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与情感分析
2021-08-30
阅读指要
一、小说
1.条分缕析,全面概括。
小说的主题是从小说描写的整体生活画面中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从主题角度设题方式通常有: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或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与主题有关的小说标题的含义或作用。阅读一篇小说,就要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领悟和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主题。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含义——即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的。所以,我们应当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概括主题。
2.从整体文本出发,体察微妙变化。
分析小说的情感,考生一定要从整体文本出发,切忌脱离文本,主观附会。把握分析小说的人物情感、心理,首先要熟知各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做到胸有成竹;其次要跟随情节推移紧紧追踪人物,体察微妙变化;再次要立足整体,设身处地,体味人物的情感。鉴赏小说的情感,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情感的投入性。(2)情感的记录性。(3)情感的价值性。情感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使文学艺术得以升华,让人获得永恒的审美愉悦。(4)情感的含蓄性。有些小说情感的表达放纵一些,作者并不掩饰和忌讳感情的充溢和显露。有些小说情感的表达却节制一些,作者往往会把握和控制情感,使之含蓄而内敛。
二、散文主题与情感
1.从整体上把握作品。
解题时,考生首先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表达人生哲理。次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进而把握文章主旨。文章的主旨明白了,思路清楚了,才知道每一段、每一句话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抓文章的筋骨。
考生在做题目之前,要先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开头、结尾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应当一字一句重点研读。另外散文创作往往由形象到概括,由表象到本质,叙述描写是它的血肉,抒情议论是它的筋骨,所以鉴赏散文一定要紧紧抓住那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因为它们通常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张娟/供稿】
考场文本
稻子和吃稻子的人
学群
我开车从洞庭湖边的春风大堤上过。火车在铁路上奔驰,收割机在收割稻子。大型收割机从田垄上开过,稻子的上头不见了,稻田一拨拨矮下去。谷粒流水一般从一根管子里涌出,被装进一只只蛇皮袋。还有一些东西,跟随谷粒的叶片和穗条,打碎之后被机器随风一口吐出。
稻草傻傻地站在那里。上面那一段没有了,它们当然摸不着头脑。看看周围,那边吓唬鸟儿的那位也没有脑袋。如今做稻草人,已经不作兴要脑袋了。它又不相亲,又不用想事情,要一只脑袋做什么?它只要两只袖子在晃就行。
月亮打这里过,它只看到收割留下的尖利,被禾茬们高举着。怎么都找不到一处又软又白的草垛,好让它的光躺在上面。风来到田间,不见了往日的玩伴。露水来了,没有一片带绒毛的叶子可以把它托起。萤火虫打着灯笼,找不到回家的路。
人们早就习以为常。这一点谁也无法改变。我是弯着腰在稻田里割过稻子的人。一个割过稻子的人,不会不知道腰酸背胀的滋味。我想说的是机器收割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力,那种君临众稻之上的力,那种话语方式。在钢铁的轰鸣之下,稻子这种从泥地里长来的东西是多么卑微,多么柔软无力。我是吃稻米的,吃下去的稻米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
我想起以前我们割稻子。
每一株稻子都知道。从河姆渡那里,或者更早,它们就知道了被收割的命运。等到上面抽穗灌浆,等到饱满的颗粒压下来,它们就弯起了腰。弯起的稻秆,是多么适合拦腰抓握,是多么适合收割。顺着禾稻弯斜的方向,人的手把它们拦腰收作一握,稻根露出来,另一只手把禾镰端平了,一下从根处划过,稻子的一生就到了人手上。
稻子弯着腰送上它的一生,人去接受,同样弯着腰。一根稻子弯着腰所承受的,也会来到人的腰背上。说来也巧,那些用来收割的禾镰也弯成新月的模样。那时候,老人们都相信,这一年的新月是从收稻子开始的。
一开始就是稻草。稻子的意义,好像都集中在那根稻穗上,直到谷粒离穗。好比一个人退休了,不再去上班,不再是这个是那个。稻草是在这时才开始成为稻草的。
这以前,阳光在春天照过,夏天照过。这一次是单单把它们作为稻草来照耀。秋天的阳光一照,一根稻草的一生就都来了,从头到脚干净明亮,还带着草的干香。想来这些事情,月亮是知道的。月光一来到稻草上,就变得这样鲜亮,就这样躺在稻草上。即便是黑色的夜,到了这里也会停下脚步,把稻草的地方,留给稻草。
我至今记得昭大哥的拖拉机拖了一车稻草,我们搭他的拖拉机回家去。我们躺在上面,用一车稻草摇晃着镇上的房子和路灯。到后来,连天上的星子和银河都被一齐摇动。一天夜里,我在山上走迷了,下山看到一堆稻草。顺着稻草往下看,田里的禾茬带一点亮色一直排过去。我明白了:踩着禾茬,就可以一直走到家门口。
谷粒不在了,稻草是稻草。牛是懂得这一层的。稻草吃下去之后,它们在反刍。那时候,稻子收了,稻草还是完整的。稻草身上还留存着做稻草的尊严。现在不同了,上面那一段没有了,下面还在禾茬上,它是做稻草呢还是做禾茬?稻草也好,禾茬也罢,它们只好没头没脑地待在稻田里。直到冬晴时,种田的人过来放一把火,烧了的就烧了,没烧尽的就黑糊糊留在那里。
看来,稻草存在的意义,是跟着谷粒一起收走了。那么谷粒呢?蛇皮袋装上之后,一小部分大概会留在主人家里做米饭,其余的就都进了市场。种子要从种子公司来。两头都在人家手上,它们只管从身上长出稻子来。稻子一旦长成,收割机就来了,它们生存的努力随之被没收。收割机的专横粗暴,其实也意味着对稻子之为稻子的否定。
开收割机的人,想来是不会拿起禾镰去收割了。杂货店也已经不卖禾镰了。稻田当然还会种上稻子,是种子公司来的杂交种。杂交产量高。以前那些稻种,已经从地面上消失。就算某处种子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还有它们的孑遗,它们与这个世界的交流互动也已停止。
我开着车在大堤上走。大堤下面,收割机在收割。远处靠山的地方,火车在铁路上奔驰。上车下车,人们都按照火车时刻表,把自己装进去,把自己卸下来。
(选自《散文选刊》2020年第2期,有删改)
圈点评注
作者构思独具匠心,将对稻草与人、传统与现代两组价值的思考贯穿在“稻子”的“前世”和“今生”中,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第一段中“一拨拨矮下去”“被机器随风一口吐出”等细节描写,刻画出机械生产“君临众上”的霸气,为后文写稻子的卑微弱小做铺垫。“我想起以前我们割稻子”一段,承接上文作者对机械化收割的不喜欢与对稻子的同情,引出下文传统收割方式中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文章语言明快而有表现力,如“摇晃着房子和路灯”“星子和银河被摇动”等,形象地表现出乡下生活独有的自然情趣及人与稻草的和谐。
阅读速解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不相亲”也“不想事情”的稻草人无需“脑袋”,如今的它们已经成为纯粹的工具化产物,相比以前的稻草人少了一些传统的味道。
B.现代人已经习惯了稻子的机械收割方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種必然趋势,但作者在内心深处,仍有着对旧时收割方式的怀念与留恋。
C.文章写轰鸣的收割机对稻子不再怀有敬意,只留下了喧腾和暴力。那不可一世的态度不仅颠覆了稻子的生命意义,也否定了稻草的价值。
D.文章写随着大机器时代的到来,人们搁置禾镰、种杂交稻,而以前的稻种不能再在土地上“生生不息”,已经沦落为博物馆的孑遗。
2.散文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作者想要传达的“情”和“理”。请简要理解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