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军团精准出击 “才”到一线硕果累累

2021-08-30赵雯沈仁才曾庆盈

党员生活·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副总襄阳院士

赵雯 沈仁才 曾庆盈

作为科教大省,湖北人才济济。

此前,第一批501名院士专家、239名“科技副总”,奔赴全省各地数百家中小微企业,为湖北疫后重振献智献力。他们用一年的时间,带动2000余名科技人才下沉企业服务,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候有效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2021年7月,第二批509名院士专家、285名“科技副总”,再赴企业,大力助推湖北高质量发展。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荣灿勉励专家人才积极献智献力,更大力度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持续当好“技术顾问”“科研保姆”“参谋助手”。

一批又一批专家,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在企业里开展课题研究,将成果运用到企业中去。

一个个科技成果产品化、商品化、市场化。全省上下人才资源熠熠生辉,一家家学校和企业结出累累硕果。

精准送“才”到一线

2020年上半年,湖北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帮助更多企业活下去、留下来、发展好,是疫后重振的当务之急。

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人才工作支持营商环境建设“六条措施”,将“科技副总”服务中小微企业和“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作为两个重要抓手,积极为企业纾难解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给什么。”

省委组织部发挥牵头抓总职能,统筹协调省经信厅、省人社厅等部门,明确责任、成立专班、细化方案、建立机制。

“精准”成为此次选派人才的关键词。

精准把握需求,深挖企业需求1700余项。省级专班主动沟通协调,找准企业痛点、堵点。武汉健民药业集团需要儿童用药领域的专家;武汉百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需要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潜江市昌云纺织有限公司刚刚进口的生产设备急需技术人才……一时间,一项项迫切的“需求清单”传来。

精准推荐人选,各地将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送给高校和科研院所,指导开展报名、推荐和遴选工作。襄阳市搭建校企沟通平台,在武汉理工大学举办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黄石市将人才细化分为企业科技副总、金融副总、人力资源副总等五类,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

精准匹配对接,科研专家们主动认领任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主任罗小平对接武汉健民药业,助推儿童用药事业发展;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高洵主动前往百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他说:“我迫切希望助一臂之力,和他们一起应对疫情,共克时艰。”湖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彭育园介绍:“2020年、2021年该校报名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达230余人次,报名人数占教师总数近20%。专家教授们都十分乐于深入一线,助力企业发展。”

“精准”的成果,是企业“点餐式”争取到心仪的专家人才,各地企业纷纷感叹:“很解渴!”

生产难题变成攻关课题

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为企业解难,为基层解忧。各行各业专家们的到来,各地企業期盼已久。

随着专家们沉到一线,学校和企业逐渐发现,这并不是单方面的“助企”而是“双赢”。

在黄石,湖北省中医院原党委书记巴元明频频到访,为劲牌持正堂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在巴元明为该企业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研究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通过深入交流,双方又发现一个新课题,开发抗疫中药新药,合力开展技术攻关。

在咸宁,湖北三六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冬青说出困扰企业的两大技术难题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丁华锋当即考虑课题立项。“选派一批团队、攻克一批技术、转化一批专利、共建一批研发中心。”丁华锋说,针对新的课题,双方计划共有知识产权,共同开发新产品。

在武汉,对接服务武汉百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高洵说:“我本来以为‘科技副总就是推动校企合作和自己科研成果转化,后来发现在各级各部门支持下,产学研形成合力,我们还能做得更多。”高洵表示,原来学校安排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专家不参与企业运营管理,相当于“成果与成果”的对接;而“科技副总”是去企业一线,完成发现需求、分析需求、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仿真、实验、论证、落地等一系列流程,从“背对背”变成“面对面”。

产学研的合作远不止技术方面,还开辟出了全新的路径。

在襄阳,致远农业科技公司与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平教授合作,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学校以技术入股占20%,企业占80%,杂交培育出“神南一号”天麻,亩产9000斤,每亩净利润5.5万元,带动1250个贫困户脱贫致富,正在开发天麻汁、天麻酒、天麻罐头等新产品。

“产学研合作是中小微企业营商环境改善、不断发展壮大的尖兵利器,也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需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院长、教授张勇慧提出,接下来,学院要进一步引导教师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在企业实践中发现难题,主动“揭榜挂帅”,在服务企业实践中为学院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提供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从而实现“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效益最大化。

有求必应的“店小二”

专家人才奔赴各个企业,各类项目如火如荼开展。全省各地各相关部门则当起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力求协助人才“才尽其用”。

省级按“科技副总”每人5万元、“企业行”院士专家每人5000元标准给予保障,全省多地纷纷比照省级标准1:1进行配套。

各地“店小二”们竭尽全力做优服务。微信群、QQ群纷纷建立,联络专员确保专家们有呼必应。襄阳市安排拎包入住人才公寓;恩施州向专家发放《惠企政策摘要》;黄石市在部分企业成立专家工作室,支持人才自主组建技术团队。

“我们要用足用活政策,让专家人才在襄阳大显身手、名利双收。”襄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国安介绍,襄阳市出台人才支持计划,鼓励专家人才与企业联合组建团队,申报入选隆中人才支持计划C类、B类、A类的,分别无偿资助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此办法极大地激发专家和企业的活力。仅2020年,就有6个专家人才领衔项目入选,共获得500万元资助。襄阳国铁机电公司与武汉大学赵齐乐教授合作,研发出全国首台网检轨检综合检测定位系统,还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不仅如此,襄阳还优先支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对企业新建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分别给予20万元、20万元、10万元资助。目前已对16个科技创新平台资助300万元。

各个派出单位也并没有“一派了之”。很多学校主动将先进技术、好的项目、优秀团队向人才服务倾斜,做到“一人选派、团队支持、全体有责”。

湖北工业大学出台相关规定:参加“院士专家企业行”和“科技副总”服务中小微企业活动的教师,圆满完成科技服务工作的,在服务企业期间,校内工作按全勤对待,工资待遇不受影响,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在职称评聘、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年度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或给予优惠政策。

“结对子”结出累累硕果

解决了2548项技术难题,740项取得突破性进展;

促成了1767项校企校所合作项目,成交额53.4亿元;

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5万余人次,通过专家人才引进人才2439人;

校地校企共建和协议筹建创新平台200多个,推动1790项科技成果转化……

这是上一批“院士专家”和“科技副总”结出的硕果,而这些数字正在不断增加。

一个个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武汉大学的高洵带领百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攻克无人驾驶路测技术难题,推动企业无人驾驶项目落地运营;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兰希园帮助企业解决工业烟气脱硫环保设备技术问题,突破12项难题并形成专利,为企业净增利润1000余万元;

三峡大学教授李德江帮助湖北萬锦科技有限公司解决产品阻燃性低、耐寒性差难题,预计每年可增产5000万元。

一批批合作项目全面开花——

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任永申促成校企合作,湖北长江制药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开展葛厚石苓胶囊联合研发;

湖北工业大学教授苏正定与湖北共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甾体激素中间体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合作,年增产销售收入3.5亿元。

一支支“不走的”专家队伍落地——

赴襄阳的院士专家们推荐109名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帮助企业培训2180人次,为企业发展增添后劲;

中南民族大学陈瑶博士,在服务的天门纺织机械公司开设智慧工厂培训项目,每期50人,不断提升员工信息化和专业技术水平。

一个个科研平台全新亮相——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邀请刘经南院士成立工作站,共建13个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技术攻关;

武汉纺织大学夏治刚博士积极促成学校和襄阳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共同筹建产业技术研究院,该院研发多组分复合材料高阻燃防护面料,已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7月,新一批509名院士专家、285名“科技副总”再出发。

襄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国安欣喜地说:“2020年承接45名专家人才来襄服务,许多企业尝到甜头,今年共122家企业申报,增幅较大,质量更高。”

专家们也纷纷再次报名,正如巴元明教授所说:“虽然‘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我们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服务的空间是无限的。”

猜你喜欢

副总襄阳院士
《院士的中学时代》(第二辑)
顾诵芬:“90后”双院士
老乡
潮涌汉江“两新”红
大侠都爱襄阳城
神秘的包裹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副总难当
别把奖励一次用完
院士违反科学道德将被取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