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弗勒尔的色彩理论对印象派影响之初考
2021-09-02高执源
高执源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 200040
17世纪之前,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建立在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学派为基础的色彩体系之上,富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且带有主观性,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等艺术家及人文主义学者则在挖掘和继承古典知识的基础上,又结合自身对自然的观察及创作过程中的探索使得色彩理论有所推进。科学革命则使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发生了质的飞跃,其中1666年艾萨克.牛顿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七色光带的色散实验颠覆了人们过去对于色彩的认知。[1]就19世纪的法国绘画而言,影响较为显著的当属法国化学家谢弗勒尔(Michel Eugène Chevreul)的色彩共存与对比的理论,其改变了画家观看和重现自然的观念与方式,使它们打破固有色的观念,在用色上更加鲜艳而富有多样性。
一、《色彩共存和对比法则》诞生的契机
十九世纪的法国当属全球瞩目的艺术国度。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焕然一新,其中色彩科学的发展深刻影响了花卉、烟花、海报、室内陈设、绘画、商店招牌、女士服装等;而化学的发展带来了便携式颜料,为外出作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就十九世纪后半叶的法国而言,谢弗勒尔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位化学家,他在色彩科学领域的建树、对当时法国社会视觉艺术的影响、享有的声誉及超长的寿命都给他的人生赋予了传奇色彩。作为化学家,他在1839年发表的《色彩共存和对比法则》其实并非一部化学专著,而更多是关乎色彩认知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书中汇总了两种或以上色彩并置后色调、色值和饱和度呈现的外在变化的法则,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色彩标识与分类体系。
谢弗勒尔于1824年出任国家挂毯工坊(后以哥白林皇家制造厂,Manufacture des Gobelins而为世人熟知)的染色主管。谢弗勒尔将早先在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染色与培训相关工作的经验应用于新的领域,致力于提高染色的外观和稳定性。而后工厂内的一个问题引起了他的关注和思考,那就是工人抱怨受到黑色羊毛染色程度不足的问题长期困扰,又找不出原因所在。谢弗勒尔通过将哥白林的黑色羊毛与其他厂的进行对比,发现问题根源并非在于染料本身,而是和其他挂毯不适宜的色彩并置导致了视觉的误差—深色,尤其是蓝色和紫色,会在黑色挂毯表面投射淡黄色的阴影,导致它们看上去比实际上要苍白,而这并非物理或化学的作用,本质上是一种生理及心理现象。他解释说,当将两种颜色并置时,眼睛会自然地感觉到比二者实际区别更大的差异,例如将红色和绿色这一对互补色并置时,便使得彼此显得更加鲜艳。相反,将两种相似的颜色并置时,它们有时可能显得暗淡或浑浊。例如,比起单独放置,置于橙色表面附近的红色表面将显得偏紫,而橙色表面则显得偏黄。基于这些发现,谢弗勒尔写成《色彩共存和对比法则》并于1839年刊发了第一版[2]。
二、谢弗勒尔的革命性色彩理论
在《色彩共存和对比法则》中,谢弗勒尔设计了最为世人称道的色轮(如图1),并以此建立了一种标准化的色彩系统。较为复杂的形态为按照色相和色调的顺序排列的14400种颜色组成的的三维半球。横截面圆形上的基本色相包含三原色(蓝色、黄色和红色)、三间色(紫色、橙色和绿色)以及其余六种混合色彩,这12个片段又分别划分为6个小段。而为了方便表现色调的变化,谢弗勒尔又将72个片段各自进行十二等分,其中纯色依据其固有色调值落于半径上的相应位置,亮化色向球心渐趋白色,而暗化色向球周渐趋黑色。最后,他设想将按照每个十分之一的增量依次加深的色彩沿上半球排布开来,以竖直轴线代表黑色,而水平轴线代表纯色,并最终形成了14400种色彩。借此,昔日人们带有神话、地理、传记色彩或借由化学参考的色彩名称传统被打破,并更新为一种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色彩名称模式,这不仅对于当世的社会生活中关乎视觉的方方面面受到影响,更深远影响了后世的绘画和设计等领域。
图1 谢弗勒尔设计的包含72种色彩的色轮
由于传统上色彩的情感与象征意义在公众心中依然根深蒂固,谢弗勒尔通过色轮进行标准化和量化的色彩并未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然而合成颜料的广泛使用的确为其色彩共存和对比理论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颜色越来越繁杂混乱的世界中,谢弗勒尔的理论也人们在色彩的运用上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参考。在初版《色彩共存和对比法则》中,谢弗勒尔并未有条件使用彩色配图,连色轮都是以黑白的形式呈现,所以在公众之中未能得到很好的理解。准确的彩色印刷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1855年,工程师René H. Digeon使用了一种名为“色彩纤维图像”(chromocalcographie)的不寻常的印刷技术(即使用蓝色、红色、黄色、黑色四种颜色的叠加)首次实现了色轮的印刷。随后谢弗勒尔希望通过将14400种色彩印在瓷材料上来更好地传播他的理论并使色轮成为永久的标准,然而在与法国军队驻罗马的工程指挥官进行联系后得知,梵蒂冈使用的25000种颜色尚且不能将其色轮中的14400种颜色尽数覆盖。由此看来,谢弗勒尔的色彩体系在当时的确是革命性的。
三、谢弗勒尔的色彩理论对印象派艺术的影响
我们可以在日后印象派画家的画作中看到谢弗勒尔这些理论的影响,如莫奈在《罂粟花田》中便有意借鉴了谢弗勒尔的色彩共存与对比法则,借助色轮上的临近色的使用来中和罂粟花与大片绿地色彩的强烈对比带来的视觉冲击。而除了通过色彩共存和对比的理论对画家的色彩观看和再现方式产生直接影响以外,谢弗勒尔的理论还改变了当时法国社会视觉层面的诸多方面,如花卉及花园的布置、 室内装潢、挂毯、服饰等等,而印象派作为一个常常以表现市民生活作为主题的“接地气”画派,所描绘和表现的外部世界也不无受到谢弗勒尔色彩理论的影响。在莫奈1867年的画作《花园女子》(如图2)中,我们可以注意花卉造型与色彩搭配的明显人为干预,这其中也很好地体现了谢弗勒尔的色彩共存和对比法则。除此之外,谢弗勒尔还关注到了邻近色彩的混合效应,即从一定的距离之外观看临近的小片色彩区域,会观察到一种混合色彩的整体表面。这个发现也成为新印象主义点彩画法的关键性基础。
图2 克劳德·莫奈《花园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