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之中,呈现多元的精彩
2021-08-30张可驹
张可驹
上海交响乐团的2020—2021音乐季已经落幕,由于自2020年以来的特殊情况,这无疑也成为非常特别的一个乐季。自从我国的古典音乐演出全面市场化以来,国外演奏家与演奏团体的到来总是乐迷所关注的事,与之相对,国内音乐家们所面对的舞台上的生态环境,有时并不让人感到欣慰。
演奏的水平如何,应当以不同演奏行当的艺术规律为考量。可实际上,我们常说“被忽视的”杰出演绎者不少,这就显明很多实际的艺术成就没有得到重视,相反人们将目光投向一些虚浮的东西。同样,对于中国演奏者的忽视与“不信任”,已是颇为深重的问题。2020年,在外力的强制作用之下,出现了基本上全以中国音乐家支撑的演出季。上海交响乐团的乐季费了许多心思,我自己也欣赏了其中的不少演出,深入开掘中国演绎者能量的安排其实早就应该进行了。
回顾自己听过的部分,同时观察整体性的安排,感到2020—2021音樂季的演出设计大致体现了四个的方向:传统锤炼、平衡曲目、突出个人、深化默契。以下就对此略谈一二,其中最核心的,毫无疑问是传统锤炼。在艺术的层面,品质如同演绎者的生命。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从室内乐组合到大型乐队,这些不同规模的演出团体来说,情况都不无二致。从培养高品质的演绎能力,到最终呈现高品质的演出,在一个传统的路线中反复锤炼,应该是不二之法。
传统锤炼—致敬经典
乐队拿出足够分量的曲目,整场有通盘的设计,邀请出色的独奏家演出协奏曲,指挥家进行良好的全剧把握,这是很典型,也没什么“花头”的设计。然而要提升乐队的品质,给予听者良好的欣赏体验,从乐队演出的历史来看,这是最核心的办法,也必须成为一种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上海交响乐团的2020—2021音乐季中,某几场演出有着支柱般的分量。其中至少包括:
乐季的开幕演出,2020年9月1日,余隆指挥上交演出巴伯、于京君的作品,并同宁峰合作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2020年12月19日,张国勇指挥上交,分别同黄铮、宁峰与张昊辰三位独奏家合作的协奏曲之夜;2021年5月14日,余隆指挥上交演出马勒《第五交响曲》,同宁峰合作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2021年5月21日,余隆指挥上交演出的法国作品专场。
显然,这是一个协奏曲的密度极高的演出季,到达了同交响曲等量齐观,甚至犹有过之的状态。除了搭配乐队作品,分列上下半场的典型安排,贝多芬与圣-桑的钢琴协奏曲全集系列,也是完全以协奏曲为核心的大规模设计。贝多芬全集的最后一场,张洁敏指挥上交,分别同陈萨与罗维合作贝多芬第四、第五协奏曲的演出,也应该被视为支柱之一。
协奏曲的关注点常常落在独奏家身上,然而真正出色的协奏曲演绎,正是考验指挥和乐队水平的试金石。用富特文格勒的话说,不会指挥协奏曲的指挥家,是完全不够格的。本季上交安排大量的协奏曲演出,不仅让听者领略了各路独奏家的艺术面貌,对于乐队本身的技艺深化,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数量之外,本次真是排出了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协奏曲。
平衡曲目—因地制宜
开幕音乐会上,贝多芬协奏曲所要求的高度交响化,得到了出色的实践。虽然该作是协奏曲的体裁,乐队部分的演绎难度却可能更胜一部交响曲。除了需要乐队与独奏小提琴融为一体,共同呈现的雄伟结构之外,细致地把握乐队分量,避免反压独奏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通过录音了解协奏曲,尤其是小提琴协奏曲,会感到独奏突出不是问题。可到了现场,便会惊奇为何小提琴的音量这么小?
如果不将乐队的分量控制得恰当,平衡是不可能出现的,贝多芬这首杰作因为乐队的形象本身非同寻常,就更需要把握谨慎。余隆与上交正是在这样的分量配比上把握得相当出色。而在圣-桑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中,该组合对于分量相对“轻”的乐队部分,也是在另一层面把握得当。圣-桑要求一种鲜亮的色彩感,上交的音响正适合于此。
目前圣-桑的协奏曲演出不太多,其实是因为独奏与乐队部分皆难。本次的小提琴协奏曲却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演出,如今记起,仍旧鲜活。圣-桑钢琴协奏曲全集的系列演出,也发挥乐队自身特点的合理安排。
同样以全集系列演出的,是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我听了第四和第五协奏曲的那场。贝多芬《第五协奏曲》被演得太多了,作品本身的难度却不随之降低。张洁敏对于第一乐章长线条的把握,以及慢乐章细致的节奏感的表现,都是真正深入原作风格做出考量,继而在乐队的演奏中实践的典型。
当然,相对于协奏曲这个不容忽视,更需要深入探索的领域,大型乐队作品才是一个交响乐团最为核心的曲目。在相隔不太久的时间里,连续欣赏余隆指挥上交演出的马勒《第五交响曲》和比才、德彪西、拉威尔的作品组成的法国乐队名作专场,感到这是在两个方向上,深入锤炼乐队的演奏功底与音乐表现的才能。
马勒的大型交响曲始终是特别考验乐队演奏能力的曲目。在19世纪,只有少数乐队能顺利地将它们演奏下来,到如今无数的乐队都能演了,他们也都乐于演出这些交响曲。可是,演奏马勒交响曲的难度是否降低了?说实话,除了那些最顶尖的劲旅之外,我真没听到很多乐队在马勒诸作中是真正技巧“够用”的。
本次的《第五交响曲》,上交是将自身的能力推到高点,铜管声部更展现出辉煌技术流的水平。指挥家的诠释注重于整体结构的紧凑,对于乐队的极限挑战与最终的安全范围了然于心。著名的小柔板的演绎尤为注重凝聚感,速度偏快,信息量却不小,让人记忆犹新。而同马勒“第五”相对的,正是德彪西《大海》与拉威尔《波莱罗》,这两部最适合上交的风格特点,将其优势发挥至无以复加的作品。
相对于德奥的晚期浪漫派,同时期的法国音乐在乐队演奏的硬技巧方面,并没有那么严峻的考验。可对于色彩变化的丰富,整体节奏表现的敏感,法系杰作都提出了很多深层的挑战。上交的音响原本整体就是以偏向明亮为特色,对于透明度的打磨,对于色彩层次的提炼,乐队不仅能提供丰富的“资源”,更堪称音乐家们最本色的领域和方向。
但仅有丰富的色彩表现也是不够的,以德彪西与拉威尔的杰作为例,演奏的结构观念与节奏脉动出色地建立起来,色彩才有渲染展现的空间。而这,也是前述法国作品专场的真正的成功之处。如今上演法系音乐,效果确实不及演出德奥古典、浪漫或晚期浪漫派大曲那么引人注目。可是就真正将作品演好,实现音乐的需要来说,在这些年聆听上交现场的记忆中,本次法国专场是毫无疑问的代表作。
有了这样的传统而又多侧面的曲目的锤炼为基础,乐队也就自然地延伸出更为多元的曲目与之平衡。其中,有对于声乐作品的拓展,上演了福雷的《安魂曲》,以及马勒的《大地之歌》(单独录制)。福雷《安魂曲》的演出有告慰逝者的内涵,乐曲本身作为西方圣乐合唱的重要曲目,自然带给听者温和的审美享受,以及更为内在的聆听体验。而此类作品的演出,也是一支乐队走向音乐表现力的深化所当行之路。因为在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中,这一块是甚为核心的。
在声乐作品的安排方面,中国作品也有充分的考量。叶小纲创作的《大地之歌》与马勒的《大地之歌》同场演出。还有丁善德的艺术歌曲,同马勒的乐队歌曲合为一场的安排。这几年来,女高音黄英多次演出丁善德的歌曲,确实很有心得。邀请这样一位真正钻研语言的音乐表现的歌唱家来演绎这些作品,是非常明智的。
曲目的拓展同样包括一些相对冷门的乐队作品,譬如欣德米特为中提琴和乐队而作的《天鹅转子》,由张洁敏指挥上交,乐队的中提琴首席巴桐担任独奏。同一场演出的下半场,安排了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贝四”虽不算冷门,却是别具魅力,又十分难演的一首杰作,相当考验指挥家的结构控制与节奏把握。将这首交响曲放在下半场,无疑是有品位的安排,比单纯安排一首热门交响曲更加意味深长。况且,“贝四”也实在是极富魅力的作品。
突出个体—星河璀璨中最闪亮的星
经典艺术的演绎本身决定了整个过程中必然是很多独特的个体—卓越的演绎者甚为突出。本季上交邀请的演奏家、指挥家与歌唱家当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不少。最为突出的,就是担当驻团独奏家的宁峰无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乐坛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出现较大波动,很多传统所积累的宝贵品质被忽视,乃至扬弃。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宁峰的演奏品质益发显得卓然出众。
并不夸张地说,他是目前国际上技巧水平最坚实,整体品位最出色的中生代小提琴家之一。演绎从巴洛克、古典到浪漫主义的不同时期的作品,皆能以出色的技巧表现为基础,将听者带入深层的审美享受之中。一位能以同样非凡的品质表现贝多芬、圣-桑与科恩戈尔德协奏曲的小提琴家,如今已少见了。这样的演绎,任何有品位的乐迷都会希望听得越多越好。
在宁峰之外,另一位小提琴家也焕发出同样耀眼的光彩,王之炅与林大叶指挥的上交合作,演出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现场带给人异常强烈的震撼。相对于“肖一”,这首协奏曲演出的次数少了很多,其深度、情感的强度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需要小提琴家拥有惊人的技巧和艺术,才能揭示原作艰涩与惨痛的外表下,层次丰富的人性情感。王之炅的演绎让人听得屏住呼吸,情感张力极强,技巧水平亦极高。至少在我听来,这样的演奏水平比目前走红国际的某位“超级个性化”演绎者,好了不止十倍。
而将多位演绎者的杰出个体,结合到最恰如其分的演出,当推前述几场支柱音乐会中,张国勇携手三位独奏家的协奏曲之夜。其中,由张昊辰担任独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特别让我难忘。对于这首几乎被演滥的作品,指挥与独奏家重新回到作品根本性的结构层面,离弃外在的夸张手法,而追求坚实的结构表现、迷人的色彩与节奏的呼应,真正体现出独奏与乐队在演绎观念中到达默契的魅力。张昊辰真正反思了这部最通俗的杰作,不受任何廉价的博取掌声的手法的诱惑,张国勇在旋律表达与音响的塑造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对俄系作品的精通。
原本,梵志登要来指挥马勒《第一交响曲》,未能成行之后,改由指挥家杨洋登台。虽然那场未能聆听,但杨洋作为指挥家的魅力,先前领略之后就很难忘。还有一位让我眼前一亮的新人,指挥家孙一凡。他与上交合作,演出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的现场是集合了饱满的乐队能量、鲜活的节奏感与丰富的音色表现。该作的第二乐章中,孙一凡细致地调度不同乐器组,让他们各自的灵活统合于整体律动的效果,我还记忆犹新。希望未来能多听到这位新锐指挥的演出。
在圣-桑钢琴协奏曲全集的演奏中,钢琴家陈默也的出现让人欣慰。此人是货真价实的实力派,堪称宝藏钢琴家,可惜在澳洲环球关注他之后,陈默也在国内依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次上交邀请他登台,确实有眼光。这些年中,陈萨一直在攀登贝多芬的作品。本次她与张洁敏合作的《第五协奏曲》,是钢琴家的贝多芬演绎到达一个新高度的证明。黄英、沈洋这些优秀歌唱家的出现,也足以使听者期待聆听他们演绎更多的乐队歌曲。随着乐队的表现风格不断细腻化,这样的演出越发成熟几乎是必然的。
深化默契—打造顶尖团队
上交2020—2021音乐季给人最后一方面的重要印象,就是乐队成员彼此合作的默契,不断有更深层的锻炼。直接的反映就是室内乐演出的繁荣。由乐队成员形成的不同室内乐组合,呈现形式多样的演出,长期磨合,这基本是国际上任何大型乐队深化默契的必由之路。当然,室内乐本身就是最能带给参与者满足的体裁之一,并非是为了深化默契而形成组合,更多是形成多种室内乐组合之后,大乐队演出的品质也随之提升。
并且,由乐队衍生出的室内乐组合有一大优势,就是配置的多元化。管乐演奏家们的参与变得自然,而上交又恰恰是一支管乐力量相当强劲的乐队。浏览这个乐季的节目单,我们会清楚地发现这样的多元化组合已经形成,得到不错的发展。演奏家们根据不同主题设计的曲目是很好的说明。一些年后,其中某些组合会消失或重组,另一些则可能會固定下来,进入作为室内乐团体真正成熟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