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威胁情绪识别机制
2021-08-31唐为
唐为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 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与情绪失调、情绪控制较弱和无法抑制的冲动攻击性有关[1]。此种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对愤怒线索的过激反应,从而进入持续不断的愤怒心境,并表现出攻击行为,即BPD 的典型特征[2]。对于社会而言,BPD 人群是潜在而危险的[3],很多医疗方法依赖于情绪稳定药剂,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其攻击性和危害性。因此,为针对性缓解BPD 人群的攻击冲动或降低其愤怒感知,对于BPD 攻击机制和对愤怒线索加工的研究十分必要。
1 BPD 脑区研究概述
根据ECM 理论,难以摆脱对负性事件的注意力即是攻击行为的直接原因之一。注意力的脑区与额叶尤其是前额叶有关,因此可以选择额叶进行探究。ECM 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BPD 群体会出现对愤怒情绪线索的超敏反应,甚至会发生错误感知[4],从而更易展现出无法控制的冲动攻击,这可能表明:前额叶对杏仁核的抑制过弱,乃至于边缘系统活动都不能被额叶有效地调节;也可能在刺激的感知觉皮层接收上出现了问题。当接收跨模态情绪信息(声音+表情)的时候,BPD 群体识别正确率还会下降,而这代表了MTG 整合跨模态信息时或颞上区传递双模态社会线索时可能出现的信息丢失、错加工问题。通过现象整合,对BPD 的脑区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讨论:额叶-边缘连接、初级感知觉皮层、颞区。而其中,最为主要和直接的脑机制应当存在于额叶-边缘连接和刺激接收过程中,即ECM 机制的相关脑区。
1.1 额叶-边缘连接
额叶-边缘连接是ECM 理论的最主要脑机制支撑之一。根据ECM 理论的描述,可以推测患者额叶到边缘系统的抑制通路会发生异常,导致愤怒情绪无法通过额叶的部分对边缘叶进行抑制或者调控,从而无法控制负性反刍。
Koenigsberg 等人[5]得到了在负性图片出现时BPD 人群更为活跃的脑区:包括前运动皮层、VC 和杏仁核,其中运动皮层代表了情绪线索激活后的攻击冲动;相反的,正常人群的脑区则在背外侧前额叶激活更强。在一项针对被动观察实验的元分析中,通过对情绪效价和被试群体的交互作用分析,得到了在负性情绪下BPD 人群脑区激活的情况,验证了背外侧前额叶的弱化和杏仁核的激活[6]。其他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额叶,包括OFC 和前额叶在内控制能力的弱化,额叶-边缘连接的负相关乃至无相关和边缘叶的亢进,往往代表了BPD 症状的出现。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情绪识别的超敏和情绪控制失效[7]。
1.2 初级感知觉皮层
Koenigsberg 在研究中表明,视觉模态的负性刺激会引起BPD 群体VC 更强的反应,作者解释为可能导致对信息的初级加工更加敏感,更容易探测更轻微的情绪线索。因此,单模态或者多模态的初级感知觉皮层激活可能对负性情绪线索有优先现象,导致情绪加工和特征提取时出现负性社会信息偏好。
BPD 诊断与研究目前还主要集中在面部表情的识别。面部负性与中性表情的超敏反应也时常被发现或作为BPD 标志[8]。Scherpiet 针对女性BPD 患者的研究表明,在提前预知到负面事件可能发生的时候,视觉皮层会增强激活水平,该机制可能导致视觉线索的超敏反应[9]。该现象也得到了ERP 测量和EEG 研究的支持。这证明了BPD 患者早期视觉刺激获取的皮层(VC)信号决定了对情绪的整体感知结果,从而支持感知觉皮层对负性情绪线索敏感的假设。
1.3 颞区
颞区本身即是情绪敏感通路中的整合、特征分析区域,当它出现损坏,也可能导致情绪线索加工错误,出现超敏反应。鉴于BPD 患者存在永久性的情绪特征整合的损伤,可能涉及颞上区和MTG;而在跨模态加工过程中,MTG 作为跨模态信息整合的结点,颞上区则负责筛选社会信息向上传递,因此可以分为两区,各自探讨。
1.3.1 颞上区(STG/STS)
颞上区负责提取整合出的社会情绪线索向上传递。在此区域发生的问题仅有两种可能:社会信息提取的异常或提取激活的亢进。Takahashi 在其针对初次犯病的青少年STG 区域体积研究中发现,出现暴力行为的青少年STG 体积缩小[10],而颞上区体积缩小表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共情减退,因此会出现提取情绪线索时的负性偏好和谨慎[11]。在另一项实验中,BPD 患者则出现了STG 区域过强的激活[12]。这些研究表明BPD 患者并不能利用认知策略对感知到的情绪进行控制(表现为额叶激活减弱),导致STG 等情绪识别、加工网络过度激活,传递过强情绪信号。
1.3.2 颞中回(MTG)
在呈现听觉和视觉两种模态刺激的时候,BPD患者会出现面部情绪识别能力减弱的现象;但是面部表情或情绪韵律识别的单模态环境下,识别率并没有降低[13]。因此,表情作为识别的主要通道,应当是BPD 患者某些情况下不正确识别情绪线索的主要原因。如Minzenberg 认为:BPD 患者会出现跨通道整合损伤,但主要损失表情识别能力,从而导致对情绪线索的误判。这种损伤应该来自于整合区,也就是MTG 双模态整合区域。Koenigsberg 的fMRI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即视觉通路下MTG 对负性情绪的激活相比于正常人出现显著弱化,即功能减退。但出现模糊表情时,MTG 反而更加活跃,更多地将情绪与面部特征线索进行分析整合[14]。因此MTG 的变化应总结为:对模糊情绪特征的超敏和跨模态情绪(主要是面部)识别机能的减退。
2 情绪线索加工回路
综合以上三处脑区的激活情况和变化,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BPD 患者独有的情绪敏感回路:
⑴、初级感知觉皮层(VC/AC)在接受负性情绪线索时,比正常人产生更强激活,其异常兴奋导致对愤怒情绪感知的超敏反应。
⑵、颞区的MTG 会产生对模糊情绪特征的超敏分析和跨模态情绪(主要是面部)识别机能的减退,当接收模糊情绪状态时,MTG 激活增强,提升对情绪信息敏感性;当出现明确的单模态或者双模态信息时,对面部表情的整合能力会下降,MTG 功能钝化。MTG 整合完成的信息传递给颞上区,STG 会偏好从中提取出负性社会信息,对模糊情绪有更强负性识别倾向。
⑶、处理后信息上传至额叶(主要是前额叶和前扣带回)和边缘系统(主要是杏仁核),形成两条通路。BPD 患者前额叶功能钝化,连接减退,无法抑制边缘系统与运动区联合的的反射式的激活,因此表现出更加直接、不受抑制的行为(如情绪线索激活后的冲动攻击行为)。同时,由于抑制能力减弱,额叶无法对STG 上传信息的能力进行抑制,负反馈通路不能实现,致使STG 持续强激活并发送负性信息,维持边缘系统通路高激活水平,实现持续的不可控行为冲动。至此,针对BPD 群体的威胁性情绪线索感知加工回路构建完成。概念图如图1 所示。
图1 BPD 群体情绪线索识别回路及其功能联系。其中虚线表示功能受损,实线表示有效通路,线条粗细表示信号强弱。图1上方为模糊情绪(中性以及其他偏负性情绪)的情绪线索通路;下方为双模态线索加工通路。
3 总结与展望
3.1 局限
本文首次给出了BPD 群体对于负性情绪线索的识别、加工回路。首先,该回路利用脑区的负性情绪优先激活(超敏)揭示了为何BPD 群体容易对威胁性线索做出反应。其次,通过单模态和模糊情绪通路解释了BPD 群体对于中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负性识别机制,贴合此类人群对情绪刺激的谨慎和威胁性态度[15]。最后,本文通过双模态通路解释了为何BPD 人群在生活中难以识别情绪,但却能展现出对情绪线索敏感的冲动攻击。
然而,本文在脑区功能联系的总结上仍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在颞区的研究中,几乎均是女性完成了实验。男性数据的缺失可能来自于男性BPD 患者的高攻击性和较弱的抑制能力会导致实验的不安全[16],但其对于脑机制的样本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感知觉皮层的激活研究也出现了此类情况。除此以外,在AC/VC 皮层的研究过程中,关于听觉皮层的激活情况缺乏文献,视觉通道的皮层激活研究则十分丰富,超敏性特征归纳不能保证准确性。未来需要更丰富的听觉模态的研究来佐证本文。
最后,由于本文更加侧重对于情绪的被动感受或主动识别的研究,有一些行为研究未被纳入体系。比如一些BPD 患者还存在决策相关脑区受损;而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女性BPD 患者在完成一整个情绪线索-冲动产生-攻击的行为过程时,整个神经网络的激活都是逐步上升的,该网络甚至包括感觉信息上行中枢的丘脑[17]。因此,本文的攻击冲动不一定能代表真实攻击行为,只是一个简略的情绪加工回路。笔者承认其在现实情境中不具有高解释力度的可能性。
3.2 展望
本研究是一项针对BPD 患者情绪加工脑回路对中性或负性情绪的特异性反应而进行的综述,得到了一个重要结论:在被动感知和主动识别的情况下,负性情绪刺激(例如愤怒情绪)会造成感知觉皮层对负性信号的超敏,结合额叶区域对边缘系统和颞区的调节能力受损的现实,将会实现微弱威胁性信号导致的强冲动攻击,且无法自上而下抑制,只能通过攻击宣泄或逃避转移注意力。该过程符合前文所述ECM 机制,从神经机制上拓展了该理论。因此,在了解生理基础后,我们可以利用ECM 原理进行靶向治疗。比如,对于BPD 群体,可以采取手术或药物强行抑制其杏仁核或者视听觉皮层来控制行为冲动或信息传入;也可以通过行为训练,抑制欲望的能力来增强前额叶、扣带回等皮层与边缘系统、颞区的联系,达到长期有效的自发控制。本文希望,能够通过该回路的构建,拓展对于BPD 患者暴力行为的理解,寻找更好、更精确的治疗办法,未来可以研发出针对该回路的阻断药剂或心理疗法,不用再完全依赖于镇静剂和收容手段,实现该群体患者症状的永久根治和缓解。同时也希望可以有更完整的、更具生态效度的研究手段,总结出比本文更严谨的回路激活模式,拓展其治疗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