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规模开采条件下地下水位动态特征与开发评价
——以山东双村岩溶水系统为例

2021-08-30周亚醒朱凤娜付一夫许鹤鹏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1年4期
关键词:开采量含水岩溶

周亚醒,朱凤娜,付一夫,陈 芳,许鹤鹏

(1.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勘局 第二地质大队),山东 济宁 272100;2.济宁市岩溶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宁 272100)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地下水因分布范围广、使用方便、水质优良以及动态要素稳定等特点,成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主要供水水源。由于地下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造成了区域性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以及各类环境地质问题,制约了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1]。本文以山东双村岩溶水系统为例,在长期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详细刻画地下水水动力特征,分析大规模开采对含水系统的影响,旨在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调控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双村岩溶水系统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以奥陶纪马家沟群灰岩为主要含水介质,是典型的单斜构造型岩溶水系统,该含水系统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区内工业生产、居民生活以及农业灌溉的主要供水水源,为中国北方特大型岩溶水源地。1985年,邹县电厂一号机组建成投产,区内第一个集中供水水源地开始运行,全区开采量达到6.48×104m3/d[2],之后随着双村、太阳纸业、北亢阜、谢庄、两城、西毛堂等多个水源地建成运行,现状开采量已达39.848×104m3/d(2017年)。自20世纪70年代起,研究区先后开展了多期水文地质勘查和长期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为本研究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基础。

2 岩溶水水动力特征

双村岩溶水系统在大气降水、地下水开采和自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3],经历了自然均衡、采补均衡和超采等3个不同的时期。

2.1 自然均衡期水动力特征

1986年以前,岩溶地下水开采量较小,平均开采量约2×104m3/d,水位标高在33~35 m(图1),地下水由南北两侧向白马河径流,以渊源泉和两城泉排泄为主,在黄路屯—泉上西南地段岩溶水水位高出孔隙水水位0.15~1.56 m,岩溶水向上层孔隙水顶托排泄,最终在马坡镇向西南方向排泄于南四湖(图2)。该阶段降水量是控制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岩溶水系统处于自然均衡状态。

图1 自然状态下的岩溶水水位动态特征

图2 自然状态下的岩溶地下水流场

2.2 采补均衡期水动力特征

1986—2007年,随着岩溶水开采量的逐渐增加至逐步稳定,研究区水动力场经历了水位降落漏斗形成、发展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该阶段岩溶水水位多年动态基本平衡(图3),最高水位在30 m左右波动,但年内水位变幅较大,尤其在2002—2004年特枯年、特丰年的衔接年份,最低水位14.42 m,最高水位31.65 m,水位变幅17.23 m,说明该含水系统连通性好、调节能力较强。1986—1988年岩溶水开采量相对较小,平均开采量5.76×104m3/d,初步形成了以唐村镇驻地为中心,泉上、黄路屯一带为边缘的降落漏斗,水位标高31.6 m,水位下降幅度不大(图4);该阶段岩溶水水位低于孔隙水水位,不再向上层孔隙水顶托排泄,岩溶水开采袭夺了大部分的泉排泄量和向上层孔隙水的顶托排泄,降水量仍是控制岩溶水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4]。1989—1997年为漏斗发展期,此时的岩溶水开采量呈阶梯式增加,水位动态表现为下降幅度增大、漏斗加深、影响范围扩大(图4)。在1998—2007年,多年平均开采量25×104m3/d,逐渐形成了以唐村、双村为漏斗中心[5],以夹道、石墙镇为边缘的较为稳定的地下水流场,水位标高26 m,与自然状态相比下降约8 m(图4)。通过自身调节,在袭夺泉流量、激发上层孔隙水越流补给、地表水补给以及侧向径流补给的共同作用下,双村岩溶水系统建立了新的补径排平衡。

图3 采补均衡下的岩溶水水位动态特征

2.3 超采期水动力特征

该阶段岩溶水水位多年持续下降(图5),岩溶水水位由27.60 m(2008年)下降至在1.82 m(2017年),水位降幅25.78 m,岩溶地下水处于超采状态。2008年以来,岩溶水开采量明显增加,平均开采量达到30.2×104m3/d,同时在多个集中供水水源地相互叠加作用下,岩溶水水位整体平盘下降,漏斗边缘扩散至系统边界,水位标高15 m,与自然状态相比下降约20~25 m(图6、图7)。此时,岩溶水系统开采量大于各项补给量之和,系统在消耗静态水资源量。因此开采量是控制岩溶水水位的主要因素,降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图5 超采期岩溶水水位动态特征

图6 超采期岩溶地下水流场

图7 岩溶水水位下降趋势剖面图

3 含水系统变化特征

大规模开采条件下,岩溶水水位下降、水位降落漏斗形成、水位变化幅度增大,含水系统的补径排特征变化明显[6],主要表现为岩溶地下水补给增加、地下水自然排泄量减少以及地下水径流条件的改变。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使得岩溶含水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等[2],控制开采是解决岩溶水水位持续下降的有效途径[7]。

(1)降水入渗补给增加。大规模开采使得岩溶水水位下降,裸露岩溶区可接收更多的降水入渗补给,降水入渗系数由初期的0.206提高到了0.248。

(2)孔隙水越流补给增加。越流量与第四系孔隙水和岩溶水的水位差成正比。2008年以来,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岩溶水水位下降,水位差由16 m增至37 m(图8),表现为上层孔隙水向下层岩溶水的越流补给增加。

图8 超采期岩溶水、孔隙水水位对比图

(3)河流渗漏补给增加。随着岩溶水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岩溶水水位逐渐下降,2008年以来由低于河水位1 m增至15 m(图9),从而激发了河水对岩溶水的渗漏补给。

图9 超采期岩溶水、河水水位对比图

(4)自然排泄量减少。自然状态下,岩溶地下水在渊源泉和两城泉以泉的形式排泄,并在泉上以南地段向上顶托补给孔隙地下水;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和岩溶水水位下降,含水系统不再以泉和向上层孔隙水的顶托排泄。

(5)改变了地下水水力坡度和径流方向。自然状态下,地下水由南北两侧向白马河径流,水力坡度平缓为0.09‰;开采条件下,地下水漏斗中心径流,水力坡度增至0.15‰。岩溶水水力坡度的增大使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增强、岩溶含水介质再造,岩溶水再生能力增强。

4 结论与开发评价建议

(1)受大气降水、越流补给、地下水开采和自身调节的共同影响,双村岩溶水系统经历了自然均衡、采补均衡和超采等3个不同的时期。

(2)大规模开采条件下,大气降水、地表水、孔隙地下水与岩溶地下水的补排关系转化明显,主要表现为降水入渗补给、孔隙水越流补给、地表水渗漏补给的增加,以泉排泄和向孔隙地下水顶托排泄的减少。

(3)大规模开采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增强、岩溶含水介质再造,双村岩溶水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4)随着开采量的增大,制约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由降水逐渐转化为降水、开采、河(湖)水水位,最后变为以开采为主导。

(5)从多年水位动态特征来看,当开采量≤25×104m3/d时,含水系统处于多年动态平衡状态。因此,笔者认为双村岩溶水系统可采资源量为25×104m3/d较为合理。

猜你喜欢

开采量含水岩溶
穿越岩溶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镇北油田某油藏延长低含水采油期技术研究
含水乙醇催化制氢催化剂研究
再谈河北省滦平县马营子乡高锶天然矿泉水特征与开采量估算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复杂孔隙结构低阻油层含水饱和度解释新方法
利用统计分析法预测地热水可开采量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新疆石油开采量总额增长
绮丽多彩的岩溶世界
——太极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