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背景下北部湾港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
2021-08-31魏晓彤
摘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为北部湾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形势下北部湾港应该如何把握机遇、实现高质量的长远发展以及如何构造核心竞争力?本文认为了北部湾港应该实行“数字化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双轨发展的差异化发展策略,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理念,构筑区域竞争优势,最后根据北部湾港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RCEP;北部湾港;数字化转型;供应链金融
一、引言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鼓吹单边主义,再加上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在这种情形下,由东盟十国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RCEP)于2020年11月15日签订,彰显了各国对于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支持,标志着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建立,也标志着东亚经济圈正式形成[1]。RCEP涵盖范围广、规模大,在商品、贸易、投资、服务、技术等多方面都做出了调整和更新,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内贸易便利化水平,此外还计划在十年内实现90%以上的货物贸易自由化,逐步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中国的货物进出口量将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RCEP还在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企业信用管理、稽查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内贸易程序和贸易规则的一致性和透明度,原产地规则的实施也有助于跨国企业布局更加完善的产业链[2];无纸化贸易、电子认证等规则促进了跨国电子商务的发展。RCEP签订标志着区域内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将登上新的台阶,同时也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全新的挑战。
廣西北部湾港是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门户港,是连接我国与东盟各国的通道,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北部湾港2020年实现了500万标箱的目标,年增速在25%以上。2021年前两个月中,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累积超过4000万吨,并于3月12日实现了20201年的第一个集装箱100万箱的目标,同比增长超过40%,北部湾港首次跻身全国货物吞吐量、集装箱量“双前十”行列。
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北部湾港口对标国际一流港口还有很大差距,在港口信息化、决策智能化、通关便利化等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RCEP背景下,初步预计北部湾港会迎来以下挑战:1.货物进出口量急速攀升;2.货物进出口需求碎片化、种类多样化;3.自贸区建立后对货运时效性要求更加严苛;4.对港口腹地多式联运要求更高。
二、文献综述
阮思阳[3](2015)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研究证明了贸易便利化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双边贸易进出口量,关税是影响贸易便利化的重要因素,关税降低或者免除可以促进双边贸易量的提升;胡洁[4](2016)在研究“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贸易便利化的影响时认为GDP总量、两国之间的距离、贸易基础设施、关税是影响双方贸易量的主要因素,并且海关效率(通关时效)的提升和国内制度环境的完善可以提升出口国的贸易积极性;韩东、王述芬[5](2014)认为政策环境、海关及边境管理、物流和通讯设施、商业环境是影响贸易便利化的四个以及指标,并通过多次回归得出结论:GDP对双边贸易流量影响显著,但是当贸易规模主要由GDP总量决定时,表明该国贸易结构处于低级阶段;程中海、孙培蕾[6](2014)利用灰色关联法对中国进出口贸易进行分析,分析得出海关效率、电子商务是影响贸易便利化最主要的因素,并且制度环境的影响也逐年提升。
综上所述,海关效率、流程标准化、政策环境、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是影响贸易便利化最主要的因素。在RCEP的背景下,全国进出口贸易额有望实现持续增长,北部湾港应该如何在上述海关效率、流程标准化、政策环境、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等方面下功夫,构造核心竞争力?
本文认为北部湾港应该实行“数字化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双轨发展的差异化发展策略,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理念,构筑区域竞争优势,最后根据北部湾港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三、北部湾港差异化发展战略——双轨战略
针对北部湾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痛点,本文认为北部湾港应该实行“数字化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双轨并行发展战略。
(一)数字化供应链
数字化转型工作是“十四五”战略规划提出来的发展重点,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高地,牛津经济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30中,数字投资对GDP边际贡献的增长率约为非数字投资的7倍,并且在过去3年中,率先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营收复合增长率约为传统企业的8倍[8],数字化转型未来还将持续释放对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预计到2025年全球经济总值一半来自数字经济[9]。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升产业运作效率、降低成本、重构商业模式、赋能产业升级四方面发挥经济增速器的作用,而对于港口来说,进行数字化转型是构筑柔性供应链、打造供应链闭环的必经之路。
北部湾港数字化转型要依托“单一窗口”和北港网为线上物流信息平台,整合进出港全部流程信息和业务手续,实现业务流程的无纸化运作以及智能化运营。数字化转型后的港口供应链如图1所示。
图1展示了货物出港概念图。首先由货主\货代发起订舱申请,船公司根据货物信息向车队申报所需车辆,海关审单通过后,车辆由码头的卡口系统智能放行;进入码头区域将货物运送至堆场等待或交由海关查验,查验信息同步上传至北港网;船舶准备完毕后由理货公司对货物状态、数量、质量进行验证,并将信息反馈至北港网,供客户查阅;货物装船完成后再通过拖轮公司、引航站的协助出港,至此货物出港完成。
在货物进出港的流程中,北港网和“单一窗口”结合实现了全程信息处理和业务协调,保证了后续业务流程的紧密衔接和状况外紧急事项的及时处理;对外保证了客户能够随时查阅物流信息,并积累了客户数据,为开展供应链金融打下了基础。
首先,对港口进行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升港口对客户和对市场的敏感度,在深度把握市场趋势的同时提高对客户的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建立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服务生态,提高客户粘性;其次数字化转型助力港口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港口数字化转型实现了数据信息的自由流动,打破了传统港口的企业边界,放松了对闲置资产的约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资产效能[8]。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进一步激发了客户的需求碎片化,对港口的数字化转型保证了港口对于碎片化需求的容纳力,同时资产最优化配置保证了利润水平,凸显了“长尾效应”;最后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新的利润源泉——数据。港口通过数据信息挖掘业务流程中的低效、冗余环节,帮助优化港口内部流程,重构价值链条,此外可以借助数字信息实现对流程全面而系统的监管,利用数据支持企业决策。
(二)供应链金融
2017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首次将供应链金融提升到国家层面。2020年9月,面对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国务院再次发文,强调以供应链金融服务稳定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循环和升级。
在RCEP背景下,北部湾港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北部湾港应该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利用供应链金融稳定供应链和产业链,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真实的贸易往来而开展的融资形式,不仅可以帮助解决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还可以提升资金整体周转速率,产生价值增值。北部湾港作为港口供应链的核心,在深度参与港口供应链的同时具备良好的信息优势,强化了北部湾港对链上企业的监管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知。北部湾港利用自身信用为其合作伙伴“增信”的行为增强了链上企业对港口核心地位的认可和依附,从而稳定产业链,促进港口健康发展,为打造港口生态圈奠定基础。
此外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优化夯实供应链[10],利用供应链金融为港口的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够激活链上企业的潜力和效能,在巩固传统合作渠道的同时催生新的合作形势,将传统的链条式结构逐步转化为网状结构[7],深化链上企业的合作深度,拓展合作广度。企业嵌入港口合作网络之后产生可观的关系性租金[8],导致企业退出合作网络的成本过高,由此,企业承担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正常波動的意愿变强,使得港口数字化转型更加平稳。
最后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化平台和海量数据信息的搜集、存储、利用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供应链金融是基于真实的贸易往来开展的金融业务,涉及资金数量大、流程多、主体复杂,迫切要求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支持业务开展,降低业务风险。此外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强化了对客户信用的识别和管理,基于平台的数据沉淀可以对客户的风险偏好、历史信用、违约可能性进行分析和预测,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港口数字化转型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加强了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由此保证了平台数据量的攀升,数据量积累进一步修正预测分析结果,强化了对决策的支持。
四、对北部湾港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推进码头的自动化智能化建设
国内外先进港口都非常注重以科技提高生产力,充分考量自动化技术对码头作业的影响,前瞻布局,在完善港口其它软硬件设施的同时,大力推进码头的自动化、智能化建设,充分利用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设施提升码头的作业效率。
(二)利用数字化平台技术深化港口数字化转型
利用数字化平台技术深化港口数字化转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要配备完善的自动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了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设备、GIS,以及视频监控系统等技术建立起港口物流数字化的基础设施系统。二是建立港口运营的中枢管理系统——TOS系统,实现港口泊位安排、设备调度、堆场管理的智能化,并且与码头设备管理系统EOS 无缝集成,由中控系统直接控制码头装卸设备,使港口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更为优化合理,极大地提升了资源利源效率。三是建立通关一体化的电子口岸平台,实现客户通关流程的电子化和无纸化,极大提升通关效率,节约通关时间。四是建立多式联运物流平台,智能化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多式联运线路,实现物流全程追踪可视化,促进相关物流企业高效协同,提高物流效率。
(三)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优化服务体系
除了传统的金融服务项目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入港口生态圈,激发港口活力。适当放松对金融机构的政策约束,鼓励金融机构对港口的融资支持,积极开展融资租赁、保理资产证券化、BOT等新型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发展多层次的港口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四)积极推进港口生态圈战略
在不断推进港口自动化码头建设、完善内部业务流程优化、提升港口内部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强化港口生态圈战略意识。围绕港口物流供应链,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等信息技术,打造互助互惠、共利共生的港口物流平台,以平台为基础加强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打造高效协同的港口生态系统。一是与港口物流供应链相关方建立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实现价值共创、共同发展。二是强化港城协同发展战略,促进港城经济一体化。三是积极推进港口与高效的深度合作,从高校获取人才支持、技术支持以及发展建议,推动港口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平、董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当代世界》2021年第01期,第36-43页。
[2]田巍:《RCEP助力我国深化区域经贸合作推动双循环发展》, 2020年。
[3]阮思阳、黎冬凌、李宇薇等:《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实证研究》,《东南亚纵横》2015年第08期,第37-42页。
[4]贸易便利化对我国向_一带一路_国家出口贸易影响研究_胡洁》。
[5]韩东、王述芬:《贸易便利化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金融与经济》2014年第04期,第23-26页。
[6]程中海、孙培蕾:《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影响因素研究》,《商业研究》2014年第11期,第99-105页。
[7]肖旭、戚聿东:《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维度与理论逻辑》,《改革》2019年第08期,第61-70页。
[8]经祎:《数字经济合作大有可为》, 2018年。
[9]宋华、陈思洁:《供应链金融的演进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一个理论框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05期,第95-104页。
项目基金: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虚拟产业集群视角下北部湾港 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及对策研究”(18BJY006)
作者简介: 魏晓彤(1996 - )[通讯作者],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广西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生态系统、供应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