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子情怀

2021-09-02缪锦国

时代报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姜堰农户工作

是谁像一团火,用爱心传递温暖;又是谁像一束光,用善行照亮未来?

这个人就是王稳喜,现任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农村局扶贫开发科科长、姜堰区农业干部学校校长。

2021年2月25日,王稳喜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赴京参会接受表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告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谈到当时参会的感受,王稳喜至今仍很激动。

姜堰,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地域特征鲜明的千年古镇。

她位于江苏省中部、江淮之间,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虽说这里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但上下河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悬殊,尤其是地处通南高沙土地区的黄桥革命老区,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依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的旧貌。

岁月的车轮转到了2016年。

据建档立卡调查统计,全区10678户低收入农户中,因病致贫户占比62.03%,因残致贫户占比13.87%,因学致贫户占比1.2%,因灾致贫户占比0.93%。

这种现状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日新月异的姜堰显得格格不入。

2016年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第一年。泰州市姜堰区委、区政府按照中央、省市部署,率先行动,全区新一轮扶贫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脱贫攻坚环环相扣,紧锣密鼓,一着不让。

这年5月,王稳喜由区委农工办人秘科转岗到扶贫开发科工作,当时科室仅他一人,属于新设科室,可谓光杆司令一个。恰逢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组织征求意见时,王稳喜深感责任重大,很担心自己不能扛起这副担子,但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他对脚下的这块土地充满了感情。在这片富有传奇经历的热土上,有在蒋垛镇建立的苏中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有在顾高镇缪家野牺牲的姜堰第一任县委书记,有在大伦镇土山战斗中英勇献身的上百名红军老战士……太多感人的故事可歌可泣,可这些镇、村仍有部分农户生活在贫困线上,至今还没有脱贫。

一种说不出的揪心之痛,夹杂着一股朴实真挚的情感,在他心中升腾、涌动、蔓延……

最见不得还有农户受穷

许是从小过够了苦日子,王稳喜最见不得还有贫困户受穷,遭人歧视。王稳喜祖祖辈辈务农,父母亲在田垄里刨食,养活他们兄妹三个。家里再穷,依然供他们上学读书,直到王稳喜考上大学有了工作,两个妹妹相继出嫁,家里这才翻过身来,生活得到改善。作为家中长子,王稳喜可以说是见证了父母亲的操劳与艰辛,也饱尝了生活的辛酸和苦辣。从苦日子出来的农家娃,最能咀嚼那种贫困的滋味,最能感同身受那些基层贫困户的迫切需求,也特别希望有朝一日能尽己之力帮乡亲们脱贫致富。

1997年,他从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财经专业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大伦镇,继续刻苦学习,通过招考成为了乡镇经管站办事员。

参加工作以来,他除了到其他岗位交流过两三年,几乎都在跟农业、农村、农民打交道。

“身在福中要知福!”得知儿子转岗专门从事扶贫工作,父亲王学红既欣慰又语重心长地对王稳喜说,“都是从穷日子过来的,要时常想到那些还在过穷日子的人!”

“爸,请放心!我自己就是农村出来的,更加知道农村里贫困人群生活的不易,干了这一行,能够为他们做一点事情,苦点累点都值得。”孝顺的王稳喜把父亲的嘱咐当作座右铭,牢记心间。

这成了他献身扶贫事业的动力与源泉,也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初心所在。

王稳喜说到做到,一点也不含糊。

筹备多次重要会议和活动

转岗扶贫办,一切从零开始。面对新岗位、新领域、新行业,王稳喜深知,扶贫要有真本领才行。

为尽快进入角色,真正指导和掌握脱贫攻坚工作,吃透弄懂“精准”二字,王稳喜一方面像个小学生一样,勤学好问,虚心钻研,外出参加培训,学习“他山之石”;另一方面,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进村入户、嘘寒问暖、问计于民。用他的话说,找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5年多来,王稳喜走遍了全区125个经济薄弱村,入户走访千余低收入农户。这些调研,让他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有效弥补了不熟悉基层扶贫情况的短板。同时,也让他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心声。

他深知,牵一发动全身,当好领导的助手与高参不容易。扶贫办出台并落实每一项扶贫政策和举措,一定要考虑周全,符合实情。为此,王稳喜养成了善于分析和思考的习惯。用他的话说,热中有冷,冷中有热,才能头脑清醒,保持定力。

为及时传达上级关于扶贫开发的部署要求,王稳喜全力以赴,一心布置、督查、推进全区扶贫工作,年年出新招,次次有创意,筹备了多次重要会议和活动。

这一件件、一桩桩,无不凝聚着王稳喜多年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也让这一代人有幸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跟踪督查 态度鲜明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基层历练让王稳喜更深刻地认识到,农村困难群众对于改善生活状态,特别是实现安居有多么迫切。

2019年8月,天气炎热似火烧,王稳喜冒着高温、顶着烈日,带队到蒋垛镇核查“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情况。当地镇村干部反映,该镇兴港村有个姓申的农户,因为政策原因,不好落实低保,又事实贫困。

“走,现在就到他家看看!”王稳喜一到现场,立马怔住了:破旧的房屋,室内连件像模像样的家具、厨卫也没有。这哪像个家呀!老申腿脚有畸形,走两步就得坐下,家里脏乱无比,根本没有下脚的地方。再一了解,家境确实贫困,虽有一子,但长期流浪在外,全靠兄弟帮其耕种田地,提供粮食。穿的衣服破烂不堪,说话语无伦次,疑似有精神疾病。王稳喜当即就跟镇村干部商议:“能否走评残拿残疾补助这条路?”镇村干部一听,个个喊好,积极响应并主动服务。随后,王稳喜与残联联系,介绍实情,帮助申报,办理相關手续。不到2个月时间,申大爷就拿到了每月500元两项残疾补助,生活从此有了保障。当年10月,老申拿到第一笔补贴,逢人便说:“没想到,这辈子遇到了救星!”王稳喜专程赶到老申家祝贺,告诉他:“党的扶贫好政策才是真正的‘救星。”

“我们这个工作,就是要多走、多看、多问。”梁徐街道官野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44户66人。2020年4月,王稳喜走村入户核查信息时,采取“铁脚板+大数据”的方法,核查到低收入农户刘某家。上门一看,两间小瓦砌就的破旧房屋,年久失修朝南的墙已经裂开,露出近巴掌大的洞口,难以遮风挡雨;门前有20多米的入户土路,逢落雨天,道路泥泞,行走不便。

王稳喜顿时眼眶湿润,心潮难平:多么纯朴、善良的乡亲啊!多年来,就住这样的房子,却没有怨言。可我们,作为职能部门,代表的是党和政府,怎么能不把关心和温暖送上门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告诫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召唤、是职责,更多是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彰显!反之就是怠政、失职、不作为,对不起党和人民!

性情耿直的王稳喜当即指标一同前去的镇村干部,一定要帮助解决,杜绝安全隐患。他说:“‘两不愁三保障中,最难过的一关便是住房安全。”在场的镇村干部点头称是,并保证落实到位。

到了第二次核查时,王稳喜坚持要去现场看看,村干部劝道,“你跑了上万步的路,这户就不必看了,墙缝早就补好了。”

王稳喜不以为然,直奔刘某家。原来,当地只是象征性补了个裂缝,危墙仍在,隐患未除。王稳喜忍不住拉下脸来,轻易不动怒的他发火了:“怎么落实的?说说看,这不是糊弄是什么?将心比心,如果是你的亲人住这样的危房,你能放心得下?”在场相关负责人自知理亏,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面面相觑,没有一个开口说话。现场一片沉默,令人窒息,静默之中,仿佛让人感受到一股灼热的岩浆在迸发。

“扶贫工作不能走过场,要扶真贫、真扶贫。”王稳喜毫不客气,一脸严肃地指出问题并要求镇村切实帮扶。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会来得更勤。镇村干部当场召开协调会,分析原因,拿出整改方案。

1个多月后,王稳喜再来时,两间新瓦房已拔起而起,门前20多米长的土路也变成了水泥路。72岁的刘老太见王稳喜再次回访,激动地握着王稳喜的手说:“能住上这样的新房,不知怎么感谢你?”王稳喜拍拍刘老太的肩膀,笑笑说:“你应该感谢共产党!”

像这样的核查,王稳喜已成习惯。同事卢裙常跟王稳喜一起走村串户查看实情,她说:“王科长检查扶贫工作一点不马虎,遇到敷衍了事的还敢得罪,碰到农户却像亲人一般暖心。”

创新筑牢防贫托底防线

王稳喜的母亲有一手好的针线活,他从中受到启发,时刻警醒自己,“扶贫工作要用心、用情,练就‘绣花工夫。”

王稳喜带着团队多次深入乡村和农户家中,同坐一板凳,面对面拉家常。他多次跟同事说:“绣花是慢工,不可能一针下去就绣出美丽的花朵。有时要创新方法,才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触的人多了,主意也多了。”这是王稳喜从实践中得出的体会。

2020年,区委、区政府将防止返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在平时走访农户过程中,王稳喜发现,部分建档立卡农户、低收入边缘户、收入不高的一般农户,因病、因学、因灾等因素致贫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如何防止返贫,这是要钻研的一个新课题。为此,王稳喜牵头出台了“关于建立农村居民防贫预警处置工作机制的意见”,组织各镇街全面排查“两易”“两骤”人员,按月开展防贫预警监测,分类处置,及时落实帮扶措施。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王稳喜一方面奔赴各镇街抓紧调研,听取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跟当地保险公司多次洽谈会商,终于达成了精准防贫保险协议,在此基础上,创新推行“防贫保”试点,并在大伦镇率先开展。其做法是,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重点关注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2万元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不设定具体名单,按照总人口的5%设立防贫人口总规模,聚焦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三大关键因素,设立预警线给予,保险赔偿救助。

“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多亏保险公司送来的 6000 多元保险救助,才帮我们渡过了难关。”这是大伦镇兴驰村村民严某发出的感慨。2020年,她因患病花光了手头余钱,老伴又去世多年,关键时刻的救助大大缓解了因病返贫的生活压力。

据王稳喜介绍,“防贫保”成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新抓手,政府与保险企业携手,打造精准扶贫新模式,在困难群众未贫将贫时拉一把、托好底,通过保险赔偿救助,有效地破解了“边脱贫边返贫、边减贫边增贫”的难题。

目前,该项目已实现参保协议全区覆盖,有30多名村民享受“防贫保”救助,金额达40多万元。防贫保工作的群众满意度达100%,该项工作获得泰州市委书记史立军的充分肯定和专门批示,在《泰州日报》上宣传报道,省扶贫办在第33期《江苏扶贫简报》上刊登作为经验推广。

再苦再累的付出都值得

这次,王稳喜赴京参会,仍不忘记扶贫工作。他利用微信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了解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脱贫摘帽后的巩固措施。

细心的同事小杨发现,在京受表彰的王稳喜2月25日当天开会结束,第二天上午就已经坐在了局办公室里。

“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也不休息休息?”

“手头上还有好多事要做,耽搁不得!”

后来,小杨才听说,从北京返回南京,由于当天回姜堰的动车已经停运,王稳喜是晚上8点多坐动车到泰州,并一早赶回来姜堰的。

小杨回忆,王稳喜经常头疼恶心,2019年7月的一天,同事们再三怂恿,陪他去了单位旁的药店。询问症状后,测量了血压:低压100mmHg,高压180mmHg。店员随即建议他去医院做全面检查,但是他一直没有时间去,都是自行服用降压药。中秋节放假3天,小杨因事放弃休息,结果一到办公室就看见王稳喜又在加班加点,电话一个接一个,不是询问乡镇项目实施情况,就是查点扶贫资金的安排,或者解答扶贫政策的落实,忙得不可开交。

“他头脑里总是想着扶贫的事。”王稳喜的妻子宋会珍坦言。一开始她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丈夫老是因为工作早出晚归,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和家务事很少过问。2020年是脱贫攻坚非常关键的一年,王稳喜尤其忙碌,甚至有次妻子生病住院也很難抽出时间来照顾,为此他感到很自责。虽然妻子偶尔会责怪他,但是也逐渐能够理解他工作的特殊性了:“扶贫工作是大事,跟家事比起来,家事就是小事。”平时,王稳喜也不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工作之余,只要他有空,就会辅导孩子作业,跟孩子聊天。

“我跟孩子现在都很支持他的工作,希望他能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

已经上大学的独生女儿王凯雯回忆说:“我的父亲工作很忙,有时候加班到半夜才回家,只能偶尔抽空来给我辅导作业。之前不懂,为什么别人的爸爸都能接送他们上学放学,而我的爸爸却很少接送我,也很少辅导我的功课,有时候委屈了还会朝父亲发火,但是,他从未责怪过我的不理解,也从未解释过他工作的繁重。后来,妈妈跟我好好聊了父亲工作的特殊性,我逐渐懂得了他的难处与辛苦,也能够理解和支持他了。

王稳喜69岁的父亲王学红患病动过手术,经常要去医院复查。王稳喜同样没时间服侍,总是拜托妻子照料。父亲嘴上不说,但心里多少有些想法。但看到电视上的儿子获得表彰,才理解了儿子的“不孝”,也为儿子的工作感到自豪。

“不可能没有抱怨,但我感激家人对我的支持。”王稳喜坦陈。

谈及这次去北京领奖,王稳喜显得很激动:“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到北京,而且还是到人民大会堂领奖。”王稳喜说,“我作为一名基层扶贫人员,做的只是这一点点工作,但组织上给的荣誉已经很多,觉得平时工作再苦再累的付出都值得。”

不经意间染白了双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的刀剑常常于无形之中夺走了人的芳华,也衰老了人的容颜。

据跟王稳喜同事多年的姜堰区委扶贫办副主任骆小兵介绍,王稳喜工作时间坐在办公室的时候极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面跑。即便坐在办公室,也是废寝忘食撰写扶贫方案,核查系统数据。2019年3月的一天晚上,王稳喜在办公室谋划蒋垛镇8个经济薄弱村的脱贫方案,联系国土、规划、发改委等部门的专家,商定会审时间,不知不觉忙到晚上11点多。王稳喜下楼回家时,发现大门已上锁,几经周折才出来,成为农业农村局大院内的笑谈。原来,传达室保安老王以为大家早下班了,锁了门。

事后,老王愧疚地说,他做了十几年的保安,还是第一次把职工锁在办公室。“只怪他太敬业了!我还喊了几声,也无人应答。”

事实上,姜堰扶贫办挂牌近两年,都是王稳喜一个“光杆司令”在支撑着,直到2017年底几家部门合并,才陆续进人,科室擴大,连他在内现有5名工作人员。

让王稳喜印象最深的还是2019年。那时候,姜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正处于最吃力的爬坡过坎阶段,扶贫办人手也不够,他一个人恨不得分成两半用,加班熬夜早已成为常态。2016年以来,平均每年起草出台通知、意见及通报等30余份,每一份上报的汇报材料和录入的脱贫数据,都反复推敲、反复核查,直到客观准确真实为止。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有亲友曾劝他:“你该歇歇脚,让年轻人去干吧!”他却说:“我干了这么多年,有经验,何况还是一名老党员。”就这样,他又默默地扛了4年,直至106个经济薄弱村、9279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13875人全部脱贫摘帽。

走访核实低收入农户,到经济薄弱村帮助他们脱贫。王稳喜就像一头拓荒牛,埋头耕耘扶贫一线,在家庭—单位—工地—农户”连轴转,不经意间,岁月染白了双鬓。

如今,王稳喜的那道身影依旧行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犹如淬火生光,照亮着一群人,也温暖着一群人。

作者简介:

缪锦国,泰州姜堰人,笔名金帛,资深媒体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获得省市政府以上新闻奖近50项,著有报告文学集《做中国最好》《升华在那一瞬间》《追梦》。其中获全国人口文化奖1项,省级政府奖新闻奖一、二、三等奖20多项。2005年8月获江苏省新闻专业副编审职称。

责任编辑/孙明星

猜你喜欢

姜堰农户工作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共享“悦”读之美南京图书馆向姜堰赠送图书设施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