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集竹编: 老手艺的坚守 指尖上的乡愁

2021-08-31余钊

华人时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篾匠海安竹编

余钊

竹编是江苏海安通揚河以南,乃至整个黄桥老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手工艺。竹编工艺品不仅绿色生态,还极具实用、装饰和观赏价值。在过去,江苏海安胡集地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竹床、躺椅、凉席、竹篮、淘箩、簸箕等,大多为篾匠用竹篾手工编织而成,篾制品在农家生产生活中占有显赫地位,竹编技艺在海安胡集便也成了家传手艺。

在胡集街道兴环村的一户农舍内,74岁的周金瑞正坐在屋前全神贯注地用篾刀剖劈竹片,随着手上篾刀不时起落,啪啪的声音在院内回响。俗话说:“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淳朴的乡民觉得学个手艺,一生不愁水旱饥荒,所以在过去从事竹编技艺,学篾匠手艺的人很多。周金瑞从16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篾匠,50多年来,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不断编织着竹箩竹器,让这门老手艺得以传承。

海安胡集竹编需要经过选竹子、劈篾、刮去毛刺、编织等多个工序,最终制成各种竹篮、凉席、筛子等篾制用品。篾匠活儿的精细全在手上,当年为了能尽快用自己的双手编织出满意的竹器具,周金瑞经常夜以继日地练习。因为特别能吃苦,再加上手艺精湛,他做出的篾制品深受顾客喜爱,也成为周边乡镇最受欢迎的篾匠之一。“收菜籽、粮食、零碎的东西都要用筛子、簸箕,不只是我,我们周围几个村的人都找他做竹器,他做的竹器质量非常好,做的东西实在,人家就相信他。”村民孙宝银说。

“这个很耐用的,用个上百年都不会烂。”周金瑞笑道。坐在凳子上的他神情专注,一双粗糙的手灵巧地拨动着根根篾条,动作麻利且有条不紊。从一根竹子到被劈成竹段、竹片,最后编织成一个个竹制品,需要的不仅是篾匠们精湛的手艺,整个编织过程也很考验人的耐性,篾匠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将分分秒秒的时光都编进光滑清凉的竹器中。

曾有段时间,随着塑料、不锈钢等材质替代品的出现,篾匠这一老行当逐渐萎缩,从事篾匠的手艺人大部分都已经改行,能够坚持下来的也微乎其微了。但仍有像周金瑞一样坚守着篾匠手艺的村民会在农忙之余,继续编织着传统的竹匾、凉席、箩筐等竹器,将老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近年来,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竹编制品经久耐用又环保的特性受到了不少人士的欢迎,篾制品又开始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篾匠生意也开始渐渐有了新的起色。

虽然早就不再靠竹编养家,但50多年来对竹编技艺的坚守已使竹编深深融入进周金瑞的生活,竹篾成了他最贴心的朋友。“这辈子我会一直守着这门手艺。”周金瑞一脸诚挚,“我不靠这个赚钱,现在还在做这个,纯粹是对手工竹编的喜爱。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2014年3月,海安胡集竹编被成功评定为南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离不开像周金瑞一般的篾匠手艺人的坚守与传承。如今在海安胡集街道,竹编制品成了这里的象征,更是一份与家捆在一起,编织出美好生活的愿景。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古老而传统的竹编技艺也许注定跟不上时代变迁的步伐,但这门老手艺却终将成为一代人难以割舍的乡愁。

(海安县委统战部供稿)(责编  许  娟)

猜你喜欢

篾匠海安竹编
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新定义的本质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游伟 《竹韵金沙》
善意谎言,真心守护
竹编存钱罐
东篾匠
高考数学模拟试卷
非遗“竹匠”醉心竹编50余载
刘篾匠
篾匠的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