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历史课堂上的教学语言
2021-08-30付忠丽
付忠丽
摘 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的遗憾来自历史课堂上语言的表述不生动、不准确,唤醒历史课堂上的语言是每个历史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历史课堂 语言 唤醒 责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57
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自我感觉整节课设计的还不错,但是实际实施起来,学生反应却不很好;有时课堂气氛很不错,但好像学生的兴奋得又不太对;或者一些环节,总是觉得少那么点火候;我们现在听课的时候,也经常会发现,一些课程的教学设计从课标分析、教学目标设计到教学内容的呈现过程都是一丝不苟、完美呈现,但是听课过程中却没有感觉到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和完美,总是有些小遗憾……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课堂语言的表现和传达的方式让我们感觉没有激情、没有向心力、没有让设计更完美的呈现。
一、唤醒历史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也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引导学生通向知识宝库的路标。“历史学科主要通过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文明的变迁历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的同时还有客观性、评价性,因此朴素、简洁、富于创造性及能够达到学生的心灵的历史教学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记得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里讲到过一个案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教师们因为听得入了迷,竟然连记录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平心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虽然这个案例是为了说明教师需要不断地读书充实自己,用一辈子去备每一节课,我却想到的是这教师怎样地表达会让大家这么有向心力、有激情地去感受这节课?我想这位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有吸引力的。
我们现在的历史课为什么那么不招学生喜欢,是我们知识点讲的不明白吗?是我们的知识体系不完整吗?是我们的教学设计不引人入胜吗?……笔者认为是我们没有把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用我们的语言准确地传达给我们的同学们,没有把学生和自己融入我们自己的课堂里。在长时间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浸染下,改变的确不容易,但是高考的方向,让我们不得不改变。2020年山东卷的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题,明确地强调青少年的责任担当;“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则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考察研究者该如何运用材料;“咖啡馆的历史”题让你用对话的形式讨论17、18世纪的国家大事,这还仅仅是历史的问题吗?高考虽然不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唯一目标,但是高考告诉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以及如何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的历史课堂迫切需要唤醒教师的责任,唤醒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而这些,都需要教师要有科学、规范而又有创新性的语言来实现。那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唤醒我们的历史课堂语言呢?
二、唤醒历史课堂语言
1.准确定位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定位在“讲师”上,我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讲不放心”“讲不透不放心”“讲了学生掌握效果不好更不放心”。于是,一些教学重点就会被重复和强调,我们忽略了我们“讲”的对象,忘记了我们的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只是在计较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自己的课堂设计是不是完美展示了我的想象。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学生和教师首先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是学生和教师。教师主要的责任是唤醒学生成长的动力,推动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成长,学生也不只是被动接受,生命的成长是主动式,若是被动了,生命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教学相长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
2.追求课堂上师生“共享”
当我们有了准确的定位,我们课堂上的语言就会自觉地从“讲知识点”变成“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听《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这一课中,教师播放完《大国崛起》的卷首语后,直接就说要进入我们这一节课的相关知识点,前面营造的所有氛围被这一句话全部打破了,同学们又回到了要学知识点的枯燥层面上来。其实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有一句话:“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过渡一句话,“让我们开始这场对话与竞争,看看历史会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在我们开始就营造的氛围里,自然融入课堂,和教师一起探寻历史会告诉我们什么,感觉会不会更好?笔者认为历史课堂必须要有真正的思想和情感的“共享”,在“共享”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增长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感受到了思维活动的快乐,这才是问题探究。所以,问题探究不是教师对材料的堆积和刻意的引导,也不是教师问题导向下结论的展示。探讨问题会让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需要教师拥有更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更灵活而透彻的思维活动,能够及时抓住学生们的思维,并掌握好课堂的节奏和方向。
真正的课堂是充满“可能性”的课堂,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同样交给学生无知,我们可以成为“问题场”的组织者,需要学生自己思考,这是一种成长性的存在,而不是单单既定的结果。
3.唤醒历史教师的小宇宙
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不能有效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还是拘泥于知识点的识记理解上,历史课堂还是枯燥无趣的,学生也是不可能达到教学及学习目标要求的。只有学生愿意跟随你的脚步进入历史,并在历史环境里,共同激发出思维的火花,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让历史“活起来”。
历史教师需要用宽阔的视野呈现历史,看一个人不是看一时一事,而要看一生一世;看一件事不是看此时此刻,更要关注长远;看社会变化不是看一时一段,而是放眼千年,纵横万里,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去认识。还要用鲜活的事例还原历史,细节描写不仅可以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再干瘪、不再脸谱化,而且还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学生和历史人物同悲喜,历史也由此变得更加有人情味,学生既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又能更好地体会和感悟历史,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更加客观、公正。更要用真诚唤醒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群拥有鲜活生命力、充满朝气的人,是“未来一切的造物主,和上帝齐名”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是一厢情愿的给予,更不可能强迫发生;正确的教育首先是人性的关爱,离开了出于人性的关爱,大谈教育方式方法的科学、先进都是无知的。”
而这所有都需要教师有强大的能量,不断释放自己的小宇宙。而强大的能量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豐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更要让自己的生活津津有味。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话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回到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那位历史教师,他说:“我用一辈子在备这节课”。历史教师就应该不断探索教学语言艺术,提高自身语言修养,用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让历史课堂尽显魅力。
参考文献:
[1] B.A.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译《给教师的建议》,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
[2] 秦晓《我的历史课堂观(公众号)》,《历史教育家》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