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街区旅游休闲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2021-09-02郑憩
郑憩
一、我国街区旅游休闲发展的优势基础
(一)历史文化引领街区旅游破题
广州北京路、成都宽窄巷子、上海外滩历史文化街区等在保持城市整体风貌特色的前提下深挖项目中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基因,以历史建筑为空间载体,以文化积淀为内容驱动,以文化体验赋能休闲旅游。广州北京路系统梳理所辖4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5个非遗项目和52家老字号,结合千年古刹大佛寺、越南皇宫等历史遗迹、文物建筑等核心吸引物,选取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千年古道复原历史场景,设置“最广府”世界级经典文旅线路,日均人流量约30万人次。成都宽窄巷子统筹片区内45个四合院落、川西建筑和花园洋楼等特色建筑楼群,梳理出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旅游休闲主轴,以盖碗茶、梧桐树、川剧等老成都文化元素营造了原真文化氛围,打造成都城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休闲游憩中心。
(二)业态调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南锣鼓巷、武汉天地等历史街区管委会积极履行管理调控职责,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业态,推动街区内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协调发展。南锣鼓巷出台《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拒客摘牌” 转型18家低端小吃类业态,归类合并将主街235 家商户缩减为154家,大力支持引入文创类业态入驻,成为国内历史街区理性回归文化本色、“可持续再生"的典范。武汉天地初期曾以“首店效应+强势餐饮”作为消费亮点,餐饮业态占比高达70%,此后顺应本地游、周边游等趋势持续调整业态,以15%的品牌年均更替率逐渐压缩餐饮比例,增加更多零售和娱乐体验业态,引入注重高端生活方式和品质的文化品牌,打造旧城区产业转型的杰出样本。
(三)特色IP塑造知名文旅品牌
西安永兴坊、重庆十八梯、成都远洋太古里等围绕具有市场感召力的文化主题打造超级IP,充分利用历史遗址、文物建筑、非遗文化完善街区旅游品牌。西安永兴坊以美食非遗文化品牌为核心,创新推出“摔碗酒”“毛笔酥”等网红IP,配合非遗美食博物馆等、民间食品加工作坊、手工民俗技艺表演等可感可触的实景,用15亩的空间容量展现了陕西11个地市、107个区县的百余种非遗美食和人文特产,以陕西美食文化品牌激活文旅消费。
(四)丰富场景激活文化旅游消费
武汉天地、南京老门东、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等引入民居酒店、精致餐饮、精品零售、艺文展演、民俗工艺等多元业态,在保护文化原真性同时充分凸显文化展示、艺术创作、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等功能。南京老门东结合工业遗产打造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和老城南记忆馆等金陵文化富集区,统筹南京味道小吃街、市井菜馆、民国主题特色餐厅等特色饮食店铺,汇集“金陵戏坊”等特色表演、“银兴菲林影城”等休闲娱乐以及“城南旧影”、先锋书店等地方特色文创商店资源,打造具有“南京記忆”内涵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消费地。
(五)新型产品助力价值持续提升
“夜经济”“旅游演艺”“线上观光”等新型旅游业态频出,赋能历史文化街区实现旅游势能聚变和文化价值提升。福州上下杭创新夜景灯光秀和主题夜游活动,推出山泽四重奏、闽剧表演、哈雷机车街头表演等夜间限定表演,打造区域夜经济新地标。广州北京路结合“楼上经济”联动楼下商业进行技术转化,形成涵盖设计文创、动漫产业、教育产业、科技孵化等方向的产业聚集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二、问题剖析
(一)文化主题和特色不够鲜明
现阶段在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对其自身历史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往往过多追求“潮流”“时尚”等内容,与街区本身传统文化脱节,且未与周边历史环境产生联系,无法彰显其特色价值。在挖掘自身独特的建筑、典故、习俗等历史文化遗产,提炼主题文化、提高品位、提升形象等方面力度不足。同时,大量原住民外迁、被外地客商所取代,不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难以保留,失去了文化的活态传承。
(二)产业业态同质化问题较为普遍
一是过度商业化。与街区文化不符的商业业态注入较为普遍,旅游街区的同质化经营倾向十分严重,导致业态陈旧、无特色商品泛滥、纪念品都类似等现象,无法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业态功能单一。大多数旅游休闲街区以零售和餐饮业态为主,餐饮业态通常占比高达70%,而文化产业业态占比仅为10%左右,文化和精神消费的产品少,休闲娱乐、文化展示等体验性业态未得到足够重视和发展。三是业态层次较低。以大排档、烧烤等中低端餐饮为主,过多低端业态拉低街区品味,破坏整体风貌,甚至一些出租和个体经营行为缺乏规范管理。
(三)公共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一是街区布局不够合理,空间形式单一。如文化旅游老街多为一贯到底的空间业态,缺乏精心的空间组织,游览体验较为单调。二是环境风貌需改善。存在历史建筑遭破坏、构筑物乱搭乱建等现象,破坏院落及街巷空间美感。三是景观小品较少或人性化设计不足。多数缺少街头绿地、标志节点、休憩场所、景观小品等,或是设计中人文关怀不足,造成街区舒适度低等。
(四)公共设施的配套有待提升
一是缺乏空间容量较大的停车场。大量的地面违规停车,严重侵占了步行空间,既影响了城市景观,也造成了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相互抢占空间。二是城市路网衔接和交通管理需进一步完善。周边路网及交通节点建设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尤其是节假日游客数量的增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严重,部分街区人车混行,造成街内主要道路交通混乱和安全隐患。三是卫生环境系统不完善。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存在垃圾清理不及时、公共环卫设施不足的现象,这些不但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也直接破坏了街区的历史景观风貌。
(五)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很多地区没有成熟的街区运营模式,盲目复制照搬一些特大城市著名街区案例。此外,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的主导者往往是政府,其后续开发运营能力较为有限;而利益主体和参与主体复杂多样,在街区产业置换过程中较难达成一致,造成一些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缺乏有效的抓手,部分街区也未形成从规划到实施再到运营管理这一有效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