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村寨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机制与乡村旅游开发

2021-08-31张誌桓

锦绣·中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侗寨广西建筑

摘要:侗寨传统建筑一般是由杉木建造而成的, 有一至两层的小房,也有三到四层的高楼,还有依照地形走势而建造的吊脚楼。侗族鼓楼是侗寨独具特色的建筑物,通常小户村寨建有一-两座, 大户村寨建有四五座,其平面多为四边形、六边形和八边形,成双数建造;立面为七重檐、九重檐、十一重檐和十五重檐,成单数建造;各翼角均有彩塑,各檐口均有彩绘。侗寨的区域不同鼓楼的造型也不相同,其中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一带的鼓楼为楼阁型,贵州黎平、从江一带的鼓楼为宝塔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建立新媒体营销部门让人们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了解到侗族村寨。让世代隐藏在深山之中的侗族古寨被游客们所熟知,侗寨村民以富有活力、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以及古老的侗寨民居建筑风格吸引众多中外游客到访,侗族古寨成为世界闻名的“网红村寨”。

关键詞:侗寨;建筑;旅游;广西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部地区就有了侗族先民的遗迹,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被称为“黔首”,侗族一般被认为是古代百越发展而来的一支。侗寨现今分布在我国的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五个省区,侗寨通常建造在依山傍水的深山之中,寨边是层层梯田,侗寨大小不一,有六七百户的大寨,也有二三十户的小寨,通常同寨人姓氏相同,同一寨内互不通婚。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更多人了解到这个生活在深山中的民族,更多人对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造型吸引,有效的带动了侗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城乡间的不断交融使村寨重新焕发生机,也同时引发了侗族村民对修建传统民居建筑的想法,使侗族传统建筑不断遭到破坏。2012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湘、黔、贵三省区侗族村寨联合申报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

一、侗族村寨的发展背景

(一)侗族村寨的发展史

“侗族”常被视作是生活在被森林遮盖的大山里的民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侗寨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被人们熟知。关于侗族的发展史,史学界观点不一,一部分认为侗族是历代生活于此的土著民族;另一类则认为侗族是自其他地区迁徙而来,关于侗族的历史自春秋战国时期便有所记载,春秋至秦汉时期,现在的“侗寨”所在地活动的有“越人”、“黔中蛮”和“武陵蛮”,其中“越人”是庞大的民族,因此,官方普遍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发展而来的。

(二)侗寨的形成与分布

在侗族的历史上曾有过较为原始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例如,“款”、“埋岩”、“卜拉”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传统的侗族村寨陆续建立了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等为首的自治地方,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西、贵州、广东、湖南和湖北五省区,也就是如今世界闻名的侗族村寨。

二、侗族村寨的建筑特色

(一)独特的建筑文化

侗族拥有独特的木制建筑,是中国宝贵的少数民族文明的璀璨遗产,侗族独有的建筑有:风雨桥、鼓楼、萨坛、井亭、凉亭、寨门、禾晾、禾仓、民居和戏台等等。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于鼓楼、风雨桥了。

1.侗寨风雨桥

进入侗寨,首先会看到风雨桥,可以清楚的看到桥由上中下三个部分构成。上面是桥面廊亭,可以遮风避雨,使桥的功能多样化,既使联通两岸的桥梁,也是可以遮风避雨的建筑;中间是桥面,合理运用密布式悬臂托架支梁体系。下面是由青石围成六面体的桥墩,这种结构有益于减少下面流水侵蚀。风雨桥始建于1916年,又称盘龙桥、永济桥,侗寨的风雨桥都是由杉木这种耐腐蚀易得到的木材构成,整个风雨桥不见一颗铁钉,整个桥都是完美运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搭建,一环扣着一环,紧密相连,百年不倒。

风雨桥既是桥,是廊,也是亭。位于广西自治区柳州的三江程阳风雨桥,目前还是中国侗族桥梁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规模最大、造型最美的一座桥。这座横跨林溪河的大桥由于高超的技艺被誉为世界四座历史名桥之一。

2.侗寨鼓楼

进入侗寨,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侗寨的中间有一处高耸的楼阁,这处楼阁是整个侗寨中最精致,最华丽的建筑,这就是侗族鼓楼,鼓楼在侗族人民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鼓楼结构由16根耐腐蚀的杉木支撑。鼓楼内部由火塘和四周一圈的木制板凳组成,其余都是空地,据说侗族每逢大事,族长便会击鼓用来召集寨民商议要事。

每个侗族村寨都有属于自己的鼓楼,鼓楼可以说是侗族文化体系的表现,鼓楼建筑造型源自于侗族人们对大树的崇拜,据说是根据传说中“杉树王”的形象建造的。鼓楼整体都是木质结构的,也是采用中国传统榫卯建筑形式,一环扣着一环,精妙均轮,百年不倒。显示出侗族古代工匠的高超建筑技艺。

(二)侗寨村寨的建筑特点

侗寨传统建筑一般是由杉木建造而成的, 有一至两层的小房,也有三到四层的高楼,还有依照地形走势而建造的吊脚楼。侗族鼓楼是侗寨独具特色的建筑物,通常小户村寨建有一-两座, 大户村寨建有四五座,其平面多为四边形、六边形和八边形,成双数建造;立面为七重檐、九重檐、十一重檐和十五重檐,成单数建造;各翼角均有彩塑,各檐口均有彩绘。侗寨的区域不同鼓楼的造型也不相同,其中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一带的鼓楼为楼阁型,贵州黎平、从江一带的鼓楼为宝塔型。

(三)侗寨传统建筑的使用价值

侗族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民族,所以几乎每户民居建筑都有晾晒层,通常楼上用来居住,楼下用来饲养和存储。侗族先祖在建立村寨时,首先要确定供奉“萨坛”的位置和建造鼓楼的位置,鼓楼不仅是侗族的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侗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从古至今鼓楼向来是侗寨村民聚众议事、制定村规民约、调解民事纠纷、抵御兵匪等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侗寨村民逢年过节、迎宾送客、对唱民歌、“多耶”踩堂等活动的聚集地;闲暇时间村民也常聚集在鼓楼谈论家常、讲故事、弹琵琶、唱古歌等。

三、侗族民居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建筑材料逐年老化

侗族传统民居采用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且多数为无地基建浩随着时间的推移, 传统民居出现坍塌、倾斜、腐烂等情况,使名设侗族村民无法正常居住,侗族村民“自发”对传统民居进行修建,例如,第一类村民,随意选取废旧剪裁搭建;第二类村民,采用结实的建材覆盖原有建筑;第三类村民,依照个人喜好随意对传统建筑进行修改等。以上行为均对侗寨传统民居建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侗族村寨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机制设定了障碍。针对这一现象, 现有立柱支撑和加砖稳固两种解决方案,两者都只能暂时性地解决侗寨建筑倾斜现象,但对侗寨建筑艺术遗产的永久保护并不奏效。

(二)生活条件日益优化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公路交通不断完善,侗族村民和外界的往来越来越紧密,都市居民选择到古朴自然的侗寨放松心情,侗寨的青年也会在每年的农闲时期外出务工,导致侗寨出现大量房屋闲置、遗弃、拆毁等现象,对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造成严重冲击。伴随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不断渗人,侗寨村民对原有建筑的供电、上下水、防潮等生活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建筑模式无法做到对空调、热水器、冰箱等大型设备的承重,于此同时,厨房、卫生间上下水功能的改造也迫在眉睫。

(三)新式建筑不断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日益强大,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拆迁重建的背景下,侗寨村民在追求高品质生活条件的同时,极易受到不法开发商的诱导,若不加以管制,将会对我国侗族村寨传统民居建筑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政府的介入和相关政策的制定;适时对侗族村民的情绪进行疏导;以及加快合理性改造村民生活条件成为现阶段的工作重点。

四、侗寨传统建筑的保护机制

(一)新型建筑材料的更替

在对侗族民居改造不得破坏侗族村寨原貌,要在保护的同时对侗族传统民居的内部加以改造。首先,在保证侗族传统民居建筑完整外貌的前提下,加固建筑的内部结构框架,可以解决老化、倾斜、承重差等问题;其次,建筑内部墙面、地板更换新型建筑材料,解决电线、管道等暴露问题,不仅保证了建筑的防火和美观,更优化了建筑的隔音效果;最后,对传统民居内部空间进行调整,对楼梯间进行加固,在确保侗族村民安全的同时,对室内采光、装修风格进行调整。

(二)满足村民切实的需求

随着现代都市生活的渗透,侗族村民对都市生活充满向往,但对侗族传统民居改造方面,除关注视觉审美外,更多要关注到侗族民居内部空间分布的合理性、生活习惯和民族特征,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点:第一,合理分布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内部空间,针对多户亲属同住等问题,设计师需要考虑区分开房间的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使用分布;第二,针对以农业为主,以旅游产品制造业为辅的侗寨村民,需要对其建筑内部加设晾晒层和储存空间;第三,合理安排家用电器的摆放布局,增加充电区域,在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室内的美观和个性化需求。

(三)现代风格元素的融合

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传统民居建筑为例,建筑室内的家具多为村民手工制作,设计造型通常受到使用材料的限制。这种原生的设计造型符合到访游客们对侗族传统民居居住体验的真实感,但对世代居住于此的普通村民来说,他们更追求融人当代社会的审美设计。因此,需要对普通侗族村民的居住条件进行改造,可以在原有家具的基础上加人现代风格元素,对家具造型进行调整,提升侗寨村民居住的视觉审美和舒适体验。

五、合理开发侗寨旅游产业

(一)三江侗寨开发遇到的问题

三江侗寨旅游业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相对于其他成熟的旅游业,还有一些明显的差距,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当地管理部门对于侗寨传统生活文化元素研究不够透彻,导致整个旅游产业文化内涵方面浮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宣传。对于游客而言,侗族传统文化依旧遥远神秘,没有亲近感。从而使侗族旅游景区淹没在全国各色景点当中。三江侗寨旅游部门在相关文化内涵搜集上存在一定问题。旅游服务中心服务模式相对落后,尤其在新媒体时代,线上服务不到位,比如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缺乏线上线下联动。新媒体运营既节省人工成本,又能让游客获得更好体验。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三江侗寨旅游业发展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建立新媒体营销部门让人们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了解到侗族村寨。让世代隐藏在深山之中的侗族古寨被游客们所熟知,侗寨村民以富有活力、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以及古老的侗寨民居建筑风格吸引众多中外游客到访,侗族古寨成为世界闻名的“网红村寨”。侗寨传统建筑的民俗体验,侗寨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古朴自然的民俗特色、木结构的建筑风格,成为游客们释放压力,回归自然的最好去处之一,相比侗寨村民追求的现代化装修风格,游客们更喜欢居住在传统、古朴、真实的侗寨古建筑之中,感受不同以往的居住体验,这就要求用于接待游客的侗寨建筑需保持最真实、最传统的样貌。

(三)侗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侗寨村民传统行业的转型,侗族先民因生活在依山傍水的优越地理位置,因此传统的侗寨村民以水稻种植、牲畜饲养等农业生产为主要生存产业。当地主管部门应与侗寨的经营管理者合力共建,将网络覆盖整个村寨,从而更好的提供服务质量,打造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著名“网红打卡点”。当地政府应以侗寨标志景区包装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使当地特产与侗寨旅游有机结合,带动地区经济。随着侗寨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村民们开始向旅游产品制造业、餐饮民宿服务业和民族歌舞演艺业转型,丰富了侗寨村民农闲时的业余生活、增加了侗寨村民旅游业收人、提高了侗寨村民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 石开中.《侗族鼓楼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12.

[2] 陈幸良、邓敏文.《中国侗族生态文明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3] 潘年英.《木楼人家(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 张瑾.《侗族旅游村寨协同治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介绍:张誌桓(1998-),男,汉族,江苏宿迁,本科,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学;

指导老师:韩洋(1993-),女,汉族,陕西西安,工艺美术师,硕士,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学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項目教学与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研究.2019JGB431

猜你喜欢

侗寨广西建筑
侗乡端午粽飘香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侗寨春晓》创作浅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苗乡侗寨乒乓情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