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负殷切嘱托 圆梦全面小康

2021-08-30谌贻琴

人民周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小康贵州总书记

谌贻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一庄严宣告,也标志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贵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贵州大地的“千年之变”,是贵州人民的无上光荣。

奋力后发赶超,夯实全面小康基础

对贵州来讲,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这些年来,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创造了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的黄金发展期。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1.78万亿元,从2012年的全国第26位提升到第20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第31位上升到第25位,实现了从长期靠后、奋起直追到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安新区调研时,提出了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要求,成为贵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质量效益的主攻方向。贵州坚决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大力实施十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产业体系从低端、粗放、低效迈向中高端,202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比10年前增加近1万亿元。

贵州具有气候凉爽、地质结构稳定、能源充足等优势,适合大数据这样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贵州调研时指出,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向在贵州举办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发来贺信;今年在贵州考察调研时,要求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饱含着对贵州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的充分肯定、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贵州把大数据作为后发赶超的战略引擎,以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抓手,大力建设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贵阳贵安成为全世界聚集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连续6年举办数博会,数字经济增速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华为、腾讯、苹果等大数据领军企业落户贵州,一批本土大数据企业快速成长。深入实施“万企融合”,上“云”企业超2万家,“贵州工业云”用户超17万户。

兴达兴建材公司是贵州本土成长起来的一家混凝土生产企业,但在这里,既听不到震耳的轰鸣,也看不到漫天的飞尘,整个生产线采取全封闭、自动化运作,与人们印象中的传统混凝土企业形象大不一样。这些变化都源于企业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高性能混凝土大数据平台“砼智造”,实现了生产、销售、物流、施工等全过程数字化管控,帮助企业减少人力成本70%,降低次品率60%,提高生产效率10%,充分展现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巨大作用。

贵州风光醉人、风物迷人、风情动人,是全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贵州深刻认识发展旅游业的后发优势和光明前景,着力把旅游业打造为展现贵州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打响“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旅游业持续“井喷”,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富民产业。

护美绿水青山,擦亮全面小康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要树立正确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贵州深切体会过去人们“盼温饱”“谋生计”,现在“盼环保”“谋生态”,对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环境等有越来越多的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绿色贵州建设,将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到贵州调研的6月18日设立为贵州生态日,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上山植树,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1.5%,比10年前提高了21个百分点,厚植了全面小康的绿色底色。

20世纪80年代,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因过度砍树开荒导致森林覆盖率不足5%。“海拔两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里粮荒荒”,这段顺口溜曾是海雀的真实写照。在老支书文朝荣带领下,海雀村民几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如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7%,放眼望去是一片郁郁葱葱的万亩林海。仅采松果一项,村民每年就有五六千元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苦甲天下”的贫困村变成了“满目皆绿”的小康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取得双胜利。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些年,贵州把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任务,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大力实施南明河“除臭变清”等一系列防治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总书记实地察看了乌江六冲河段生态环境,现场的河水清澈见底,环保部门现场监测分析水质达到一类水体标准。这些年,贵州人民的“生态自信”越来越强,优良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民生事业差距很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抓住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问题,实打实地做,循序渐进地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是最长远、最根本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教育十分关心,2015年在贵州调研时专程考察清镇职教城,2015年9月亲自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贵州山区过去教学点少、教育条件差,许多农村孩子小小年纪就得奔波一两个小时跋山涉水上学,中午吃不上热饭,喝不上热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穷省也要办好教育。贵州连续多年压缩党政机关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全面免除中职学生学费,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省份之一,孩子们告别了跋山涉水上学的历史,实现了住学校、吃食堂,数百万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更多青年学子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以前贵州一些乡村医疗水平较低,很多群众“小病靠拖、大病靠扛”,看病靠“赤脚医生”。针对这些情况,贵州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网,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每个行政村都有1个卫生室且不少于1名合格村医。住有所居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梦想,贵州结合山区气候特点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透风漏雨老旧住房整治,330万户农村群众从“忧居”变成了“优居”。针对一些群众喝不上“放心水”问题,在全省大兴水利建设,实施農村人口饮水安全攻坚战,74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结束了人背马驮、靠天吃水的日子。

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过去是一个饮水难、看病难、灌溉难、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因为贫瘠荒芜被称为“荒茅田”。近年来,通过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这里已经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26元、集体经济积累达1145万元,走出了一条花繁叶茂的全面小康之路。

猜你喜欢

小康贵州总书记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贵州,有多美
小康之路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