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2021-08-31丁仁船陈松林项松林

科技风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

丁仁船 陈松林 项松林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始设于1993年,目前已有300多所高校开设此专业。鉴于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男性化、流动性、分异性强等特点,建筑类高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和必要性。为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办学,安徽建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培养“精业务、会财务、懂法务”为目标,具备“目标导向力、专业胜任力、沟通影响力、人际理解力、组织融入力、自信自控力、团队合作力”等“七力人才”为核心要素,能够在各行业,尤其在建筑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争议处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一、深化培养体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制定适应式人才培养方案,彰显专业特色。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按照“健康发展、与时俱进、注重应用、强化适应”的原则,构建了“五位一体”课程体系,适应学生走向社会的职业生态。一是开展建筑类知识教育,开设土木工程概论、工程项目三大控制、国际合同等课程,接受建设领域背景知识教育,彰显建设行业人才特色。二是强化法律法规教育,开设行政法、经济法、劳动法、合同法等课程,彰显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特色。三是重视实践教育,构建从认知到实战全过程实践体系,彰显应用型人才特色。四是注重新信息技术应用教育,开设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管理数据分析、人才测评系统等课程,彰显智慧型人才特色。五是加强社会责任和创新教育,率先开设大学生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课程,彰显担当型人才特色。培养方案充分体现新技术、跨学科等新文科教育思想。

(2)开展嵌入式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人才方向。为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主体作用,引导任课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思政教育深度嵌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对时政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认同度。在所有专业课程教学中,均明确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衔接方式、教学方法,例如在工作分析的方法中,培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工作分析的质量鉴定中,强调实践唯一标准理念,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3)建立协同式人才培养机制,塑造专业品牌。整合科研院所、企业、社区的项目及人才资源,建立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社教融合的协同式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校企互兼互聘,双向流动,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区域产学研合作办学运行机制。建立四支校外兼职师资队伍,分别为课程教学队伍、实践指导队伍、论文指导队伍、创新创业队伍。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均采用双导师制,课程教学中实务性较强章节,采用校内校外双师同堂。毕业论文采用双师指导,选题来自校内导师课题或者校外企业实际问题。

(4)推进共创式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专业金课。倡导“主动学习、团队学习、成长导向”的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打造线上线下融通、课内课外互动的学习空间,开展MOOC、SPOC和混合式课堂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根据章节知识要点将每个课堂设计成多个工作任务,学生课下提前预习知识,课堂集中分析解决工作任务,把课堂教学的灌输模式转化为任务导向的共创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夯实专业知识。

(5)构建竞合式实践教学体系,增强专业技能。在“内容实战、过程实用、结果实效”的指导思想下,按照“理论教学一实验教学一模拟教学一仿真教学一体验教学一全真教学”的思路,构建了“三实”实践教学体系,一是人才素质测评等30个实验项目;二是专业技能大赛、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3类实操环节;三是工程观摩、顶岗体验、全职工作3类实习。在部分实践课程中,采用分组比赛的竞合式教学模式,增强趣味性和参与度。例如人才招聘环节,首先,部分同学扮演求职者匿名提交简历,另一部分同学扮演考官分析简历和组织面试;其次,两部分同学角色互换,再次体验不同角色;最后采用研讨方式所有同学各自发表看法。竞合式实践教学体系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6)实施全程式学业辅导系统,明晰专业路径。建立专业导师常态化、多元化答疑工作机制;为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营浩学术氛围.自大二开始给每位同学安排学术导师.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学业竞赛、毕业论文撰写等由该导师统筹负责;同导师团队建立同学问老带新、优帮差的学业辅导机制。学业辅导系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路径,接觸到真实的专业难题,开阔了学术视野,内生性融入专业训练当中,同时也提升了专业吸引力。

(7)规划应用式专业教材建设,打造专业实力。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学团队的优势,鼓励教师凝练项目管理咨询工作经验,结合兼职教师遇到的典型难题,与实习基地单位合作,共同撰写管理思想库、管理案例集、管理工具箱等应用式专业教材,打造一批体现本校特色、适用性强、有影响力的高水平课程教材。

二、强化教育质量意识。健全教育质量体系

(1)厚植卓越质量文化,建立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按照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营造卓越质量文化氛围,构建建筑类高校卓越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制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系列质量标准,突出应用性导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2)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实行从院长、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到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责任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立教师教学质量档案制度、师德评价制度、毕业生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形成了“标准一执行一监控一评估一反馈一提高”教育质量保障“闭环”机制,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3)积极推进“四个回归”,建立学业全程指导机制。坚持“以本为本”,建立专业导师、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朋辈等全员参与,涵盖学习指导、素养提升、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全过程的学业指导机制,梳理学生学业问题清单,制定相应指导手册,明晰问题解决途径。

(4)强化育人质量导向,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发展等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系统,建立学评教、同行评价、校院两级督导、学生督查为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坚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形成了争做“四有”好老师、争当“经师”与“人师”的良好氛围。

(5)加强内外联通互动,建立质量跟踪反馈机制。为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每年编报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建立与社会用人单位长效的沟通与反馈机制,跟踪毕业生发展,收集毕业生反馈信息,加强人才供给侧改革,积极开展优秀校友定期回访活动。通过内外联动,增强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提升了人才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

三、打破专业壁垒。明晰新文科发展思路

(1)探索新文科建设思路,引领专业内涵式发展。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同共享为路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构建大数据与人力资源管理、人工智能与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体系,探索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强化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试点在企业半工半读等学习形式,开设思政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修、其他课程全部任选的创新实验班,加强卓越文科人才内涵建设。

(2)推进课堂教学革命,促进专业创新式发展。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推广翻转课堂,采用情景模拟和案例教学法,加大网络教学比重,以“设计精巧、内容精良、讲授精准、形式精美”为标准,建设各类“金课”,提高学生抬头率和获得感。推动教育教学智慧化,培养学生新技术融合能力。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专业素质培养。

(3)建成学生大数据平台,实现专业智能式发展。通过学生大数据平台,实时掌握学生基本信息、特征信息和学业信息,实现学业预警、精准资助等功能,将人工智能应用到专业发展。建立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离校全过程成长发展大数据平台,动态描述学生全息个性画像,实时精准反映学生多维成长态势,实现学业预警、成长预测、精准资助等功能一体化。

(4)激活协同育人体系,推进专业立体式发展。盘点与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合作模式,激活实习基地、实习单位、校外导师、社区、社团等协同育人主体,形成立体式培养人才的格局。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采取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遴选学生、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共建實践平台等措施,吸引与优化整合社会各界优质教育资源,建立适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和新体系。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浅析省级人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珠三角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浅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