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探八路军造榴弹发射器(二)

2021-08-31张琇杰

轻兵器 2021年8期
关键词:吉隆榴弹兵工厂

张琇杰

八路军榴弹发射器(两脚架收起状态)

第二部分 八路军榴弹发射器与相近产品比较及其研制过程呈现

与同时代相近产品之比较

关于八路军榴弹发射器的特点,与同时代相近产品比较中可见一斑。在此,先从现代榴弹发射器的基本内涵说起。

关于现代榴弹发射器的基本内涵

本文所讲的现代榴弹发射器是指世界轻武器业界公认的,以美国M79榴弹发射器、M203榴弹发射器、MK19自动榴弹发射器等为代表的,广泛装备于各国军队的专用面杀伤支援火器。其主要特点是:口径在50mm以内;发射同口径专用榴弹;外形类似步枪及轻、重机枪,或下挂于步枪上(也可装肩托单独使用,如M203榴弹发射器);射击方式为单发、连发;可直射、曲射,曲直两用;火力猛、威力大,可杀傷有生力量,也可摧毁轻装甲目标,用途广泛。这是业界对这种武器概念的共识。

美国M79榴弹发射器及其装填、使用状态

这个概念里,不包含掷弹筒和枪榴弹发射器。掷弹筒发射同口径榴弹却不具备直射功能;枪榴弹发射器可直射、曲射,但枪榴弹是超口径弹药。故这两种武器均不符合业界公认的榴弹发射器概念。

在坚持业界公认标准的前提下,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谨的审核,才得出八路军榴弹发射器是世界最早的现代榴弹发射器的结论。因为它同时具备了上述现代榴弹发射器的特征。

八路军榴弹发射器与美国M79榴弹发射器之不同

需求不同。八路军缺乏重武器,尤其缺少平射炮这样的武器。因为榴弹发射器直射曲射两用,八路军以其直射功能在一定距离内部分替代平射炮的作用;美军M79榴弹发射器则是用来填补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存在的50~300m的面杀伤火力空白区,构成无缝隙火力覆盖。

用途不同。八路军榴弹发射器的定位是“小炮”,用于攻击和压制敌火力点,射程远(1000m以上),威力大,榴弹的质量大,装药量多。蓬黄战区兵器厂厂长周吉隆所说的600m射程是使用低能量简易胶片发射药的距离,不是设计的用高能量无烟火药的射程;M79榴弹发射器的定位是步兵便携支援武器,用于为步兵提供伴随火力支援,覆盖迫击炮最小射程内区域。

结构不同。八路军榴弹发射器体量大(全长10000mm),发射管较长(450mm),质量大(7kg),安装两脚架,有依托发射,前膛装弹,装填较慢,射速较低;美军M79榴弹发射器个头短小(全长737mm),发射管较短(356mm),质量轻(2.72kg),手持发射,后膛装弹,射速相对较高。美国M79榴弹发射器采用轻金属材料,八路军则没有这个条件。

弹药不同。二者配用的榴弹均采用高低压发射原理,但弹体结构不同,八路军榴弹发射器用榴弹为质量400~500g左右的重型榴弹(以增大装药量,否则威力太小),前膛装弹,榴弹无弹壳,无需退壳;M79榴弹发射器用榴弹为质量230g的轻型榴弹,后膛装弹,有弹壳,再装填时需先退壳。M79榴弹发射器问世晚二十年,科学技术有了新的进步。

世界同时代相似武器

考证八路军榴弹发射器,查阅了大量资料,对同时代前后世界上类似的武器进行了研究。在此,对这些武器作一呈现。

苏联RMN-50发射器

这是在明斯克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中陈列的一款特殊武器。它的外观与M79榴弹发射器类似,乍一看具备了现代榴弹发射器的基本特征。它是将枪管受损的莫辛纳干步枪予以改造,把枪管全部去除,只保留弹膛部分,然后再装上一根50mm迫击炮的炮管制成。它发射的是50mm迫击炮弹,不是专用榴弹,只不过把原来配备的发射药包换成了空包弹,其功能归根结底还是一门轻型迫击炮,所以说明上写的它是迫击炮。用空包弹发射迫击炮弹,显然不具备直射能力。这种奇怪的技术思路决定了它不可能适应战场需要,发射迫击炮弹最好还是用迫击炮,步枪去做迫击炮的活,确实勉为其难。RMN-50没有大规模装备苏军部队,只少量配发进行测试。有网友称它为“榴弹发射器”,实在是牵强附会,除了貌似,它与现代榴弹发射器并没有关系。

苏联AG-2自动榴弹发射器 苏联二战期间最接近成功的榴弹发射器,是雅各布·格里戈里维奇·陶宾领导的设计局(后改为16厂)研制的编号为AG-2的自动榴弹发射器,研制时间大约在1937~1938年间。

未展开状态的AG-2榴弹发射器

展开状态的AG-2榴弹发射器

射击状态的AG-2榴弹发射器

一种40mm榴弹照片(上)及其实物图(下)

据资料介绍,AG-2榴弹发射器加装轮架,全质量40kg,两人操作,使用5发弹筒顶置供弹,理论射速200发/分,最大射程1220m,用于为步兵连排提供曲射火力支援。1937年10~11月,16厂经过测试,认为将战斗射速控制在57发/分以内,才能保证其可靠使用。

1939年2月,苏军炮兵将领戈沃罗夫带领一批高级军官观看了AG-2榴弹发射器与50mm迫击炮的对比测试。榴弹发射器在直射、目标打击与快速反应方面表现出色,只是最大射程逊于50mm迫击炮。

1940年1月,16U将AG-2榴弹发射器送到前线测试,发现AG-2存在部分零件寿命低,机构动作不良等问题。16U随即进行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根据战场表现,这种武器可以量产列装,但苏联军械部部长库利克对陶宾的研究不感兴趣,没有将其纳入武器装备生产计划。最终AG-2自动榴弹发射器未能投入正式生产,无疾而终,悄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同时代苏联榴弹发射器最接近成功的一个案例,它的特点、用途类似于后来美国的MK19自动榴弹发射器,可惜未能投入装备使用,只是一种试验性武器。在武器技术发展史上,类似例子比比皆是。很多技术人员的奇思妙想经过试验后并没有进入到生产实用阶段,有的转为技术储备,有的则销声匿迹不为人知。

德国战斗手枪和Spgr.LP弹

所謂的二战德国榴弹发射器 有人把二战期间德国的一种用信号枪改装的发射榴弹的Z型战斗手枪也称为榴弹发射器,但它的技术思路与八路军榴弹发射器思路迥异,从功能上看并不符合我们所说的现代榴弹发射器的技术特征。

?年轻的周吉隆在青岛中山公园留

二战爆发前夕,德军装备了瓦尔特公司生产的27mm信号手枪,质量1.3kg。该枪采用枪管折转式装填方式,只能发射信号弹。后来该枪进行了改进,在基型枪管内嵌入一根带有5条膛线的内径为23mm的枪管,并在枪体侧面刻有字母“Z”,代表“膛线(Züge)”,用于同普通信号枪区分,并被冠以“信号手枪Z”,或“战斗手枪”的名称,成为德军制式武器。这两款枪外形相近,全长245mm,枪管长155mm。

德国军工部门为战斗手枪研制了新型弹药——信号枪榴弹,简称Spgr.LP,弹长125mm,装30g炸药,杀伤威力很有限。后又研制了大威力榴弹,最初型号是WK358LP,其采用长柄手榴弹弹体,加装一根与战斗手枪口径相符的插入导杆,因射程太近未量产。后对该弹进一步改进,新型号弹称为WK361LP,它改进了导杆,导杆前端加装卵形手榴弹,提高了飞行稳定性。该弹长224mm,质量0.33kg,初速40m/s,最大射程85m。后期改用塑料导杆,弹全长为218mm,最大射程提高到100m。1941~1942年间,WK361 LP弹共生产了26万枚。

战斗手枪也能用于发射超口径弹,只要发射部分符合口径,伸出枪口的弹头就可以发射出去。给战斗手枪加装肩托和瞄准具,即可将其改装成超口径弹发射器,这种型态的战斗手枪又被称为突击手枪。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德军的战斗手枪发射超口径弹药,采用的不是现代榴弹发射器的思路,它与八路军榴弹发射器是两种技术路径。

日军使用八九式掷弹筒及配用的掷榴弹

八路军榴弹发射器研制过程

八路军榴弹发射器主要研制人

周吉隆领导组织研制工作

周吉隆是共产党员。他有勇有谋,当年只有25岁。他勇于开拓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而且做事情善于直接抓住问题要害。周吉隆凭借在开会路上与会造枪的铁匠周抡彦的一番交谈,就有了建立兵工厂的思路,在大队领导和亲人的帮助下,白手起家,仅仅两个月就建立起我军历史上第一座正规工业化兵工厂——圈杨家兵工厂,开创了人民兵工的新纪元。周吉隆在此前没有学过武器知识,完全是在干中学,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创造了一个奇迹。

周吉隆具有出色的领导才能,创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为加强管理,他在厂部下设机工、木工、枪弹、地雷、手榴弹、翻砂、烘炉、钳工等八个工种部,根据工人的技术特长进行精细分工。通过精细化分工,工人们各负其责,使圈杨家兵工厂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于鸿春负责技术研究和设计工作于鸿春是掖县(今莱州)人,曾在沈阳的东三省兵工厂干过多年的技师,后来担任圈杨家兵工厂总技师,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操经验。东三省兵工厂规模大、设备优、技术新、重研发,有上万台机器设备,职员1000多名、工人2万余人,引进当时世界先进设备,产品质量优良,为国内一流兵工企业。该厂还成立了科学研究会,办有《东三省兵工厂科学研究会》杂志,各分厂厂长和技师作为委员,定期组织开展研究活动,学习探讨国内外兵器研发技术,以加强本厂技术研究工作。当时,于鸿春的技术能力在胶东八路军是首屈一指的。

九一八事变后,因为东三省兵工厂的规模大,设备较本土更为先进,日军便将大部分的火炮、枪械、全部掷弹筒以及配套弹药的生产交由该厂负责,改称“奉天造兵所”。日军侵华战场使用的武器和弹药有很大部分是由该厂生产的。于鸿春因不满自己制造的枪炮被用来屠杀同胞,便逃离兵工厂回到山东,在龙口的铁工厂谋生。

创建圈杨家兵工厂时,周吉隆老父亲不顾年迈亲自乘汽车赶到龙口,登门将于鸿春请到部队。于鸿春从此参加八路军,担任兵工厂的总技师,负责技术工作,在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指导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使用先进的深孔加工技术以实心钢材加工炮筒成为胶东兵工厂的基本技术,而其他根据地还在费时费力地用铁轨加工改制成炮筒。

八路军榴弹发射器技术借鉴

八路军蓬黄战区兵器厂研制榴弹发射器的直接需求是部队迫切需要平射炮,兵工厂没有能力制造。厂长周吉隆一心要解决这一难题,与拥有深厚理论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于鸿春探讨。在栖霞路家沟时就开始反复研究探讨技术思路,确定了技术方案,设计出技术图纸,搬到蓬莱大庵庙后投入试制、试验阶段。

八路军榴弹发射器技术思路来源 八路军设计榴弹发射器,借鉴了以下武器:一是辽十四式37mm平射炮(仿大正十一式37mm步兵炮),质量轻便;二是日本多用途九二式步兵炮,轻便、多用途、威力大;三是日本八九式掷弹筒,轻便、威力大,使用方便。

因为这三种武器于鸿春都生产过,非常熟悉其技术特点。据东北兵工史《兵工史料第五辑》一书记载,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兵工厂改为“奉天造兵所”,火炮厂生产包括九二式步兵炮、掷弹筒在内的各型火炮。

由于蓬黄战区兵器厂规模小、人员少,仅有30余人,设备少得可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37mm平射炮和九二式步兵炮等装备只能望而叹气,无可奈何。因此重点研究了结构较为简单而技术含量高的八九式掷弹筒及掷榴弹。

重点研究参考八九式掷弹筒的先进技术 日军掷弹筒本质上是一门超轻型迫击炮,主要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曲,射程较远,用来杀伤躲藏在隐蔽物后的目标,或在中远距离杀伤有生力量。它杀伤效果好,操作方便,可单兵携带机动,对一线步兵进行伴随支援。

八九式掷弹筒是一件成功的武器,轻巧、便携、威力大、发射快,除了不能平射,几乎适用各种步兵战场。八九式掷弹筒口径50mm,全长413mm,发射筒长260mm,全质量2.7kg,筒身质量1.6kg,驻板质量1.1kg,驻板高60mm、宽67mm,最大射程700m,有效射程500m。为了提高精度,发射筒内制有8条膛线。

八九式杀伤掷榴弹,为无药筒、自带发射药的前瞠装填掷榴弹,是八九式掷弹筒配用的基本弹药。它的外形与当时日本常见的山野炮用榴弹相似,但结构更为复杂。八九式杀伤掷榴弹质量830g,主装药室内装有145g TNT炸药,威力较大,杀伤半径5~8m,而同时期美军的M160mm迫击炮弹装药量才115g。八九式掷榴弹采用当时相当罕见和超前的高低压发射原理和膨胀式弹带。高低压发射方式,大幅提高了火药的利用效率,减小了发射的后坐力;膨胀式弹带,解决了前装式榴弹的闭气问题,提高了射程和射击精度。

日军对掷弹筒相当重视,1940年日军修改后的《步兵操典》,规定掷弹筒分队装备掷弹筒3具、步枪9支,每个步兵中队有掷弹筒9具,全联队共计81具,与轻机枪装备的数量相同。

提出技术思路设计出榴弹发射器

周吉隆厂长闻听八九式掷弹筒有如此多优点,就和于鸿春详细分析了它的结构和技术原理。于鸿春生产过八九式掷弹筒及掷榴弹,对其技术原理和结构特点非常熟悉,向周吉隆做了全面详细的讲解,强调八九式掷榴弹结构复杂,制造工藝精细,生产加工要求很高。周吉隆认为它就是有一个从高压到低压的过程,这个过程提高了效率,减小了后坐。看起来很复杂,但问题的要害是:只要能顺利实现变高压为低压,榴弹就能飞出去,大可不必拘泥于日本榴弹的结构和工艺,由此确定了高低压发射的技术思路。

确定采用高低压发射方式的原因是它的高效率非常明显,八九式掷榴弹质量820g,仅装填4.75g小片状无烟发射药。对比同期的步机枪弹数据,有坂6.5mm步枪弹,弹头质量9g,装发射药2.14g;有坂7.7mm机枪弹,弹头质量11.8g,装发射药2.79g;汉阳造步枪配用的7.92×57mm步枪弹,圆头弹弹头质量14.8g,装发射药2.8g;后坐力较大的俄式莫辛纳甘步枪配用的7.62×54mm R枪弹(M1908 L型轻尖弹),弹头质量9.6g,装3.1g发射药;而后坐力强大的美国M212.7mm机枪弹(尖弹),弹头质量46.1g,装发射药16.2g;苏联B-32式14.5mm穿甲燃烧弹,弹头质量63.44g,发射药量竟高达31.0g,是八九式掷榴弹的近7倍。

美国60mm迫击炮配用的M49A2榴弹,全质量1.34kg,发射藥基本药管装药26g,附加药包4个,每包2.27g M3方片药,其质量不到八九式掷榴弹的2倍,初速差不多,发射药量却是八九式掷榴弹的近8倍。

由以上数据对比可以看出,高低压发射方式的火药利用效率之高,无法不令周吉隆厂长动心。

八九式掷弹筒的主要缺陷是只能概略瞄准,不能直瞄射击;虽然有膛线,但是发射筒很短,造成射击精度不够高。周吉隆没有直接研仿八九式掷弹筒,而是针对它的缺点提出了要能直射,可曲射直射两用的新思路,由此研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式武器。

周吉隆大胆提出一种方案,既然八九式掷弹筒后坐力大幅度减小,索性把它改成一种肩射武器,即将发射管加长,以增加直射射程,再装上护手、肩托,成为能抵肩发射的新式武器,以便直瞄射击,这样可以曲射直射两用。于鸿春眼睛一亮,拍手称绝,但粗略计算一下,立即否决了这个方案。八九式掷榴弹质量830g,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太大,人体根本不能承受;再者八路军的材料差,承受同样压力的部件要更重些,导致武器质量较大,操作不便。于鸿春又按照这个思路重新进行全面设计,延长发射管、缩小口径,减轻榴弹质量,降低发射初速,以适应人体承受力,从而研发出一种全新的武器。

新口径的选择,是于鸿春经过精细计算后,又和周吉隆等人反复权衡,在综合考量弹重、威力、射程、全重、携行性等诸多因素,通过对比发现35mm口径基本能够满足均衡各项指标的要求,故最终确定新武器的口径为35mm。选好口径后,于鸿春设计了击发装置和瞄准具,将其装上肩托、护手,外形类似步枪;又设计出八路军自己的高低压发射榴弹,并根据日本八九式掷榴弹配用的八八式引信设计了新引信;因为武器质量大,无法手持发射,为了射击稳定,特意装上粗壮的两脚架,整体外观像轻机枪。虽然技术上参考了八九式掷弹筒,但除了高低压发射原理,两者之间没有什么相似之处。

这款榴弹发射器完全是八路军兵工厂自主设计的一个新产品。它的成功研发,说明于鸿春的设计水平非常高超,在弹道学、金属、火工、弹药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造诣很深,技术功底深厚。迁到大庵庙以后,在紧张施工的间隙,周吉隆带领兵器厂将设计好的图纸变为现实,试制了4支榴弹发射器。试验结果证明设计很成功,直射功能可以在100~200m距离内如同步枪一样直接瞄准射击,大大提高了命中率;使用低能简易发射药的射程就已经达到了600m,使用高能无烟发射药的射程将更加令人兴奋。这表明榴弹发射器的设计思路非常正确,由此,世界兵器界诞生了一种新式武器。

胶东兵工厂当时生产掷榴弹时,因为机械引信结构复杂,零件多且工艺精细,产量不成规模,导致掷榴弹无法量产。只有立足实际改进引信才能实现量产,为此,胶东兵工厂以改良的药芯定时引信代替复杂的机械引信,生产出大批掷榴弹,保障了部队的需要。八路军榴弹发射器配用的榴弹或可能也采用药芯定时引信,从而保障批量生产列装。

蓬黄战区兵器厂标志碑,椭圆圈内为“八路”,方框内为“周吉隆印”

周吉隆于1980年代重回大庵庙,在标志碑前留影

蓬黄战区兵器厂1939年底试制成功榴弹发射器后,五支队第一兵工厂搬迁到大庵庙与之合并,组建新的第一兵工厂,周吉隆担任厂长。不久,该厂遭到日伪军的大扫荡,此后于鸿春下落不明;1940年6月大扫荡之后,周吉隆调离兵工厂筹备北海银行造币厂,这种榴弹发射器也未再进行改进。

八路军榴弹发射器的重要意义

周吉隆领导研制的八路军榴弹发射器,不仅仅是发明了一种新式武器,还创造了武器多用途的新理念,只是八路军没有来得及充分挖掘便匆匆撤装。这种新的理念后来被美军发挥得淋漓尽致,并被各国军队所接受,榴弹发射器被誉为“步兵手中的大炮”。榴弹发射器是一种强悍的轻型面杀伤武器,可被用来对付有生力量、攻击火力点、破坏器材、打击轻装甲目标……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但可单兵携带、车辆装载,还可直升机搭载和水面舰艇携载,成为一种重要战斗支援武器。榴弹发射器被当今世界各国军队广泛使用,其基本原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继续沿用。

八路军榴弹发射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独创,凝聚着胶东兵工人的智慧,充分展现了胶东八路军兵工人员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全文完)

编辑/吴潇

猜你喜欢

吉隆榴弹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米尔科姆公司向南非国防军提供Y4型6发榴弹发射器
中国LG6型40毫米半自动榴弹发射器
西藏吉隆—康马变质带地质特征初探
吉隆沟:西藏心窝里的江南
中尼昔日最大口岸开通提速西藏边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