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1-08-30
01“呐喊—回顾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先驱者陈烟桥”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刘海粟美术馆于6月25日起在刘海粟美术馆共同主办“呐喊—回顾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先驱者陈烟桥”展览。展览以陈烟桥的版画作品为线索,展现“新美术运动”中新兴木刻版画这一艺术现象,阐释新兴木刻版画在“新美术运动”中的先驱地位。共展出陈烟桥各时期作品共71件,其中包括从陈烟桥20世纪30年代初跟随鲁迅先生从事新兴木刻运动以笔和刻刀代戈,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表现社会新风和民生民情的作品。展览通过探讨陈烟桥版画作品的技法、画中人物、个人经历及所处历史环境,引伸出“新美术运动”时期中国的艺术场景及思想风貌,以及其对之后中国艺术发展乃至思想变迁的影响。此外,展览还展出了陈烟桥文献、藏书以及他的木刻绘画工具,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和他的作品。
02翁纪军 WENG Jijun“集聚 Constellation”
杜梦堂(上海)从2021年7月17日至9月11日推出翁纪军个展“集聚”,集中呈现艺术家近两年以大漆为媒介的最新创作成果。“集聚”既是艺术家结合当下社会现实、从哲学层面进行思考的出发点,也是其近期在创作层面的关注点。
翁纪军从大漆自身特性和传统漆艺中汲取灵感,以见微知著的方式将不同维度的世界相互连结,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此次展出的多件作品以漆器传统工艺 “犀皮” 为灵感,翁纪军利用“犀皮”看似匀称却又富于变化的特点,将它们视作构筑微生物形态的细小单元,再现生命的初始形态,以及以地球为母体所孕育出的各种地形、地质和地貌。
大漆作为中国古代传承至今的媒介,历久弥新,自有其魅力。大漆创作短则数月,长则历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来完成各项繁复的工序。对于创作者的付出,大漆以其持久性作为回报,历经几个世纪,依旧亮丽如初;可以说,大漆是时间的礼物。
在极度追求时效的今天,摈弃传统、另辟蹊径似乎才是明智之举,但这并非翁纪军的取舍之道。与漆相伴40年的这份坚持让他找到了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在当代语境中呈现大漆的新可能:将大漆自身的材质特性和创作语汇转换为作品的视觉呈现和技巧表达。在展览“集聚”中,翁纪军邀请观众从观感而非认知的视角来重新看待事物,从而获得超越我们自身感知范围的独特体验。同时,艺术家以自身的创作实践鼓励大家抛开传统工艺的有色眼镜重新认识大漆、欣赏大漆,和艺术家一起在当代视角中为漆艺创作注入更多的可能性。
03“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开启以青年艺术创想点亮无边界的美好
生活
2021年7月21日,“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在“今潮8弄”正式揭牌。“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是“今潮8弄”与“粟上海”联合发起的“粟上海3.0”版本,由政府、高校、企业等共同搭建的平台,联动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青年艺术100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艺术生活街区,致力于打破一切意义上的边界,面向从不自我设限的年轻灵魂,让艺术自由生长至生活的各个场景中,构筑汇聚青年创想力的平台,将以“今潮8弄”为圆心持续发声。进一步打破过去社区美术馆边界的束缚,邊界的突破将从美术馆与社区、艺术家与公众、专业艺术活动与社区公共美育,扩展至线下与线上、艺术家与市场,不定义艺术形式,不局限特定空间,甚至不用年龄定义“青年”,激发所有曾经、此刻、未来青年的创想力,与所有青年人一同创造探索“无边界”的艺术与生活。“今潮8弄”是崇邦集团在虹口区的又一城市生活中心“滨港商业中心”的保留修缮建筑街区,由占地1.5万平方米、分布在8条里弄内的60幢石库门房子和多幢优秀百年历史建筑组成,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修旧如旧,又将今天的生活潮流注入其中,在城市更新和旧区重建中,成为虹口区历史文化传承的注解,未来上海文学馆和虹口历史文化馆也将落户于此。届时人们到达此处,不仅可以欣赏画展、也有表演可看、有集市可逛、有弄堂可漫步、有美食可品尝,同时他们本身也是内容生产者,可以创作与输出新的创意,在融合多元的生活状态下,聚集青年创想和创想青年。
04荟各方之精萃,集异璧之大
成—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召开“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研讨会”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昆剧传习所成立100周年及昆曲入选世界非遗20周年。为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总结传字辈的艺术成就,探讨21世纪昆剧艺术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于2021年7月16—18日举办“纪念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复旦大学、苏州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艺术研究中心、青岛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国昆曲博物馆、上海昆剧团、昆山当代昆剧院等21所高校、科研院所、昆剧院团和博物馆等单位45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做交流发言,同时遴选了35篇学术论文收入论文集。
7月17日上午研讨会正式开幕,会议由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凌燕主持,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周育德、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夏萍先后致辞。
方世忠局长首先致辞:中央在上海的“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基础上加上“上海旅游”,其中的“上海文化”和“上海旅游”品牌的塑造和我们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密切相关。上海的文化很有特点,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的底色,红色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亮色,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特色。到底什么是海派文化,我们需要做很深入的研究,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上海海派文化这个非常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领域。我们的传字辈的艺术家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昆曲新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崇高艺德和精湛技艺值得我们永远地学习和铭记。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舞台上的推广,更需要艺术理论的强力支持。这门古老的艺术如何在现代传承下去,更好地彰显它的艺术精神和魅力,是摆在理论研究者和艺术实践者面前一道非常重要的课题。在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之际举办这场研讨会,不仅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理论交流平台,也为昆曲的创新机制开启了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路。
戏曲理论研究家、评论家,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周育德先生在“水磨传韵·源远流长—昆剧传字辈百年纪念展”策划之初,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倪传钺先生撰文的《也谈“四功五法”》和“《海上观新乐府》昆曲工尺谱”等六件珍贵资料捐献给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夏萍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为周育德先生颁发荣誉捐赠证书。
周育德先生接受证书后说:我没有赶上当年在苏州桃花坞五亩园的墙外偷听传字辈的第一声曲韵,一直到1957年,我才开始有机会在杭州的剧场里观赏传字辈的精彩演出。后来在40年前的1981年,我有幸在南京朝天宫赶上了传字辈的舞台录像,才有了和传字辈老先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有了一点交往,得到了一些很宝贵的文献。这次有展览,是最好的机会,就送到展览会上。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夏萍主任说:一个月前,由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昆剧团、上海大世界共同举办的“水磨传韵·源远流长—昆剧传字辈百年纪念展”拉开帷幕。展览结束之际,各位领导、专家又相聚在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亲临这场纪念“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交流盛会,为本次活动掀起新一轮高潮。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创造举世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与此同时老一辈艺术家兴废继绝,在几代艺术家的努力下,600年历史的昆曲不仅蜚声海外,还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拥趸。1个月的展期、18场活动均收到了积极的反响,这足以说明昆曲之美,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继续将昆曲文化普及推广下去。昆曲的传承发展需要以新世纪戏曲发展为前瞻,以舞台经验、艺术理论为支撑,进入“传承兼创新”的良性通道。挖掘传统,激活传统,正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使命。
在主旨发言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先生说:传统中国的古典艺术昆曲是通过上海这座现代城市才得以保存并发展的,这给了我们很多重要的文化启示。“现代性”不是鄙薄非西方艺术的独断主义,而是文化上的多元包容;“现代思维”不是舍弃传统知识与经验、技能的凌空高蹈,而恰恰是人类思想有序演进的结果;“现代意识“也不能依赖自上而下的思想灌输,而是在市场化的语境中,让传统艺术与普通观众互动,因而自然地让昆曲的价值在现代社会得到充分发掘,并绽放其文化的光辉。这些都是上海作为一座现代城市在昆曲的传承保护中给我们提供的宝贵经验。上海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先生说:昆剧传字辈艺人的表演,自 100 年前从艺之日起,就踏上了一条“只能朝前走,不能再回头”的不归路。“只能朝前走”,是指 20 世纪初随着中国尤其是江南地区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程,戏曲表演纷纷走进城市,走进剧场,走上镜框式舞台。“不能再回头”,是指 100 多年来昆剧擅长的表演场所厅堂、庭院,戏楼、庙台等私密的、小型的空间被新兴的镜框式舞台所替代,昆剧表演不能不适应变化了的戏曲演艺环境。进入 21 世纪的 20 年,也是昆剧“入遗”的 20 年,尤其近几年,昆剧表演艺术又出现了向 100 年前的传统积极回归的趋向。
与会学者们对昆剧传字辈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展开热烈的讨论。通过聚焦“传字辈昆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昆剧传习所创立之辩”“传字辈昆剧表演艺术与传播”“传字辈昆剧艺术家的历史经验与成就”等系列议题和主题演讲,共同推进昆剧艺术的研究与传播,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弘扬与发展。
研讨会在上午专题研讨基础上,下午继续分会场讨论,两个会场齐头并进,发言讨论气氛热烈,会议时间一再延长。
在大会闭幕仪式上,中国戏曲学院谢柏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学术总结报告。他发现,与会学者中,80岁以上的占比9%,70—79岁占比14%,60—69岁占比14%,50—59岁占比12%,40—49岁占比18%,30—39岁占比21%,20—29岁占比12%。在这样一个讨论文化遗产的会议上,有52%的年轻学者认真撰写论文并在会议上发表,深受感动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传承赓续和昆曲研究的未来。
最后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夏萍致闭幕词,她说:今天的研讨以“传字辈从艺百年”为主题,各位专家交流观点、碰撞思想,为昆曲藝术发展贡献宝贵经验,收获多多,十分精彩。一天的研讨时间虽然很短,我们对传字辈艺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不会止步,对昆曲艺术的思考和创新不会停下,今天的交流成果不仅是对老一辈艺术家的回顾和缅怀,也会为昆曲艺术的守正创新,为中华艺术史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艺术财富。
研讨会结束后,与会代表前往大世界参观“水磨传韵·源远流长—昆剧传字辈百年纪念展”,并欣赏沉浸式昆曲演出。
昆剧传字辈从艺百年学术研讨会,将为昆曲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观的理论储备,积累更多创新思路,推动昆曲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