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的王振孙和郑克鲁两种汉语译本对比分析
2021-08-31奚玮一
摘要:《茶花女》自诞生起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这百年里,国内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个版本的翻译。但是受到每个译者的个人文化和思维方式以及期待视域的差异,导致各个版本之间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在这些译本中,王振孙和郑克鲁的汉语译本反应了上个世纪中国人情感释放的经过和新的性别秩序重构的历程,故这两个译本之间存在大量的相同性,笔者将围绕此做一个大概的比对。
关键词:《茶花女》;王振孙;郑克鲁;汉语译本
一、作者介绍
王振孙是我国著名的资深翻译学家,截止至目前翻译作品已达400多万字,翻译范围涵盖了大量的国外文学作品。其所所翻译的茶花女译本中翻译文笔精确流畅,并对原著中重要人物、地点和故事情节作了详尽的注释,帮助读者更轻松的理解故事内容。
和王振孙译本齐名的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学家郑克鲁教授所翻译的版本。郑克鲁教授在多年的辛苦耕耘中翻译了远超千万字的国外文学作品,《茶花女》是其中让他最为骄傲的作品,这部译本整体基本对译原著,语言简练流畅又形象生动,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郑克鲁的译本是中国最好的译本。
二、两种汉语译本的对比
(一)两个译本的共通点
从对两个译本进行通读后,笔者发现,虽然两个译本存在了诸多显著的差异性,但是二者在翻译策略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共通之处。也就是说,王振孙与郑克鲁两位翻译家的译本均是采取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具体而言便是说二人在尊重外来文化的异质性和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了翻译,翻译的过程中也极尽可能的保留了原著中刻画的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的原貌,以及其中所渗透的他国文化的原有精神内涵。在二人所翻译的译本中虽然对原著中的信息有所损耗,但是总体而言均维持了原著的基本质貌,并于当代中国近现代文化行成了鲜明的对比,激发了诸多推进民族文化前进的思想萌芽。
(二)两个译本的不同点
《茶花女》在传入中国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被不同的学者翻译成了多个版本,这些版本之间因不同学者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着诸多差异。而在郑克鲁与王振孙的译本中,最为明显的不同当为翻译语言特色上的不同,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翻译上的不同
在名著翻译时,为保持与原著情节及意义的对等,往往需要对翻译用词仔细斟酌,但是不同的学者在对同一原著进行翻译时依然会存在一些差异。在王振孙和郑克鲁的译本中,有关于人名、地名、专属名词等类词语的翻译基本可以保持一致,如对人名Marguerite Gautier的翻译,二者均是翻译成马克·格尼尔尔玛格丽特周吉耶,对于地名Rued,Antin的翻译均是昂坦街,专有名词ManonLeseaut也均翻译成《玛侬·莱斯科》。这说明二者的翻译均是糅合了现代翻译意识,对翻译中 文化差异进行了很好的处理。但是不同的是在对称谓词进行翻译时,王振孙的第二人称基本翻译为“你”,但是郑克鲁却全部翻译成“您”,如:“我对您来说确实算不了什么……,会使您永葆青春美丽。”[1],这是一种十分明显的差异。
2.语体选择和语句翻译上的不同
两种译本在进行翻译时均采用了“白话文”形式的翻译语体,但为了能够在英汉转换的过程中行成功能的对等,英译汉时一般均会对源语言中的语体结构以及语句结构等进行一定的改变和变换。这一点,在两个译本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但是区别在于,王振孙的译本更多的是将句意进行了形象的等同,而郑克鲁的译本中却使用了更多的成语,如:“那天晚上,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追悔莫及。我在家里孤苦伶仃,夜不成寐,焦躁不安,妒火中烧(P103)”,这种成语的运用较王振孙的译本更为简练准确,却又生动形象。
3词汇创新方面的不同
伴随时代的变革,每一个名著的翻译也在变化,翻译过程中的语法及词汇翻译方式也在不断的革新和丰富。这一点在王振孙与郑克鲁的译本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如akeptwoman一词,原本在中文中是没有完全对应的翻译的,但是王振孙与郑克鲁的译本中却翻译成高级妓女(p2)和靠情人供养的的女人(pl),这是一种词汇的创新,也是一种二位翻译家在思想方面的认同差异。相对于王振孙,郑克鲁更为明显的透露出自己对“茶花女”的同情,所以使用另一个更为婉转的词。
4.对原著中细节描写的增删不同
《茶花女》虽然是一部世界性的文学作品,但其中所描述的女性形象以及故事情节等是为传入中国时的中国社会所难以接受的,所以有诸多译者在翻译时按照本土的文化模式,对其中有关女性外貌、人物言谈举止、性爱描写等的情节和描绘进行了删减。但是王振孙与郑克鲁在进行翻译时,则不曾对其进行删减。尤其是王振孙译本中,有关开篇对于马克住所的家具摆放描写基本等同于原文,极为仔细。而郑克鲁的版本则是更为注重对人的外貌描写的翻译,在对于马克进行外貌描述时的翻译非常详细。针对于原著中一些表示亲昵的语句描述,二者选择了全部等同翻译,这是一种女性主题意识在中国当时的社会中进行重构的典型象征。除此之外,二人在文中有关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描述,均基本对等了原著,十分中立且客观,没有依照个人的情感、理解、价值观等主观因素进行删减或修改[2]。
三、总结
每一篇名著的诞生都将伴随着无数的读者和大量的译本产生,译本的增多同样也意味着翻译质量的提升。但是,笔者对王振孙和郑克鲁两种汉语译本进行对比,却并非绝对性的优劣对比。而是因为《茶花女》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代表了西方经典文学中对女性进行刻画的经典,对其开展的翻译过程以及译本中的形象再现已经翻译语流传的方式,是一种构建了上个世纪的文学现代性的多种观念之间的竞争和融合。同以往其他的翻译版本不同的是王振孙和郑克鲁虽然在文化立场和指导思想上有所差异,但其二人的汉语译本均是对于西方文学中的这种女性形象的完全认同和接纳,在翻译时均能够完整客观的对茶花女的性格、精神、文化特质等作了准确深入的传达。这一切源于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带给人们的文化意识、性别观念以及精神上的一种冲击与重构。也源于二位翻译学家在翻译时均能够以平等视角和平常心看待世界文化的职业情操。但是由于翻译始终是一项带有主观色彩的工作,所以即便在相同的文化精神波的冲击下,由于二人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经历和生活背景差异的存在,二人对于原著产生的不同理解以及受众读者群的期待视域的不同等导致了二人的译本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也恰恰说明了文学世界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化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参考文献
[1]郑克鲁.茶花女(译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2]邵会.茶花女汉译本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作者简介:奚玮一,女,满 ,黑龙江哈尔滨,1998年7月,硕士研究生在读,无,深圳大学(518052),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方向:现当代文学方面,最好和五四新文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