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怎样刺激多巴胺的
2021-09-02纪中展
纪中展
最近,有主流媒体发文,将网络游戏比作“精神鸦片”“电子毒品”,并称“任何一个产业、一项竞技都不能以毁掉一代人的方式来发展”,呼吁有关部门“处罚的力度要同步跟上”。确实,各种形式的游戏正快速占据我们的日常生活。
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将“游戏成瘾”列为疾病。那么,为什么打游戏容易沉迷上瘾?这就要提到多巴胺了。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于1957年被发现。它是人体20种主要的神经递质之一。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因为确定了多巴胺作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作用,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
多巴胺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和感觉,传递兴奋和开心的信息。它也能激励人们做出行动,满足欲望,所以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简单来说,就是大脑有个“奖励中心”,受到多巴胺的控制和调节。当你玩感兴趣的游戏时,就会触发这个奖励系统,大脑分泌出多巴胺,让人开心兴奋,想一直玩下去。如此一来,人们会不断重复这个行为,也就出现了成瘾。
如果说毒品是通过药品作用直接促进人体分泌多巴胺,从而使得人们吸毒上瘾,而打游戏的机制则有点不同:人参与玩乐的过程中,间接产生多巴胺,进而上瘾。这就要提到游戏公司的把戏了。
一家老成的游戏公司善于研究用户的消费心理,设法在游戏的玩法、设备、音乐和故事设定、晋级的难易等方面进行专业化设计,取得用户欢心。
开发游戏之前,他们会去研究不同年龄段、性别的用户喜欢在什么场景打游戏,进而设计丰富多彩或者黑暗阴森的颜色,激活人的“愉悦回路”,再加上闯关等刺激环节,激发好斗本能。如此一来,在不同场景中玩游戏,用户就会释放多巴胺,并且期待下一步的游戏,刺激他们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
具体来说,游戏公司有三个步骤。
首先,即时的奖励设计。对于多巴胺来说,短时间带来的正反馈越多,刺激就越强烈,人就越容易上瘾。在网络游戏里,竞争是常见套路,它能刺激人产生征服欲和控制欲。强者胜利后,游戏公司会授予相关的等级、荣誉,包括连胜纪录、“封神”、积分累计等。
其次,增强不确定性。网络游戏带有非常多不确定的反馈,比如彩蛋、集福。在某种程度上,盲盒如此流行,也和這个有关,“你不知道下一秒会摇到什么”让你产生期待,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想继续玩下去。
最后,感官刺激。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充值买装备,想象自己穿上炫酷的服装,还有厉害的道具,这些视觉冲击不断刺激你的大脑分泌多巴胺。
可以说,游戏公司是“玩弄多巴胺的高手”。其实,长久以来,游戏公司就有一个不公开的秘密:谁掌握了刺激多巴胺的方法,谁就拥有了财富密码。
游戏成瘾已是全世界的难题,中国对此做了不少工作,比如,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不得在每天晚上10点到次日早上8点间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等。
希望用户少些沉迷,而企业少用点多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