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训练护理干预应用于经尿道行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的影响
2021-08-30孙芳
孙 芳
(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膀胱肿瘤、前列腺增生是较长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在老年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使得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等的发生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患者疾病的发生,与吸烟、年龄增长、环境等有关,患者一旦患病,则需要接受及时的治疗干预,以此改善其预后[1-2]。目前,为前列腺增生患者治疗,主要是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除,为浅表膀胱肿瘤患者治疗,其主要方案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这两种手术,虽然具有恢复快、创伤小等特点,但是其在术后较易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情况,其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为膀胱痉挛,患者可表现出膀胱区、尿道口阵发性、持续性胀痛,存在强烈的变异紧迫感、尿意感,但是无法正常排尿,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则可出现肿痛,膀胱内压升高,对手术创口造成损害,部分患者甚至会继发泌尿系统感染、出血等情况[3]。同时,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常会出现肾、肝、心等器官功能损害,未能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则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出现,对治疗的效果造成影响[4],因此,强化患者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对经尿道行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接受行为训练护理干预的价值作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经尿道行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100例(时间所选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为本研究对象,其均为男性,以双盲法进行随机分组。
纳入标准:①经直肠指检、膀胱镜、膀胱CT、前列腺超声等检查确诊存在前列腺增生或膀胱肿瘤。②接受电切术治疗者。③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泌尿系统感染者。②认知或精神障碍者。③肝肾心等功能严重障碍者。④合并糖尿病、高血糖、前列腺癌者。⑤拒绝参与本研究者。
试验组(n=50)中,年龄51~77 岁,平均年龄(63.14±6.75)岁,前列腺增生患者30例,膀胱肿瘤患者20例。对照组(n=50)中,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2.30±7.14)岁,前列腺增生患者31例,膀胱肿瘤患者19例。对比两组经尿道行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积极对患者的病情了解,告知其疾病相关的知识,为其实施心理疏导,从而促进其不良情绪的缓解,使其正确了解手术实施的方法。术后干预措施、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等,加强其术后膀胱冲洗干预,将其并发症的相关重视程度提高,为其提供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手术后,导管拔除2 d前,通过夹管形式对膀胱训练,定时进行放尿干预,2~3 h进行1次,尿管拔除后,查看患者是否存在膀胱痉挛的情况,必要时,引导患者实施提肛运动。试验组则同时实施行为训练护理干预,具体为:
1.2.1 科室训练小组的成立 为经尿道行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实施个体化的教育,小组中包括专职护士、副主任医师,首先对患者的相关健康档案建立,对其病情、年龄、姓名等记录,入院后,对其自我效能、健康信念等评估,积极告知其实施行为训练的目的和作用,将其疾病认知程度提高,使得患者能够积极对康复训练参与,从而确保康复训练的有效性。患者出院后,小组成员加强患者的随访,并嘱咐患者对康复训练坚持[5]。
1.2.2 提肛肌训练 术前和术后3 d,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肌的训练,从而将其尿道括约肌、盆底肌增强,对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控制,同时,向患者和其家属,充分说明实施训练的目的,获得患者同意后,则佩戴一次性手套,石蜡油涂抹后,插入患者的肛门内,告知患者充分对腹部放松,吸气时,对尿道、肛门收缩,腿部、腹部以及臀部肌肉不可紧绷。深吸气后,患者肛门存在向上提感觉后,将呼吸屏住,保证肛门处于收缩的状态,时间在10 s以上。之后呼气,对尿道口、肛门放松,进行10 s的休息,之后再进行下一组的动作。患者每日实施3次,每次为两组,每组进行15次的收缩,在患者正确对训练方法掌握后,则每日进行3~5次,每次为3组。告知患者在训练的过程中,对站立位、卧位、坐位等姿势使用,从而更好对盆底肌控制。手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耐受情况,适当实施训练,并对其尿液颜色的具体变化情况观察,若其尿液为红色或淡红色,则表示其未能适当的运动,此时应减少或停止训练,在其尿液颜色恢复后,则再次实施训练[6]。
1.2.3 排尿训练 ①导管拔除前,通过导管夹闭干预,定时实施排尿训练,以此对其膀胱舒缩功能、排尿反射等训练。嘱咐其定时进行排尿,养成良好排尿习惯,尽量在白天定时排尿,每次间隔时间为2~4 h,适当控制夜间排尿时间,从而改善其不良的排尿习惯[7]。②导管拔除时初期,嘱咐患者若存在尿意,则立即去排尿,不可憋尿,饭前、饭后、睡前等,将膀胱排空后,方可进行排尿训练,之后逐渐延长憋尿的时间。③导管拔除后,患者多喝水,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水分摄入,每日2 500~3 000 mL,排尿过程中,可对排尿训练中断,进行5 s的暂停排尿。之后再继续进行排尿训练。④患者出现尿意后,实施憋尿训练,初始憋尿时间为5~10 min,连续进行1周后,适当的延长,延长3~5 min,每日进行5次,控制每次憋尿的时间为30 min。实施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人员需要在旁观看,判断患者的训练方式是否有误。对于训练方式有误的患者,则及时的纠正,以此对其训练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保证。对于术后出现膀胱痉挛的患者,则应加强训练,并对患者的疾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经尿道行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膀胱痉挛发生情况作观察,并分析两组痉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的差异性。膀胱痉挛,轻度:导尿管附近,存在血性尿液,其冲洗液颜色不存在明显的变化,其每日痉挛次数为5~6次;中度:导尿管周边,伴有少量血性尿液,其下腹部,伴有憋胀感、阵发性胀痛,在可忍受的范围,其痉挛每2 h左右出现1次;重度:患者下腹部胀痛强烈,但是难以忍受,其冲洗液颜色加深,排尿感紧迫,其痉挛每分钟出现1次。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膀胱痉挛发生情况分析 试验组经尿道行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其膀胱痉挛发生率(16.00%),较对照组膀胱痉挛发生率(34.00%),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膀胱痉挛发生情况分析[n(%)]
2.2 两组痉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分析 试验组经尿道行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其痉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痉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分析()
表2 两组痉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分析()
3 讨 论
前列腺增生是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主要是在中老年男性中出现,患者的病程时间长,可出现下尿路梗阻、血尿、排尿困难、夜尿增多、排尿时间延长、尿急、尿频、尿痛等表现,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其有效治疗干预,十分必要[8]。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使得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在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应用,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安全性高等特点,可对排尿功能的恢复,进行促进[9]。膀胱肿瘤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其疾病复发率较高,多数患者的肿瘤是一种移行细胞癌,主要在膀胱后壁和侧壁出现,其次为顶部和三角区,患者肿瘤的发生主要为多中心,可出现下腹部包块、血尿、上尿路阻塞、排尿困难等症状,存在消瘦、恶心、食欲缺乏等表现,其疾病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在50~70岁的人群中发生,且多数患者同时存在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情况,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临床主要是采用经尿道膀胱电切术为表浅膀胱肿瘤患者治疗,其术后恢复速度快、操作时间短,且手术创伤小,可将患者的疾病痛苦减轻,对疾病的复发进行控制[10]。
虽然以上两种手术在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患者中应用,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患者在手术后,较易出现膀胱痉挛等的情况,主要与手术创伤、精神因素、导尿管刺激等因素有关。膀胱痉挛其症状主要为可观察症状、自觉症状等,自觉症状患者,其膀胱区,存在持续性、明显性、阵发性的疼痛,其出现尿意后,会出现排尿感急迫的情况,部分患者的尿道,其刺激性疼痛较为强烈;观察症状患者,其膀胱冲洗滴速减慢,或者停止,患者膀胱内压升高,出现逆流的情况,引流液的颜色加深,尿道口存在尿液溢出或者血液溢出的情况。膀胱痉挛的发生,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对其术后康复造成影响,且可诱发泌尿系统感染、继发性出血、导尿管堵塞等的出现,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甚至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加强患者的行为训练护理十分必要。
本研究显示,行为训练护理干预的试验组经尿道行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其膀胱痉挛发生率(16.00%),较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膀胱痉挛发生率(34.00%),明显更低;试验组患者,其痉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即代表行为训练护理的实施,可对经尿道行前列腺增生及膀胱肿瘤电切术患者膀胱痉挛的发生控制,降低痉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行为训练护理,科学性较高,能够对膀胱痉挛的发生预防和控制,可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使得患者以正确的方式进行盆底肌、提肛肌、排尿的训练,对其排尿功能恢复促进,从而使其对优质的排尿习惯建立,促进其术后相关症状的减轻。
综上所述,行为训练护理应用于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患者的电切术中,有着较高的价值,可对膀胱痉挛的发生进行控制,降低痉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对改善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