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伏笔,埋设悬念
2021-09-01王波锋
王波锋
这是一堂参加比赛的临时课。由于课题是随机抽取的,准备的时间只有一个晚上,而且是到外校借班上课,因此师生在情感上较陌生,对授课班级学生的学情也不甚了解,所以上课难度较大,但对我来说也是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
虽然时间紧迫,我还是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上课开始,为了冲淡彼此的陌生感而产生的紧张气氛,我在课前加了一个小小的插曲,主要为了能自然的引出本堂课的课题,我预设了一个小小的伏笔。
伏笔一、缓和气氛,引出课题
我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学生都熟悉的本市府大楼的夜景,让学生猜猜这是哪里?
学生们唧唧喳喳的议论开了,“是市府大楼!”学生在底下几乎异口同声的喊。
此时,课堂的气氛一下子緩和了下了,我的心情也开朗了许多。
于是我便故作夸张的问:“同学们,如果一停电,图片中的景物会变成怎样呢?”
学生们齐声说:“由彩色变成黑白。”
我又追问:“那么为什么有电时灯会亮,停电时电灯就灭了呢?”
学生小声的议论了一会儿。
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那时因为有电时电灯就亮了,没电时电灯就灭了!”
我为了能从学生的口中引出课题,又引导道:“是什么东西在流过电灯呀?”
这下子学生才恍然大悟的知道我想问的意图,所以异口同声的说:“电流。”
我顺势在黑板上写出了今天的课题《电流的探究》
……
后来的课堂中我运用了各种伏笔对课堂进行了全程式的链接。
伏笔二、深入课题,提出猜想
在上面引出了水流有方向、电流也有方向后,我设问:“水流有大小,电流有没有大小?”
这里我故意设了一个套让学生钻。
学生果然高声喊:“有!”
一看入套了,我便马上穷追不舍的问:“说话要有证据!你们的证据在哪里呢?是因为生活中所见的什么现象让你们作出这种猜想呢?”
学生们陷入了沉思。一会儿后,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我便请了这几位学生。
学生1答:“电流流过电灯时有的亮、有的暗,让我猜想电流大的电灯亮,电流小的电灯暗。”
学生2答:“我是通过自己的感觉来猜测的,当我用手直接按住电池的正负极时我没有感觉,我想那时因为电流很小的缘故吧!当我的手不小心触到家里的电源线时,人会感觉发麻而且很疼,我想那时因为经过手的电流大。”
我惊讶于学生的表现,对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其推理能力,我大大的表扬了一通。我观察这两个学生坐得更端正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然后我顺势提问:“如果今天我们想在课堂中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呀?”
学生异口同声的喊:“实验!”
“那么验证哪个方案较安全、可操作性强呢?”
学生们都选择了学生1的猜想。
“那么为了验证猜想,我们就有必要先来储备一些要用的一些知识,比如电流大小的概念、单位、及其它的测量方法。”
这样以来学生的胃口马上被吊起来了,课堂也渐渐四推向了高潮。
……
伏笔三、承上启下,引申课题
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电灯亮的电流大,电灯暗的电流小。从一张张的笑脸中我感觉处了他们的喜悦,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激励人得了!
这时我便趁热打铁的问:“在实验中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你们还想用手中的仪器来探究哪些问题呢?”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
学生1答:“我想用这个电流表来探究一下通过各种家用电器的电流,不知这个电流表的量程够了没有?”
学生2答:“老师,我在接串联电路时,发现有一个电灯亮一个电灯暗,我想继续证实一下,是否还是流过那个亮的电灯电流大呢?”
(注:我事先给每组的学生准备的器材中故意放了两个规格不一样的灯泡,有些组实验做的比较快,所以用桌上的器材在接串联电路。)
……
听到学生2的回答,我欣喜若狂,我欣喜于这位同学的细心的观察力,与对科学强烈的好奇心,欣喜于给刚验证的猜想带来了一个绝好的对照机会,可以冲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一些不太正确的经验。于是我便让学生们动手开始验证学生2提出的问题。
……
课后我反思自己的这堂课,为什么这节课能如此的吸引住才初次见面的学生及其在座的评委,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
1、学会尊重———和谐课堂的生命力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
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的“动态生成”呈现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这样的“动态生成”需要老师提供一个能促进有效学习的环境,既不受传统束缚,敢想、敢说、敢做,又不屈从权威的气氛;一种没有威胁、批评,对不同意见、想法均能受到重视、尊重、赞扬与鼓励的环境。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寻常的方式来运用其思维和想象。然而要创设这样的一种氛围,其最关键的是对学生的尊重。这堂课中正是因为创设了一个有效的学习环江,充分尊重了每一个学生,才会引出学生那么多精彩的提问。让学生对已学知识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深化和升华。可以预料,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仅对这些同学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将积极的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自主创新。
2、埋下伏笔、制造悬念———学习兴趣的原动力
新课程强调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事先精心的策划,而教学过程的设计应重在如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全程关联式的策划。在链接中如果巧用悬念、伏笔,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以更强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会在师生智慧的碰撞中会闪现出更多的“亮点”,那些“亮点”会让老师惊讶,会让学生兴奋,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在此课的教学中,正是因为巧妙的运用了各种伏笔。课堂的进入,我运用了“夜景”的伏笔很好的缓和了气氛,引出了课题;为了让学生感受电流,我运用了水流作对比的伏笔,让学生对电流的学习变得更浅显易懂;学习电流的大小时,利用学生的“猜想”埋下伏笔,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小结中,运用学生的“质疑”作为伏笔,为接下来的学习制造了一个很好的悬念,以冲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3、精心预设、关注生成———激发创造力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在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以及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我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应成为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合理的把握一些课堂中“小意外”、“小插曲”,会让你的课变成“无法预约的精彩”。例如:在课堂中,当学生对刚验证的实验提出质疑时,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冲击学生头脑中已形成的不完整的经验,还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我当机立断的请学生动手操作,省略了原先设计好的小结的环节。就如我意料的一样,效果相当的好,成了这堂课的点睛之笔。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应把握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辨证关系,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的契机。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是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这不是我们课程改革的目的吗!
浙江省余姚市子陵中学教育集团子陵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