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一二三
2021-08-30周永沛
周永沛
【理论解说】
新闻,意思是“新的见闻”。作为一种文体,新闻又叫新闻报道。它的功能是及时报道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让读者了解,以便自由地进行判断。
新闻为了追求报道的及时迅速,体现出“新”字,它必须具有时效性;为了使报道的内容令人信服,它必须具有真实性;为了使报道的内容清楚明白,它必须具有精练性;为了使报道的内容能够吸引读者,它必须具有可读性。需要指出的是,因为新闻还要求报道的内容对于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引领社会前进,所以,它是思想的产物,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因而还应该具有思想的先进性。
任何事物都是由要素构成的,那么,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呢?美国的新闻学者麦格杜戈尔在人们多年新闻写作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于1932年提出了“新闻六要素”的观点,称作“5W+1H”说,意思是说新闻是由“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故(Why)、何事(What)”和“如何(How)”六个要素所构成。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何人在何时何地因何故做了何事,其过程和结果如何”。其后,这个观点得到了世界新闻界的认可,成为了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法则。现在,人们评判新闻写作的优劣,常常会以这一法则作为重要的观察指标。
至于新闻的写作,在格式上除了要审核以上六个要素的齐全程度以外,还要遵从新闻的结构规格,做足必要的功夫。通常来说,新闻的结构应该包括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这其中,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必须认真对待;后二者是辅助部分,也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这里试作简要解说,以供中学生朋友参考。
第一,要有抢眼式的标题。
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是标明文章内容的简短语句,可以使读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标题有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三类。主标题又叫主题、正题、母题,作用是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或中心思想;引标题又叫引题、眉题、肩题,作用是介绍新闻背景、烘托写作中心;副标题又叫副题、辅题、子题,作用则在于补充说明主标题的内容。三类标题的排列方式是主标题居中,引标题在上,副标题居下。一篇新闻报道,有时需要同时出现三类标题,有时则只出现主标题和引标题,或只出现主标题和副标题,也有很多情况下只出现主标题。
“秧好半年禾,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新闻的门面,设计抢眼式的标题,对于发挥新闻作品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要、鲜明、富于创意、具有可读性的标题能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拨动读者的心弦,引导读者认知新闻的内容,从而产生共鸣。所以,长期以来,新聞界一向重视标题的制作,流行着“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追求标题的质量和社会影响。下面的事例,都说明了标题的重要性。
据载,1948年,美国驻中国特使马歇尔奉命回国,被派到南京接替马歇尔职务的是华莱士。当时南京某大报纸以《马歇尔歇马 华莱士来华》作为标题报道了这条新闻。这个标题运用“回文”手法,正读反读相同,巧妙至极,其中的“歇马”,犹具韵味,至今为报界称道。抗战期间,重庆《新民报》刊发了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生活腐化的新闻,著名报人张友鸾先生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战斗力之强,轰动了整个山城,成为新闻界的经典标题。再如,西安名胜大雁塔南侧有尊高大的玄奘铜像,常有孩童爬到“唐僧”身上玩耍,行为实在不雅。2004年,《华商报》报道了这件事,借唐僧的口吻拟了《“徒儿”休得无礼》的标题,语味隽永,收到了极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要有爆竹样的导语。
什么是新闻的导语?简单地说,就是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的导读之语。具体地说,是指在一篇新闻中,以凝练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个自然段。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有“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说法,尽管他不是针对新闻导语而言,但用在导语身上却甚为恰切,“居要”是说导语内容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价值,“片言”是说导语在文句表达上的简短精练。的确,导语就是这样在一篇新闻的开头以极其简练的语句概括出该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以发挥导读作用的。明人谢榛谓“凡起句当如爆竹”。意思是文章开头要直截了当,要有引人入胜的力量,要像爆竹那样产生震撼效应。新闻导语处于“居要”的位置,尤应如此。“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毛泽东的这段话说得更为具体,和谢榛之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写好爆竹样的导语对于一篇新闻来说,该是多么重要。无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的教授麦尔文·门彻说要“用一半甚至更多时间琢磨导语”,认为“写好导语就等于写好了消息”。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甚至还强调“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新闻导语有多种分类方法。从性质上来分,有硬式导语、软式导语、复合导语三种;从表达方法上来分,有叙述式、描写式、议论式三种。还有人从写作技巧上将导语分成了20种。探讨导语的类别,是为了探寻导语的写作规律。但不管怎么分类探讨,要想写出优秀的导语,都必须以导语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深刻的洞察力和语言表达上强烈的吸引力为依归。
例如,在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以1.77米的成绩刷新了由美国选手麦克尼尔保持的1.76米女子跳高世界纪录,震动了国际田径界。美联社于当天就发了一篇新闻稿,其导语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不难看出,这是一段优秀的导语,有着爆竹的风格。原因在于:其一,短短的一行半文字就把“5W+1H”包揽其中,概括力之强可想而知;其二,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引出了中国人民不会永远落后的结论,其洞察力之强溢于言表;其三,郑凤荣是第一个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中国人,她的成功是一件轰动世界的体坛新闻,可以改变世人对中国形象的认识,作者却以“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来表述,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表达效果,其吸引力之强就不在话下了。
第三,要有猪肚态的主体。
元人陶宗仪在论述文章时有个“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像凤头一样俊美精彩,结尾要像豹尾一样雄劲潇洒,而主体要像猪肚一样充实丰满,言之有物。他说得真有道理。新闻的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展开导语内容、阐述新闻主题、补充新闻事实、交代作者观点的关键部分,它的写作也应如陶氏所言,奔着丰满的目标,写出猪肚之态来。
那么,究竟怎样表现主体的猪肚之态呢?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的情况下让主体丰满起来。首先,要认识到主体和导语之间存着在前后承接关系。二者总是导语指路,主体走路;导语定调,主体唱戏。可见,导语是“甩手掌柜”,总是扼要地提出新闻主题,叙述新闻事实,并不作具体的阐发和描述。其次,要明确主体的任务即在于摆出尽可能丰富的新闻事实,并进行完整的描述和扩展,以承接导语、阐发导语所揭示的新闻主题,使之得以展开和深化,充分体现“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从而产生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这样,导语有了主体的支撑,就不会显得空洞无依,而主体也会因为拥有翔实的事实材料和对事实材料的理性概括而变得丰满、厚实、合理,呈现出猪肚之态。
例如,曾编入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的《陕北有煤海》,在导语中提出了新闻主题,说采访了陕北的神木、府谷等地,“简直像是走进了煤的海洋”。在主体部分,作者就承接这个新闻主题,围绕着“煤的海洋”,不惜用六个自然段的篇幅,举出大量的事实材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那里煤天煤地的情景,表现了那里煤的“量大、质优、易采”的特点,从而支撑起了导语所言“煤的海洋”的观点,显得相当丰满,完全是一副猪肚之态。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保证主体的猪肚之态不至于变得臃肿无度,写作者还要本着“叙而有序,论而在理”的精神,遵照常规文章的写作要求在紧扣主题的前提下合理选材,理清脉络,选择恰当的论述方法和叙述顺序,娓娓写来,既不要让主题有所偏颇,又不要让材料旁逸斜出。尤其要注意的是,新闻是天生呆板的文体,为了增进可读性,写作者有时还应努力突破新闻写法的固定模式,力求做到表达上生动活泼,形象鲜明。
另外,还应明白,要想写好一篇新闻稿,对于“背景”和“结尾”部分,也不能草率以对。因为背景能够发挥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主题的作用,而结尾能引申和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发掘和提炼本篇新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整篇新闻变得更为完善,更为全面,更有新闻价值。
【佳作导向】
一、例文解析
时代需要最可爱的人
记著名作家魏巍同李国安会见
张 京 陈 辉
一双写英雄的手和一双紧握钻杆的手紧緊地握在了一起。28日下午,76岁的老作家魏巍在他的寓所会见了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模范团长”李国安。
老作家握着李国安的手高兴地说:“你的事迹我都看了,很感人。你是改革开放年代的英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人向钱看,有人说空话,你是无私奉献,为老百姓办实事,扎着‘钢围腰,一步一个脚印,走的是新的万里长征。我们的时代需要你这样最可爱的人。”
“老首长,我从小就读了您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我是在志愿军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起了老前辈,想起了舍生忘死的志愿军英雄。”李国安崇敬地对魏老说。
看着挂满军功章的李国安,魏老若有所思。一会儿,他感慨地说:“六年前,我的一个老朋友也坐在你这个位置,他叫李玉安,是‘活烈士,是战争年代的英雄;你叫李国安,是和平时期的英雄。你们都是英雄,是两个时代的英雄。你们都在实践我军的宗旨,都是最可爱的人。”
李国安说:“谢谢老前辈的鼓励,我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谦虚谨慎,为人民办更多的实事,为人民再立新功。”
离别时,魏老将自己撰写的《地球的红飘带》一书和一幅亲笔题词交给李国安,题词上写着:“李国安同志:你是和平建设年代最可爱的人。”
[解析]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新闻报道。报道的新闻事实是著名作家魏巍和给水工程团“模范团长”李国安会面的情景,反映了和平时期的英雄人物和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同样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
本篇新闻的标题由主标题和副标题构成,主标题概括出了新闻的主题,副标题直接述说了新闻事实。主标题是个主谓宾齐全的句子,以“需要”一词强调了“最可爱的人”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具有抢眼的阅读效果。
本篇新闻的导语很有特色,用“起句当如爆竹”来评价一点也不过分。文中写两个“一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就极具引人入胜的效果。这两双手,一双是写战争年代英雄的手,一双是和平时期英雄的手。两双手的相握,代表了两个时代伟大精神的可贵和融合,说明了两个时代的英雄人物都是“最可爱的人”,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这样的导语,真是“立片言而居要”,起到了极好的导读作用。
本篇新闻的主体部分十分别致。其间,很少有魏、李二人见面过程的具体描写,而着重写了他们的两组对话。这两组对话,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对战争年代最可爱的人的称颂,有对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的褒奖,有对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负面现象的针砭,有对革命老前辈鼓励的感激,也有对今后要为人民再立新功的表态,言语之中充满着正能量,涉及了时代、社会、英雄、信念等许多方面,无疑是一种丰满型的猪肚态的主体。特别是,这种“丰满”,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真是难能可贵。
本篇新闻的结尾也颇值得玩味,以送书和题词的方式紧扣“最可爱的人”的关键词,保持了新闻主题的一以贯之,不啻是神来之笔。
二、训练题
1.请说一说文中提到的李国安“扎着‘钢围腰”是怎么回事?
2.本篇新闻报道中的新闻六要素(5W+1H)是什么?
《新闻写作一二三》参考答案
1.李国安,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团长,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团长”称号。他带领全团官兵转战大漠戈壁,行程几十万公里,找水打井1100多眼,填补了我军在这一领域的空白。1994年因患腰椎管肿瘤,下腰部切除了部分椎骨,故而围着一条15厘米宽的钢转腰工作。
2.六要素是:①何人:魏巍、李国安;②何时:28日下午;③何地:魏巍寓所;④何故:采访;⑤何事:会见;⑥如何:两双手握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