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专业课如何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进课堂
2021-08-30王微孙宇
王微 孙宇
摘 要:专业课教师利用专业课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联的资源进行教学,既扩展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的外延,又切合实际落实教育活动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思政素养,并结合课程内容融合“课程思政”。
关键词:专业课 课程思政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67
一、“课程思政”让立德树人更有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灵魂,是我国教育发展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的精髓。因此,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为立德树人服务。所谓“课程思政”,其目的是把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引入其他非思政课程中,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目的,从而使学习专业知识与引导价值观有机地结合与统一,根据课程的授课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革命传统教育、职业素养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好“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
二、让“课程思政”更自然地融入专业课
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是最重要的。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能只重理论知识和技能,而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也是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天职。因此,进行“课程思政”是对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
“课程思政”属于一种隐性教育,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无意识间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因此专业课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一主渠道,在教学中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思政。
一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点,需要教师深思熟虑、潜心研究。“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中简单插入思政内容,而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二者之间要发生化学反应,相辅相成、自然地融为一体。课程里添加的“思政”内容,不要让学生感到突兀、不会让学生有被说教感,而是因情感产生共鸣,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在《仪器分析》这门课程中,可以引入“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敬业守信的职业精神。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教师如何去“思”,即体现了教师的创新力、联想力和组织力。因此对专业课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育人理念;第二,专业课教师要关心时政,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第三,课程团队要集思廣益,认真思考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想引领融入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具体课程中。例如,在讲到《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中的《阿Q正传》一章时,可以将文学教育与价值观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之间的关系,强化个人奋斗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课程思政”需要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立“思政”内容的切入点。例如,《乳制品生产技术》开设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即将面临实习,此时可通过学兄、学姐在乳制品企业中的励志故事激励在校生,要想工作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由此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其次,“课程思政”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让学生产生枯燥感,采用多媒体、文字、讲授、讨论等多种方式,巧妙融合,做到“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注重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切实提高育人质量。例如,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第一次课上,教师列举了我国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制造与大国崛起”,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给了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更大动力。
参考文献:
吴晨映《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问题探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