手机还会影响家人沟通和交流,造成家庭矛盾。有的老人被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所迷惑,导致错误认知、冲动消费,甚至陷入情感骗局,遭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打击。前不久,“60岁女粉丝称和演员靳东恋爱”事件引起关注。老人为“靳东”买房、送百万巨款,结果很久后才发现,她只是在和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个“假靳东”账号网恋。类似的还有“假董卿”“假刘德华”……伪明星账号成为一种新型骗术。
老人触网需要“防火墙”
“我们要鼓励老人触网,但不能因为关心而排斥老人参与。需要我们反思的是,目前的网络环境对老人是否真正友好。”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一帆说,“银发族”不应成为被遗忘的网络群体,对于他们的“网瘾”,需要的是子女投入更多帮助,社会投入更多关注,为老人上网建立一道“防火墙”。
全社会营造健康上网环境。杨一帆表示,最近,有关部门都在做网络环境的适老化改造,但适老化改造不只是放大字体、界面友好那么简单,还要做好老人上网的基本配套服务。比如,社区应定期开展老年居民眼病筛查;媒体和医生可以传播一些健康用网知识;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环境监管,维护老人合法权益等。
建立真正的“老年模式”。杨一帆建议,提供互联网服务的机构和平台可以探索设置“老年人手机模式”,实现信息绿色过滤,保护老年人触网安全。比如,在涉及付款、转账、验证等环节时,系统平台可以直接联系子女或监护人进行核实。老人用网时间太长时,平台可自动暗屏或结束;采用听书等模式,避免老人长时间阅屏。
子女的陪伴是戒瘾良方。“网瘾老人”背后的孤独和寂寞才是最需要关心的。子女们平时工作再忙,也要多和父母联络,可以帮父母发掘一些新的兴趣点,如报兴趣班、参加文艺活动等。当老人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朋友、有事情可做,自然会减少上网的时间。
专家们表示,“活到老学到老”是老人应有的精神风貌。60—75岁的老人仍属于活力老人,他们有充分的脑力去学习互联网知识和技能,提升网络媒介素养。一些用网不健康的老人,要理性认识自身问题,多和朋友社交,培养兴趣爱好,摆脱“网瘾”。
(《生命时报》2021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