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伤害别人,不伤害世界, 你可以捍卫自己的幼稚

2021-08-31张月燕

中学生天地(A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理想化儿歌负面

张月燕

当我们说一个人“幼稚”的时候,这是一个“不费力气”的判断,比如,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甩袖子学海豹拍手,大家就会约定俗成、不约而同地想:啊,这个人好幼稚。

幼稚的界定其实挺难的,我想到了另一个词——理想化。为什么有些人会有幼稚的表现?这是他们对社会的理想化。比如读幼儿园时,老师都要求大家把手举得笔直,为了简单、统一、准确,其实老师心里会允许你举得不完全笔直。但如果上初中之后,你还向老师告状,说“老师,你看他的手没有举得笔直”,大家就会觉得很怪异。因为我们都是在察言观色、约定俗成中逐渐学会一些准则的。然而,有的同学对理想化的部分会延续更久,于是就会出现幼稚的行为。

幼稚也是相对的。如果甩袖子的同学只是在私下甩袖子,他知道自己当众这么做会被别人评判为幼稚,那么他已经不幼稚了。如果他在公众场合忍不住做了,别人批评他,他也很能理解别人为什么批评自己,而不是震惊和不解,他也就不幼稚了。但如果别人打击到你,你会被这些负面的评价影响,你就要去思考:自己的幼稚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你对这个不被认可的幼稚行为有那么强的需求?

因此,对待幼稚,我们要回归到自己的需求。如果它带来的快乐,大于别人对你的负面评价,那么你就可以这么做,但仍然有一个前提——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这个世界。

比如破坏公共物品就不行,随便打别人屁股也不行,因为进入青春期后,所有人都对身体有了自我的意识,尤其是男生与女生之间。有同学提到,自己会想方设法占用父母的时间,从不伤害别人、不伤害世界这个角度来看,就要考虑你的爸爸妈妈是否会被你的行为困扰,抑或是享受的?按理来讲,青春期是逐渐和父母保持距离、个体化的一个阶段,你的价值排序中,同伴关系应该排在亲子关系之前。为什么你还是希望和自己的家人是共生的?这背后是亲子关系的问题。

可以把这些全部归纳为心理学上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没有习得更多样化的处理方式?比如让人开心的方式有很多,去摄影,去参加社团,去玩Cosplay,为什么那些方式不吸引你,一定要选择唱儿歌呢?你唱儿歌的时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除了这个方式,你是不是能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当你了解到有更多方式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之后,幼稚就应该被抛弃了吗?不,你依然可以选择继续你的幼稚。并且你会发现,此刻你的力量更大了——大到你可以捍卫自己的幼稚了。别人说你“十几岁的人了怎么还唱儿歌”,你可以非常有底气地告诉他:“唱儿歌的时候,我能够体验到更美好的东西,我当然要选择让我感受更好的体验方式。”很多时候為什么我们被批判幼稚,是因为自己也觉得有一些理不直气不壮的地方。当你更有力量去捍卫自己的幼稚时,你才能更好地珍惜它。

处在幼稚状态里的人是觉察不到自己幼稚的。所以,不妨问问自己:你觉得成熟的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比如怎么交朋友,怎么对待老师,怎么对待父母,怎么对待兴趣爱好,怎么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有差距吗?哪些是你自己独有的处理方式?你会被这样的方式困扰吗?通过思考这些问题,你就会慢慢发现,哪些幼稚值得珍惜,哪些成熟值得追求。

猜你喜欢

理想化儿歌负面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陆毅:侯亮平是个太理想化的人
睡觉儿歌
李一男的小牛电动车太过理想化
过于理想化的拟态呈现:《非你莫属》节目塑造的求职环境
儿歌绝唱
论负面教育
七月的儿歌
理想化最速下降法及其逼近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