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托拉唑联合奥曲肽对消化性溃疡合并十二指肠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1-08-31李得祥王丽娜
李得祥 王丽娜
河南省上蔡县人民医院 河南上蔡 463800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造成该病发生的原因多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及Hp 感染所致[1]。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及灼烧感等,病情较轻者具有自愈特性,但该病具有周期性复发特点,随着病情发展,会导致患者出现溃疡穿孔及癌变的风险,严重威胁了人们的健康[2]。该病较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十二指肠出血,两种疾病合并出现后,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否则会引起患者大出血,从而造成出血性休克及周围循环衰竭的发生,有可能危及生命。临床上多采用泮托拉唑对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作用,但对于合并十二指肠出血的止血效果较慢[3]。本次研究中,对消化性溃疡合并十二指肠出血患者采用泮托拉唑联合奥曲肽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好,提高了患者的凝血的功能,同时减轻了患者炎性反应,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时在我院就诊的消化性溃疡合并十二指肠出血患者11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 例。对照组男35例、女20 例,年龄27~59 岁,平均(42.63±3.89)岁;观察组男33 例、女22 例,年龄26~59 岁,平均(42.15±3.73)岁。两组消化性溃疡合并十二指肠出血患者相关基线资料无差异(P >0.05),可做对比。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及呼气试验等检查;②符合《内科学》[4]第6 版相关诊断标准;③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合并十二指肠出血;④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内容表示知情,签订了相关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血液及肿瘤疾病;②哺乳期及妊娠期;③身体脏器功能异常;④对本次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史;⑤中途放弃治疗。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关的抗感染、氧气、止血、输血等基础治疗措施。对照组给予沈阳圣元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泮托拉唑进行口服治疗,(国药准字:H20067169,规格:40mg),用量为:每日早晚口服40mg,连续治疗5~7d。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国药一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奥曲肽进行静脉推注治疗,(国药准字:H20041557,规格:1ml),用量为:0.3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稀释为50ml 进行静脉推注,每日3 次,连续治疗5~7d。
1.3 观察指标[5]
两组观察时间段为治疗前及治疗后3d。
①采取患者空腹静脉血4ml,使用血液分析仪检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水平进行比较,包括:PLT、PT、TT;②根据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比较,包括:IL-2、IL-6、IL-1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相关基线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各项数据均采用t 检验,以(±s)表示,P <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PLT 等凝血功能数据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LT 等凝血功能数据()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LT 等凝血功能数据()
2.2 两组治疗前后IL-2 等炎性因子数据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IL-2 等炎性因子数据()
表2 两组治疗前后IL-2 等炎性因子数据()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性疾病,胃、十二指肠粘膜受胃酸消化作用是其主要病理特征。该疾病病因较复杂,和饮食、遗传、环境及手术创伤等均有密切相关性。有研究发现[6],Hp 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该细菌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通常存在于人体胃液环境下,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可生存于人体胃液的细菌。有调查发现[7],Hp 感染后较容易引起患者发生胃癌及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威胁。十二指肠出血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症状,合并出现时,若未及时发现,会导致患者预后不佳。
目前临床上在治疗该病时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如:奥美拉唑等,但均存在起效慢,用药时间久等弊端,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进行治疗,该药物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该药物的选择性较高,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及耐受性,对消化性溃疡治疗效果较好,优于其他类型的制剂泵抑制剂,但止血效果较不理想[8]。观察组患者在采用泮托拉唑的基础上奥曲肽进行治疗,该药物为一种生长激素抑制剂,作用于人体后,对患者的胃酸及胆汁等具有较强的抑制性,同时对患者的胃肠道循环血流量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9]。从研究结果也可看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T、TT 等各项凝血功能优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P <0.05)。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患者的胃酸及蛋白酶活性起到了较好的抑制作用,使其血小板功能得到恢复,增加了患者的凝血功能,也保护了患者的胃血管。因Hp 感染是造成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所以IL-2 等炎性因子与患者的病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L-6、IL-17 等炎性因子水平优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P <0.05)。IL-6 等炎性细胞水平升高,会参与疾病的进展,可通过观察其水平变化判断病情,大量聚集于病灶部位,不利于病情恢复[10]。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清除患者体内的炎性细胞,使受损的血细胞得到恢复,人体免疫细胞得到释放,从而使溃疡得到愈合,病情得以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