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以贯之的创新追求与创新实践

2021-08-30吴玉敏

党的生活·青海 2021年1期
关键词:战略科技发展

吴玉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通过的决议明确“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写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当中。因此,十四五期间要把坚持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学技术的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努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战略重点,把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根本保证。这个重大部署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贯彻,体现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驱动一以贯之的思想坚持和实践落实。

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已经把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放置于中国发展迈上新层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地位。2013年10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深刻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常抓不懈。

一、“问题意识”和“问题倒逼”既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中国整体发展水平、发展层次和发展瓶颈的清醒认识,又是抓住关键、破解难题的正确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而,要具有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鲜明揭示了改革的本质:改革就是要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的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无论是总结经验、还是梳理不足,都应以准确发现问题为前提,以有效解决问题为牵引。这是人类自身发展中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认识和实践规律。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和矛盾机理进行思考,并对其发展态势和结果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久而久之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取向、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它是人类思维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批判精神、忧患意识和超前意识,深刻蕴含着人类思维特有的洞鉴古今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问题导向的关键是要在及时并善于发现问题的同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有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抓住了真问题就等于抓住了重点和关键。现实之中的矛盾和问题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多数的矛盾问题并不是简单直截了当地摆在表面,需要人们以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调查,透过现象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实质。因此,任何时候一颗敏于思考的头脑、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都是不可或缺的。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表现。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命运的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而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认识问题就是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起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持续推进中国改革发展上有四个突出问题:第一,长期改革发展中不断累积下来的以体制机制为重点的弊端和利益藩篱;第二,长时间以来所形成的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旧的发展方式;第三,中国社会正在进入转型期所必然呈现出的社会矛盾多发的现状;第四,作为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上能否有理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的考验;等等。再加上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欧美等国家所表现出的不适应而不断增大的打压遏制。这些都需要认真谋划、有效应对的重大问题,都是需要以巨大的创新勇气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予以正视和解决。

二、创新已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充分表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才是一个国家从根本上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持久活力。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到党的十八大时候,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整体国家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竞争力不足等问题相当突出;发展方式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严峻。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创新能力不强。

十八大以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高度反复强调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特别指出,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针对我国发展到新的阶段不断涌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产生形成的。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新条件下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发展更好建立在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就要增强规律意识,在研究和把握规律中认识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要求要“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故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的“五大发展”理念既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又对应着全球格局的变化。新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如果说过去的改革主要是“不破不立”的话,那么现在的改革创新则需要有“从无到有”的胆识和气魄,让创新成为深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驱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将创新放在了十四五期间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详尽的部署和明确的要求进一步将创新驱动具体化。因此,“核心地位”“战略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等关键定位词,向外界宣示的就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创新的高度重视。

三、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中把创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各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就是把創新实践摆到了更加关键的位置上,明确强调了创新的实践落实和实践结果。在新华社播发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的全文公报中,“创新”在不同内容板块中被着重提及15次。其所针对的仍然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凸显的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实紧迫问题。由此发出的重要信号就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工作和2035年远景规划的实现关键就是突出创新地位、落实创新实践、取得创新成果。

首先,突出了创新的定位和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在全会公报中对创新的表述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表述则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种表述上的变化反映的是党中央对创新之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性和紧迫性的更加重视。而其余的“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内容,则是对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战略保障的明确和强调。

其次,强调了要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格局是为应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而提出的。“‘大变局使得客观上,中国要在更高水平上统筹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两个市场,以立足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格局”。构建“双循环”格局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实现尽快突破。这既是我国解决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这就需要善于“在相互促进,统筹两个生产,优化提升国内产业链,国内国际产业链相互补充;统筹两种创新,内源式创新为主体,同时继续向世界学习,推进国际创新协作。”同时,全会明确把“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一项重要标准,并把“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列为了2035远景目标。

第三,指出了创新的全面性和根本性。可以说,无论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创新的重点强调,还是切实将创新打造为促进中国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都必然是涵盖多方面的。包括了技术、机制、模式、发展方式的全方位创新,绝不只是单纯的科技创新、“万众创新”。其中最难也是最关键的是制度创新,即创造出“新发展动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经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做了全面而科学的部署,为我国制度上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遵循。同时,十四五期间,还要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在增量的扩张——新要素的培育、新产业的扶持、新模式的创造和新市场的开辟等方面,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常态。

(作者单位:青海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陈奇

猜你喜欢

战略科技发展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区域发展篇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科技在线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