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题材戏剧创作的几个问题

2021-08-30智联忠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题材戏剧舞台

智联忠

现实题材是戏剧创作的重要领域,如何创作出优秀的现实题材剧目,是当代戏剧继承发展的重要课题。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在数量剧增、遍地开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重视—题材雷同,内容缺乏生活真实基础、不接地气;人物形象不真实、不丰满;主要情节事件不突出,缺乏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思想内涵单薄、艺术性不高。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不精准,对戏剧艺术精神的张扬不彻底。

充分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扎根丰富的现实生活,深入挖掘优秀题材,表现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意蕴

艺术创作不是凭空臆想、随意虚构,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思想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言:“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缺乏切身的生活体验、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想创作出好的生活作品犹如痴人说梦。客观地说,艺术家的生活体验、积累工作伴随着其一生的创作实践过程,需要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直接经验,也要有效地通过各种方式吸取间接经验,从而不断丰富生命体验和生活阅历。对于剧作家而言,如果对自己所要描写的对象不熟悉甚至仅仅知道只言片语,又如何能下得了笔呢?当前的现实题材创作实践中,包括剧作者在内的剧组成员为深入推进剧目创作,除搜集相关文字资料以外,基本上都会进行实地采风,有的还会进行多次调研讨论。通过调研采风获取相关题材、人物的资料和讯息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于歌曲创作、报告文学写作而言是可以的,对于话剧、戏曲等戏剧创作而言却远远不够。一句话,实地采风不能等同于体验生活。

生活不等于艺术。著名戏曲理论家何玉人强调:“戏剧要在音乐、表演、程式、舞台限制等因素的规范中进行文学创造。剧作本身还要集中、凝练、有冲突,在一定的时空内实现艺术理想。”剧作家虽然已经掌握丰富的生活和生动的人物,还必须经过自身对题材掰开了揉碎了的思考、辨析、反思等一系列的酝酿构思,直至完成充满个人审美体验与思想内涵的艺术创造。作者必须脚踏实地地完成由体验、反思现实生活到构思、表现独特生活,塑造典型人物,传达深刻思想的艺术化过程。没有经过这种复杂而又漫长甚至痛苦的审美过程,戏剧文学剧本的创作便只能停留在对生活的原样描述上。这会导致很多问题出现,诸如题材雷同、人物缺少生气活力、事件情节一般化、叙事碎片化、结构松散等。秦腔《西京故事》深刻地表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及其青年人艰难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人格问题、人的梦想等,以小故事折射出社会的大问题。其作者著名剧作家陈彦住在西安文艺路附近,这里有上千的农民工每天在做着各种交易。他多次碰到来自镇安的老乡,乡党们向他讲述着离开家乡后寻找活干的艰难,也有很多打工趣闻。随后,他用了三年半时间开始思考这些农民工的生活,逐渐深入他们生活和情感状态,最终从这些故事中打捞出了“诚实劳动,安身立命”持守恒常的精神价值支撑点。剧目上演后广受好评,至今演出五六百场,由于舞台剧容量的原因好多收集的素材都没能用上,凝结了自己多年对城乡二元结构中许多问题的思考,最终又写成了长篇小说《西京故事》,足见剧作家对这段生活的把握有多深入,情感有多浓烈。反映当代基层干部马海明责任与担当的豫剧《重渡沟》,从2015年开始主创人员多次赴重渡沟景区进行采风、体验生活,与当地干部、农民多次接触,详细了解当年马海明在开发重渡沟景区期间的感人故事,并两次赴重渡沟进行封闭排练,剧本修改了30多稿,舞台版先后呈现6稿,演出近90场。这种扎根现实、扎根人民的创作态度和实际行动尤为值得肯定。现实题材除了农村题材以外也要在工业、体育、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不断深入开掘,拓展表现领域。京剧《七个月零四天》聚焦“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在青藏高原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率领军民成功修建青藏公路艰苦卓绝的感人事迹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话剧《大国工匠》则拓展了新的题材领域,通过内蒙古三机厂三代兵工人为我国兵工事业执着奋斗一生作出巨大贡献,展现了其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沪剧《敦煌女儿》则拓展了新的题材领域,通过20世纪60年代北大毕业的上海姑娘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勤勉工作50多年的故事,展现了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这些优秀的剧目都不断深入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及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这些都体现在具体艺术形象的身上。

对题材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创造,通过典型事件着重突出主要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点和内在精神

戏剧艺术有了扎实、丰富的现实生活作基础,还必须经过剧作家的心灵展露书写出新颖曲折的故事,凸显出饱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文学即人学,戏剧艺术也是如此。如若剧作家包括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仅仅发现了一个故事、事件而没能深刻把握其中人的重要价值,没有发掘其内心世界;那么,这仅仅只是一个基本素材而已,还没有正在成为创作的题材。文艺包括戏剧在内其讲述故事、展现生活、推动情节的目的都是为了在舞台上塑造真实可亲、活生生的人,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把剧中人当成推进故事的工具。

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的成功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创作经验,如元杂剧《窦娥冤》中关汉卿通过善良妇女窦娥冤狱揭发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和底层百姓反抗斗争的意志,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经典话剧《茶馆》通过胆小自私、精明干练的裕泰茶馆掌柜王利发,常四爷等的人生际遇展现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程派名剧《陈三两爬堂》塑造的是一位铁骨铮铮、不徇私情、才情满腹的妓女陈三两,至今仍常演不衰……有不少作品甚至直接以人物的姓名为剧名,如传统戏曲《秦香莲》《王宝钏》《红娘》《穆桂英挂帅》《武松打虎》《时迁盗甲》,豫剧《花木兰》、评剧《刘巧儿》、话剧《狗儿爷涅槃》、京剧《华子良》、川剧《金子》等。传统戏曲剧目分老生戏、青衣戏、武生戏、花旦戏等不同行当的戏码,既体现了戏曲艺术行当化、程式化的创演手段,同时也是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视。历史上,享有“活关公”“活张飞”“活包公”“活子都”的各剧种戏曲艺术大家,也由于塑造人物的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和性格鲜明而闻名遐迩。这些都足以证明:戏剧作品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而要集中笔墨落在具体人物身上,通过人物行动、思想性格展现时代背景、社会关系及价值理念。话剧《谷文昌》、豫剧《焦裕禄》、蒲剧《山村母亲》、沪剧《挑山女人》等以不同视角深入挖掘了谷文昌、焦裕禄、豆花、王美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让这些人物形象走进了广大观众的内心世界。当前,有些作品直接聚焦于当代英模等公众所熟知的人物,求大求全,妄图把主人公一生中重要的事件都讲述一遍,反而陷入事件堆砌、拼凑的歧途之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予以杜绝。创作者深入挖掘题材、塑造典型人物的过程是异常艰难的,因此切不可用行政工作手段机械要求艺术创作,要给主创人员充裕的积累生活、深入人物和准备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欲速則不达,不经历十月怀胎的艰苦何以诞生健康强壮的婴儿?

突破生活中具体的现实真实,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手段构建舞台观演场域的艺术真实

从现实生活中挖掘题材,尤其是英模人物、感动中国人物、地方名人等具体真实的感人事迹和精彩故事,应该天然地具有真实性、亲切感和时代性。然而,在戏剧舞台上还是经常会出现“现实题材不现实”“真实人物不真实”“感人举动不感人”“悲剧事迹不催泪”的怪象、尬象。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戏剧剧本要围绕着人来写,日常生活、人情世故不可缺少,写人的生活就不能背离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逻辑、正常情感和行为习惯。那么在戏剧创作过程中,首先是在剧本的写作中就必须深入挖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思想行动、思维习惯、说话方式等都要形成有机的统一,形成个性化的表现。作者在阐述思想情感、表达观点的时候一定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充满功利性地直奔主题,不能直白暴露心里话,必须通过角色自身的行动予以展现。当然,通过其他人物进行侧面反映、强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如若不然,人物的语言、行为就必然走向口号式、说教式、演讲式的表达,这也就导致了舞台上的不真实感。

另一方面,舞台上的艺术真实既与现实真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极大的区别和个性。这恐怕就是虽然许多戏剧创作中选取的是生活中真实的情节,大家有目共睹的真实事件,甚至说的话都是人物的原话,但是搬演在现实的舞台上总是觉得别别扭扭,甚至感觉假假的。为什么现实中活生生的生命个人会结束在戏剧舞台上呢?我想,这就是创作还没有真正构建好艺术真实的原因。舞台上要的合乎逻辑的真实、观众审美期待中的真实,绝非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是美学意义上的审美真实。戏剧创作不仅要深入探究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及其丰富内涵,还要在充分尊重生活逻辑和日常规律基础上,最终以艺术的手段书写能打动观众内心的舞台真实。这种真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地、审美地构建的艺术真实,而绝非现实真实的照抄照搬或对其他艺术样式的简单改编。评剧现代戏《马本仓当“官”记》通过马本仓这样的小人物当“官”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在即将取消农业税这样的背景下农村的生活状貌,以及在生活中的种种难处和矛盾。该剧通过荣归、宴会、上班、碎瓦、托付、众怒、赔礼7场波澜起伏的故事和他在具体事件中的行动表现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體现了理与情矛盾统一的关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皇粮官”在具体的秉公办事征收公粮的实际工作中左右逢难,庄稼欠收、乡亲们利益受损,自己家瓦房也被砸了……马本仓精神上的煎熬、无奈的窘境、工作的复杂性等以一出热闹风趣的喜剧形式展现得生动、真实,与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境况也产生了强烈的互动。那么,因何一部感人的文学作品改编成戏曲或是自身书写严密的戏剧文本立在舞台上却失真呢?这与二度创作中赋予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舞台艺术的戏剧,绝不能成为剧场里的教科书、活报剧,必须凸显其艺术性和观赏性

现实题材戏剧作品直接取材于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活生生的真实人物、依托感人的动人事迹,还要把题材自身的优势转化为艺术上的优势。戏剧艺术绝非徒有形式的纯技艺的展示和堆砌,相反,历史上经典剧目的铸就都离不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人生感悟。然而,我们在注重其思想性的同时,还必须强调作为艺术作品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艺术创造方面的审美特性—艺术性。没有了艺术美感的戏剧剧目如同失去翅膀的雄鹰,再怎么拥有雄心壮志也无济于事了。有些剧目以某干部为塑造对象,命题作文般恨不得满台宣扬这位干部一心为公、勤勤恳恳、废寝忘食的优秀品质,最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诸如类似情节的作品并不少见,恰似前文讲的“失去翅膀的雄鹰”。主人公甚至在剧中就是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工作狂,不管父母、老婆、孩子,还要独断专行牺牲家人的合法利益以凸显其高尚品格。毫不客气地讲,这种塑造方法绝不是在树立榜样,是在玷污、丑化、异化他们,即便真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大公无私到铁面无情的人,也必须在戏剧舞台上完成艺术性的处理和审美转化。

艺术性是审美领域强烈的感染力,应该包括:形象的典型性和生动性,情节的曲折性和传奇性,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凑性,语言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手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及审美的愉悦性和观赏性等。著名剧作家郑怀兴用傅山的话来谈编剧创作—“曲尽人情,愈曲愈折;戏推物理,越戏越真”,情节越曲折,人物形象越鲜明,戏才越好看,“即此半假半真局面,却是大开大合文章”。写文章要明白晓畅、条理清晰;写戏却正好相反,要千回百转、不厌其烦、曲折不前、峰回路转。这就是戏剧艺术创作的规律,曲折的戏剧性的表达既构建了其艺术性,同时又是艺术性的内在约束。好些作品在力图逻辑结构严密、无懈可击的同时,一步步陷入了难以自圆其说,反落入不合逻辑的窘境之中。究其原因,便是没有通过艺术规律、艺术性来统领创作,表现艺术审美理想和独特情趣,把深刻的思想蕴含包裹在艺术表现中,内化在人物行动里。著名剧作家罗怀臻强调:“日常生活审美化、虚拟化、程式化,将司空见惯的生活常态提炼为具有象征和隐喻意味的表演形式,这就是戏曲的本领、戏曲的绝活、戏曲的形式美感。”戏曲剧目的艺术性必然要求表现戏曲的本领、绝活、形式美感,戏曲没有过瘾的唱腔、精彩细腻的表演、节奏化、情感浓郁的音乐,话剧没有经典的台词、演员节奏化的处理,舞剧没有精彩的舞蹈编排,歌剧缺少好听的曲子和演唱……又何以凭借艺术品的形式形成交流、产生共鸣呢?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题材的京剧《红土》在艺术处理上充分认识、尊重京剧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音乐上把闽西地域特色和元素融入京剧唱腔中,在唱腔设计上突出当代程派唱腔的特点和优势,极具观赏性和感染力;在舞台呈现上既体现长汀的地域特色又注重戏曲艺术空灵、简约的特点,舞台大气、干净。话剧《兵者,国之大事》、滑稽戏《顾家姆妈》、二人台《花落花开》、眉户剧《大树西迁》、豫剧《香魂女》、淮剧《半车老师》等剧目都强烈地凸显出剧目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结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只有不断地深入现实生活当中挖掘好的题材,不断通过现代生活故事、人物情感、思想命运,以新的手段和方法展现时代精神,才能实现戏剧艺术新的突破和建设。现实题材戏剧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艺术问题要不断探索,让我们发扬戏剧艺术精神不断攻克前进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创造性地运用戏剧艺术独特手段表现一个个具体人物的生活和心灵世界,竭力构建舞台艺术的审美空间,表达独特的艺术发现,推动创作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题材戏剧舞台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传统戏剧——木偶戏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台上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画与话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我们的舞台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