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胎政策下,“金牌”独生子女却诉尽悲哀
2021-09-02Renee
Renee
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的童年,是寂寞又是欢喜的。这一代的孩子不像父母那一代,从小有兄弟姐妹,时而和睦时而争吵,成长的记忆是热闹的。这一代的孩子,邻居家中共同玩耍成长的孩子不是兄弟胜似兄弟;这一代的孩子,由于是家中的独苗,从小所受到的宠爱都是专属的、独一无二的,零食自己吃,一人“霸占”一间房,也没有人争抢电视遥控器和游戏机;这一代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独占了父母的目光,独享着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幸福,偶尔觉得喘不过气。
今年的六一,却比以往都显得更加热闹,因为国家在六一前几小时,放出了大招一一开放三胎。
三胎“横空出世”“金牌”独生子女有喜有悲
卡在六一前公布三胎政策,你可能不明白这个释放时间点的个中苦心。
六一这天,或许是小朋友们最开心的一天。或着装特别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或穿着新衣鲜艳可爱,许多家长也会选择这一天休假,带小朋友外出游玩,放松心情。
或全家外出,其乐融融尽享亲子之乐,或与其他家庭共同外出,大人们热热闹闹,小朋友们三三两两一起玩耍。
在这一瞬间,看着在两个大人身边的“孤独”的孩子,看着和小伙伴们在一起释放出更多活泼快乐能量的孩子,父母们,这一代成长起来的“金牌”独生子女们,恍惚间或许会觉得多一个孩子,甚至多两个孩子,生活可能会更生动更美好,而自己的孩子也不会像自己一样孤独地成长。
然而这种幸福感或者说是“错觉”毕竟是短暂的,在现在高速运转的现代化的中国社会,经济是一切的基础。有了足够的经济基础作为地基,才能建造地面上复杂精巧的房屋。
经济基础决定了人能够支配的时间甚至剩余精力,决定了人在物质上、精神上的投入产出,决定了人是否能从_切“内卷”中反向逃离。
换句话说,在现代中国,经济基础决定了你是否有足够的资金、足够的精力、足够的能力生养孩子。
在三胎的新闻出来后不久,新华社便在微博发起了一项投票,投票内容是“三孩生育政策来了,你准备好了吗?”相信发起这个投票的初衷一一原本的想法是这一代“孤独”成长的80后、90后会欢天喜地。因为自己的孩子能够以不同于自己的成长轨迹的方式长大;因为在过去的一孩政策下,许多人偷摸着在“罚款”政策下也要生,而如今国家在政策上开放了,生育自由了。
然而投票结果却让大家着实“惊喜”了一把,而新华社也在几小时后就将投票删除了。从删除前的投票可以清晰看出,3.1万人参与投票,2.8万人投了“完全不考虑”,占比高达90.32%!
三胎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在国内,生养一个孩子,需要付出什么?
首当其冲,当然是经济上的高额支出。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在2019年的一份報告显示,一个居住在上海静安区的普通家庭中,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初中毕业的花费约为84万元,其中仅仅教育费用这一块,就有51万元。然而,上海静安区和闵行区的低收入家庭,即年收入低于5万元的家庭,将70%以上的收入用在了孩子身上。
这仅仅只是2019年的数据,此后这两年间的物价上涨,教育成本升高,加之学校、孩子之间的“竞争加力赛”,不知不觉间兴起的利用周末时间全方位“提升”的兴趣班,教育成本恐怕早已冲破百万。
而这仅仅只是显性消费,未计入隐性成本,例如现代父母在孩子身上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本一一变着花样地补充营养、陪读陪学陪练琴、深夜辅导功课。这些隐性成本是无价的。
仅仅一个孩子的生育成本都不容小觑,光是想想就让人心力交瘁。
那在此情况下,为什么还要鼓励生三胎呢?
从国家层面,看看本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就能略知一二。
第七次全国人口的普查结果显示,相较于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生育率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人口的年均增长率略微下降,但老龄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数量是1.67亿,占总人口数的12.5%;而2019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数量已经翻了近一倍,飙升到2.54亿,占总人口数的18.1%。由此,到2035年左右,每4个人就有1个老人。
老龄化意味着什么?根据社会科学院在2019年发布的《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显示,中国未来30年制度赡养率翻倍。通俗来讲:
2019年,由接近2个缴费者来赡养一个离退休者,而到了2050年则几乎1个缴费者需要赡养一个离退休者。
2019-2050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在勉强维持几年的正数后便开始加速跳水,赤字规模越来越大。
2019年当期结余总额为1062.9亿元,短暂地增长到2022年,然后从2023年便开始下降,到2028年当期结余首次出现负数-1181.3亿元,最终到2050年当期结余坠落到-11.28万亿元。
上述的当期结余是在”大口径”(包括财政补助)情况下测算得到的。如果不考虑财政补助,即在”小口径”情况下,当期结余在2019年就已经是负值,而且下降得更快,到2050年为-16.73万亿元。
养老金将“坐吃山空”,在2035年将耗尽结余。
放开三胎,能解决本质问题吗?
有人曾提出问题:你爷爷奶奶那辈可以生五六个孩子,为什么你这一辈却不行?
想必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心里也有自己的答案。
抛开经济方面的显性成本问题,抛开育儿的隐性成本问题,首先,年代不一样了。在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中国社会以无产阶级为主,追求的是创造劳动力。多生多养,直观地说,能够给家里增加劳动力。与现在相反,越多的孩子,能够在经济上创造更多的“收益”,因为干活的人多了。此外,爷爷奶奶那一辈,父母完全不用操心带孩子,孩子教育问题,一个家庭的育儿,就是大的带小的,一个个“传承”下去。
而现代社会,中国已不再是一个“活着”就可以的社会。竞争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要想孩子未来成人后能够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从小培养,在教育上加大投入。“精养”成为80后90后的育儿观,而“精养”带来的结果,势必是“少荞”。
其次,虽然女性权利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提升,但中国社会依然无法完全摆脱生儿育女的主要责任在于母亲的传统观念。随着现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女性更加崇尚经济独立、生活自主,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不依附家庭丈夫。而职场潜规则在生育方面,限制了女性的职业道路、晋升途径,因此越来越多的现代女性开始慢慢选择少生甚至不生。
中国“缺人”,那国外呢?
仅仅是中国缺人吗?作为全球生育率“顶梁柱”的亚非国家现在怎么样?
放眼世界,生育意愿持续走低似乎已经是全球全人类的困境了。
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对世界2020年到2025年生育率的预测,201个国家中,非洲国家依然名列前茅,最高平均每位妇女生6.51个孩子。而作为过去多年来饱受人口压力的亚洲国家中,印度排名101,平均每位妇女生2.14个孩子;中国排名153,平均每位妇女生1.7个孩子;而日本和韩国分别排在188位(1.37个孩子)和201位(1.08个孩子)。
根据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评估研究所的数据,全球生育率在2017年已经减半到2.4,而学术期刊《柳叶刀》则预测,2100年生育率将低于1.7。
研究人员预测,日本的人口将会从目前的1.25亿,在21世纪末下降到5300万以下,而意大利也同期从6100万人口下降到2800万。此外,包括中国、西班牙、葡萄牙、韩国等国家,人口到本世纪末为止将减半。
国外如何解决出生率低及老龄化问题?
在大部分国家出生率都走低的情况下,西方国家是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
在过去几年,包括英国、澳大利亚等多国以移民来弥补生育率低、老龄化等问题,然而,在全球总生育率都降低的情况下,这一个途径或许将不再适用。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吗?
一些国家尝试了改善生育后的津贴福利政策,以及保障女性的权利及社会职业地位。
在以高福利著称的北欧国家,瑞典通过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以法律强制规定来避免女性因为生育可能会面临的职业问题),提供家庭住房,兜底孩子免费医疗、教育、餐饮等政策手段,成功将生育率从1.7提升到1.9。
俄罗斯,在孩子出生后,父母能够得到政府4万(换算为人民币)的奖励。此外,政府还“包办”了孩子从在母亲肚子里到高中毕业的所有医疗费、奶粉钱、尿不湿等费用。
而德国,除了每个月给每个孩子“分发”190欧元的儿童金外,还给家长发放“家长补助金”,高收入家庭每月封顶1800欧元,最低每月300欧元。
一些有趣的观点
当然,对于上层社会来说,上述问题都不是问题,所以富豪大佬们都支持和鼓励生育。
如中原老板施永青说:“我并非宗教上的原教旨主义者,所以我并不赞成全面禁止避孕;但我认为可以待一个人完成最基本的生育责任,譬如生育两个孩子后,才可以有权使用避孕产品,以确保祖先的构想,起码有一部分可以落实。我这种想法一定有人觉得是匪夷所思,但随着人口老化,社会动力不足,而各种各样鼓励生育的方法又无法生效时,不排除人类社会可能要出此下策。”
携程主席梁建章说:“在高房价地区,一孩房价九折,二孩七折,三孩五折。”
人大代表日,建议延长产假至三年。
写在最后
生育率降低,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結果。
不似过去,人们都不再局限于温饱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自我意识的提升,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生活品质的优劣、自我增值、职业发展。
这一点,在现代女性,在大城市女性身上尤为明显。
再者,生活水平越高的城市,人们受到的教育、接收的信息更加丰富,而各方面的压力也更大。
与其说生育政策限制了人口增长,不如说意识觉醒限制了,人口增长,而意识觉醒限制人口增长的根源是社会体系。
这些问题才是生育率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而针对这些问题,与其出具三胎“准生政策”,不如从根源上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不从根源解决问题,即便开放了五胎甚至六胎,不愿意生,或者说生不起的人,依然可能一胎都不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