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层深处的神秘铁军
——记抚顺市第十五届“百姓雷锋”团队、抚顺矿业集团老虎台矿救护大队

2021-09-02鲍雅辉

当代矿工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队演练救援

□鲍雅辉

如果有人问:“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是什么?”答案或许有很多。但有一个群体被称为“矿山逆行者”,他们有着军队一样的纪律、消防员一样的体魄、科技人员一样的经验和技能,而且一旦出动就是性命攸关,因为他们的战场在地层深处。这支队伍的名字叫矿山救护队。

日前,在刚刚结束的抚顺市第十五届“百姓雷锋”颁奖典礼上,有着72年建队历史的抚顺矿业集团老虎台矿救护大队荣获“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多年来,老虎台矿救护大队一直以“能征善战、敢打敢拼”的工作精神而闻名,更以“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工作信念而著称。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1950年至2020年底,救护大队参加救援行动2795起,参加38911人次,抢救遇险人员2825人、遇难人员1128人;在安全技术工作方面,救护大队累计出动4831次,参加人员43484人次,抢救大型机械、电器、设备几万件,探查巷道36万米,恢复巷道25.7万米,解放煤量1356万吨,抢险救灾和各种出动挽回经济损失2亿3千万元,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矿山守护神”的美誉。

似乎很难想象,一支平均年龄不到40岁,且只有66人组成的救护队伍,却肩负着矿山救护、安全技术服务和各类事故及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任务。

如果你问:“人少、面广、工作量大、压力大,怎么办?”你一定会听到这样的回答:像战士一样去战斗!

像战士一样去战斗

“报告!4小队集合完毕,请指示。”“报告!5小队集合完毕,请指示!”一脚踏入老虎台矿救护大队,仿若走入了军营,训练有术、纪律严明的准军事化队伍气息扑面而来。

中队长谷明亮,从部队转业回来后,被安置在了救护队。“其实,当时还有别的选择,但我喜欢救护大队的准军事化管理,感觉自己还像在部队里一样。救护大队‘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训词精神,早已融入到了每名救护队员的血液和灵魂里。”

“一支队伍的传统,只有血脉相承,才能薪火相传。”谷明亮说,无论救护大队的人员如何变化,“能征善战、敢打硬拼”的工作精神一直是凝心聚气的传家宝。

然而,几个年轻的小伙子刚到救护大队时,对这些却不以为然。细心的大队政委闫乔看在眼里,专门找他们谈心,并安排他们到各小队去体验生活,和老救护队员相处久了,他们被感染,被感动,而随着每一天训练演练科目的加深,参与救援次数的增多,他们对救护大队的工作精神理解得越来越深。

每次,听到有人议论“救护大队的年轻人果真不一般,都有那么一股子精气神”,这几个小伙子都会下意识地把腰板挺一挺,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4小队队长马忠尉,2003年来到老虎台矿时,因为个人身体素质好,而被挑到了救护大队。在这个大队,苦、累都不在话下,而长期保持紧张的应战状态,更让人不敢懈怠。

由于表现出色,2010年,他和另外两名队员参加全国技术大比武,取得了个人全能第22名的好成绩。“这对我一个从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救护大队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谈起在救护大队工作的过往,马忠尉的心中有着万千感慨。

第6小队队长张志宇,是小队长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反应机敏,管理严格是他带队伍的特质。无论日常训练,还是实战演练,张志宇都是一把好手。队里的8名救护队员,提起小队长,各个都竖起大拇指。

戴着眼镜的陈海波曾是承德武警,2002年开始从事矿山救护工作,曾参与过多次救援。如今,作为第3小队队长,他比以往更细心,更谨慎,带着队里的8名弟兄执着坚守,无怨无悔。

第5小队队长李岩明曾在新疆当兵。他的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时刻用“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信念激励自己,用行动传承着敬业,多次带领队员完成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受到一致好评。

“在救护大队,每个救护队员最关心的是大队荣誉,最忌讳的是给大队抹黑,最害怕的是别人说自己不像救护大队的一员。”救护大队大队长李岩说,每逢大队执行重大任务,最头疼的不是安排让谁上,而是让谁留下;平时无论是体能训练、理论学习还是实战演练,人人走在前、抢在先、带头干……

近年来,救护大队因素质高、实力强,先后斩获多项殊荣,且连续6年被评为“辽宁省特级救护大队”。每年,救护大队都要接受上级部门的相关检验检查,评估成绩均在90分以上。近几年,成绩更是一路飙升至95分以上。

越是艰险越冲向前

2016年7月4日凌晨,本溪市溪湖区彩北村一煤矿发生火灾,共有13人被困井下,情况十分危急。

接到救援命令后,救护大队紧急驰援本溪。在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张志宇、李岩明各带一小队被编入救援序列,连续5天奋战在险象环生的复杂环境中开展救援。

7月30日,救护大队收到了一封来自本溪的感谢信和一份来自辽宁省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通报表扬函。这既是对救护大队紧急驰援的由衷感谢,更是对救护大队过硬的实战技术和优良的军事化作风的肯定与赞许。

矿山救护队的不同之处在于,每次发生险情,救护队不管是不是了解井下情况都得下去,获取现场第一手资料后回复指挥部,以便为救援方案的设计做参考。因此,危险在于未知。“下了井,了解完具体情况后,就争分夺秒的开始救援。因为在井下复杂、恶劣的条件下,每一分钟可能都关乎人的生命。因此可以说我们一直在和死神赛跑。”李岩说。

尽管如此,每当有险情出现,救护大队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冲在前头,第一批下井进行救援。多年来,救护大队的队员们已记不清参与了多少次救援,但唯一能记住的是他们每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工作信条。

2017年夏天,我市迎来持续降雨天气。雨水导致新屯郎士桥下氮气管路破损,需要立即修复,否则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生产。接到救援任务,救护大队立即派出当天执勤的一个小队前往救援。

到达现场后,队员们发现情况十分复杂,氮气管子需要从桥下托起来,而大雨导致河水暴涨,让托举运送任务变得十分困难。得知任务艰巨,救护大队其他没有任务的小队队员和机关干部,纷纷前来驰援。

为了保证安全,参与救援的指战员穿上救生衣,绑着安全绳索,一个挨着一个趟入湍急的河水中,依次将20米长的氮气输送管扛在肩头。河水齐腰深,每挪动一步都十分艰难,大家喊着号子,小心翼翼地朝着桥下缓慢前行。

到达桥下,参与救援的指战员在指定位置将管子托起,由桥两边的焊接工人迅速对氮气管进行焊接。氮气管线修复的这20个小时,对指战员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他们泡在浑浊的河水里,肩膀酸了,手臂木了,双腿软了,脚抽筋了,甚至从河水里走上岸时,每个人的皮肤都被泡得发白发胀,却没有一个人喊苦,没有一个人说累。而当他们看到修复一新的氮气管线时,疲惫的脸上依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救护大队先后参与本溪民营煤窑火灾事故、马架子煤矿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抢救了89个遇险人员,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750余万元,用特别能战斗、敢啃硬骨头的精气神挺起了抚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脊梁。

层层把关淬炼精兵

每一次救援工作所面临的环境都是无法预测的,当问及多年来救护大队实现安全救援的原因时,李岩说:“没有秘诀,就是严格训练。因为只有平时在训练中多吃苦,真正救援时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救护大队设置了“每天一学习、每月一考试、每季度一测评、每年两大考”的严格学习检查模式,并将理论学习成绩与队员个人计分测评挂钩,全方位调动队员的学习热情。

救护大队领导班子还分批带队下井,结合现场实际考核队员们对理论业务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队员准确回答工作现场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内容,加深对理论业务的认知掌握程度。

据技术队长邵家仁介绍,目前,救护大队已经发展到了85人,其中大多数为退伍兵,不仅素质高,而且还充满了活力。

对于年轻人的加入,邵家仁说可以看到救护队伍光明的未来。为此,每名新队员下队前,都要先进行三个月的理论学习,再进行三个月的编队实习。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入队。每每这时,邵家仁都会给年轻的队员开“小灶”,强化训练,专项演练,以便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救护队的工作不同于其他,下井后一点小疏忽就可能危及到生命安全。比如说防毒面罩吧,平常的一氧化碳浓度超过1%,人呼吸三至五口就要毙命,而我们工作环境最高时浓度达到了7%。因此,各方面的细节都要注意到。” 邵家仁坦言。

正因如此,每一次的模拟实战演练,队班子成员都会轮流盯在现场,看细节、把关键,及时纠正演练中出现的问题。每每在演练现场,平日里看起来和蔼可亲的队领导,简直就成了凶煞恶神:“小李,你那个钉子钉的不对,启下来!”“小张,木条短了,重新锯!”“小刘,沙子灌的不到位,继续灌……”

为增强队员身体素质,实现体能和实操双向达标,每年初,救护大队都会制定年度标准化规划,并分步骤分阶段严格组织落实。仅2020年,救护大队就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了82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术演习训练,合格率均达到了100%

如今,每当遇到急难险重、突发事件时,就一定会有救护队员们的身影。李岩说,这是上级领导对救护大队的信任,这种信任,也是对我工作的褒奖和鞭策。

毋庸置疑,这是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信念已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了全体队员的精神血脉,不仅平时过得硬,关键时刻更是顶得上。

人生漫长,总有得失;得失之间,总需选择。至今,极少有人选择离开这个队伍,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相互依靠又很默契的凝聚力,每一次危机关头都能并肩战斗;因为他们身上总有一种拧成一股绳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他们奋不顾身、一往无前。

猜你喜欢

大队演练救援
首次演练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驱猴大队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B卷
大队委竞选记
未雨绸缪演练忙
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
阅读理解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