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认知、外部环境对稻虾共作模式农户农资投入减量化行为的影响: 基于江苏省589个农户的调研数据
2021-08-30胡乃娟王羽涛陶宝瑞朱利群
胡乃娟,王羽涛,陶宝瑞,朱利群①
(1.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江苏 南京 210095;3.扬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扬中 21220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缓解“石油农业”快速发展带来的耕地质量下降、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严峻等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生态农业模式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1]。生态农业模式是以系统、协调、循环和再生为原则,能够满足农业从数量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现实需要,从而破解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2]。在稻作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作为一种典型的生物互利共生型生态农业模式[3],不仅能够使稻田生态系统产生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能在保证水稻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并增加养殖产出,提高农户的经济收益[4-5],因而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和农户的广泛采纳。
随着小龙虾在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量猛增,养殖效益较好,水稻-小龙虾(稻虾)共作模式在我国的推广力度和农户采纳效果尤为显著。2018年稻虾共作模式的推广面积超过6.67×105hm-2[6],并且面积还在不断扩大。目前,有关稻虾共作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稻虾共作模式的生产技术/模式优化研究[7];二是稻虾共作模式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分析[8];三是稻虾共作模式的农户采纳意愿及采纳行为研究[9-10]。然而,由于稻虾共作模式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稻米和小龙虾较高利润差,农户能否充分利用水稻和小龙虾的互利共生关系进行合理的农资投入直接影响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尽管有学者从理论和实证等方面分析了农业生产中农户农资投入减量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但仅局限在大田作物的化肥施用方面[11-12],而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多种农资投入减量化行为研究较少。此外,杨彩艳等[13]虽然通过实证分析明确了稻虾共作模式中农户化肥投入减量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但对农药和饲料投入情况未进行分析。农户行为选择理论是基于心理、社会和经济行为,以家庭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探究农户如何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独立地进行生产经营、消费等决策和采取行动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技术选择等多种行为研究领域[14-15]。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对稻虾共作模式中农资投入行为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在实际生产中,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农户会在保证收益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成本投入,其个人及其家庭特征对其行为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农户的行为选择又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农户在稻虾共作模式中的农资投入品行为与对该模式的认知和外部环境有较大关系。基于此,笔者利用江苏省采纳稻虾共作模式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农户及其家庭特征、对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及外部环境3个方面分析农户在稻虾共作模式中化肥、农药和饲料投入减量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引导农户进行合理农资投入、激励农户进行生态农业生产提供政策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近年来,稻虾共作模式在江苏省发展较快,2018年江苏省小龙虾稻田养殖面积达6.67×104hm-2,产量约为16.68万t,排名全国第4。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9年3—8月在江苏省泰州、淮安、宿迁3市开展的农户问卷调查。样本的获取按照分层抽样法,在综合考虑江苏省稻虾种养模式的分布、地理位置、种养技术差异等因素的基础上,调研选取了兴化市海南镇、泰兴市滨江镇,盱眙县淮河镇、河桥镇、管镇镇、马坝镇,金湖县金南镇及泗洪县界集镇、石集乡、龙集镇共10个乡镇。调查采用一对一的访谈形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数据残缺、不完整及不合理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589份,有效问卷率达98.17%,其中淮安市310份,宿迁市151份,泰州市128份。
1.2 样本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样本农户主要为男性,占67.74%;农户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为50.8岁;农户的文化水平较低,小学及以下的农户占比52.29%;农户的兼业化程度较高,占比52.97%;有44.48%农户从事稻虾共作生产年限为3~5 a;且主要为种养大户(种养面积>2 hm2),占66.38%,平均种养面积为9.10 hm2;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主要为2人及以下,占52.97%。有76.23%的农户认为稻虾共作模式能提高预期收益;73.68%的农户知道稻虾共作模式可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而26.32%不赞同;69.27%的农户认识到过量农资投入会污染环境。在样本农户中,相较于稻虾种养的前一年,次年减少农药投入的农户占59.59%,减少化肥投入的农户占69.78%,减少饲料投入的农户占56.37%。总体来说,在稻虾共作模式中,趋于增加农资投入的现象仍较普遍。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1.3 变量选取与赋值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结合实地调查,从农户及其家庭特征、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和外部环境3个方面筛选出影响农户农资投入减量化的主要因素。模型变量的定义和赋值如表2所示,其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变量是农户及其家庭特征的可测变量;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预期收益的认知、对稻虾共作模式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等农资投入的认知以及过量农资投入造成环境污染的认知是稻虾共作模式认知的可测变量;农技部门指导、农业补贴、邻里效应等变量是外部环境的可测变量;农户是否会减少农药、化肥和饲料的投入是农资投入行为的可测变量。
表2 变量定义和赋值
1.4 模型设定
结构方程模型(SEM)主要用于分析难以观测的变量,探讨潜变量间的因果效应。目前,SEM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农户行为研究[24-25]。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该研究采用SEM对稻虾共作模式农户农资投入减量化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既解决了误差及测量问题,同时可以直观地展示潜变量间的路径关系。
SEM模型的一般方程式为
Μ=αΡ+σ,
(1)
Ν=βΧ+ε,
(2)
P=ΑΡ+ΒΧ+γ。
(3)
式(1)~(2)为测量方程,其中P为内生潜变量;M为P的可观测变量;σ为其误差项;X为外源潜变量;N为X的可观测变量;ε为其误差项;α和β表示变量间的关系系数。式(3)为结构方程,通过方程系数A和B及误差γ来反映P与X、P与P之间的关系,其中P为农资投入行为;X为农户及其家庭特征、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及外部环境。
2 研究方法
2.1 农户及其家庭特征
农户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兼业等,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稻虾共作面积、种养年限等。从性别来看,与男性相比,女性往往更擅长于精打细算,可能更倾向于农资品的减量化投入[16];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户规避风险意识增强、接受信息的能力减弱,可能会更加依赖农资品的投入来获取效益,故不会减少农资投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及生态环保的意识也越强,更趋于减量化农资投入;兼业化农户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趋向于增加农资投入[17]。家庭劳动力人数越多,越趋向于精细化农业生产管理,越有可能倾向农资投入的减量化;随着稻虾共作面积的增加,规模化生产会促进农业生产减量化,但随着种养面积过度扩大,人工要素又会使过量农资投入现象出现,因此,种养面积与农资投入可能呈倒“U”型关系[11];种养年限越长,农户在稻虾共作模式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信息的获取能力和种养技术越好,可能会趋向于减量化农资投入[18]。
2.2 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
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包括对预期收益的认知、对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等农资投入的认知、以及过量农资投入造成环境污染的认知[19]。稻虾共作模式中农户可以通过增加小龙虾的产出来提高经济收益,因此,农户可能会为了增加收入而倾向于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增加饲料的投入。但如果农户认识到稻虾共作模式中水稻和小龙虾互利共生的关系,则会趋向于减少化肥、农药和饲料的投入量。过量的农资投入会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尤其是小龙虾饲料的过量投入,会导致种植业污染向水产养殖业污染的转移,从而加重环境污染。如果农户认识到稻虾共作模式中过量农资投入会带来环境污染,则会倾向于不增加农资投入。
2.3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反映农户农资投入行为受到社会资源、机会等不可控因素的约束,是农户是否增加农资投入行为的衡量因素。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农技部门指导、农业补贴、邻里效应和农业保险。农技部门指导会提高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从而促进农户进行合理、减量化的农资投入。农业补贴能激励农户对稻虾生态种养模式的选择,使农户自觉进行农资投入减量化生产[20]。与邻居交流越多,邻里效应越强,农户获取的信息越多,对农资投入量的把握也越精确,越趋向于农资投入的减量化[21]。农业保险能够为农户规避风险提供一定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过量化学品投入行为的发生。
2.4 相关性分析
自身条件优越,家庭资源禀赋越高的农户,接受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也越强,因而不仅生态保护意识较强,而且对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的关注度和接纳度也明显较高[22]。作为理性经济主体,当农户感知到新模式较高经济效益时,学习新技术的意愿会随之增强。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的生态价值认知度越高,进行生态生产的意愿也越强烈。同时,稻虾双收的利益机制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激励农户扩大种养规模,进而提高农户的自身及家庭禀赋存量[23]。技术培训、经济刺激及邻里效应等可以加强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的生态认知,促进农户进行合理的农资投入[21],此外,购买保险和享受政策补贴的农户,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其生产实力、自身及家庭资本禀赋明显增强[20]。因此,以上3个因素之间可能存在合理的相关性。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构建如图1所示的假说模型。
H1: 农户及其家庭特征与农资投入减量化行为间存在显著关系,但方向不确定。
H2: 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与农资投入减量化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H3: 外部环境与农资投入减量化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H4: 农户及其家庭特征、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两两相互作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信度、效度和适配度检验
研究选取Cronbach′sα作为数据验证的可信性指标,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是否兼业、受教育程度的相关性(CITC)值过低,未通过信度检验;农户及其家庭特征、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和外部环境3个潜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均>0.7,表明数据可以接受,信度较佳。统计量检验(KMO)值>0.8,满足因子分析的要求。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FA)对问卷数据进行效度验证,性别、年龄、是否兼业和家庭劳动力数量4项所对应的共同度值均<0.4,说明研究内容与潜变量关系弱,无法被潜变量有效提取,因而需删除至指标达标为止。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FA)对数据进一步验证,受教育程度、对收益预期的认知等2项变量的标准载荷系数值<0.4,说明该项与潜变量关系较弱,因而需要删除至指标达标为止。
针对4个潜变量和12个可观测变量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样本量适中(样本量超过可观测变量的10倍),适合SEM模型。如表3所示,4个变量的AVE平方根值分别为0.853、0.704、0.825、0.763,均大于相关系数的最大值0.536,组合信度CR值均>0.7,说明区分效度及收敛均较好。
表3 区分效度表
理论上,SEM模型的3个潜变量间存在特殊的相关关系。采用正态性检验法分析可测变量的数据分布,其峰度、偏度绝对值<3,说明趋近的潜变量数据服从多元正态分布,满足SEM模型的假设要求。运用AMOS软件建立农户农资投入行为的原始模型,结果显示,拟合指数不达标,个别路径关系的MI值较大(10),需要进一步调整。
运用AMOS软件,通过路径调整和MI指数修正,对变量间的路径关系进行调试,增加了1条可测变量路径,使模型通过拟合指标检验,如表4所示,最终模型拟合较佳,适配合理。最终修正模型及路径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表4 拟合指标检验
3.2 模型路径调整与结果分析
3.2.1增加路径分析
表5 变量间路径结果分析
3.2.2模型估计结果
由表6可知,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外部环境对农户农资投入减量化行为的影响均在1%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H2和H3假设成立。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对增加农资投入行为有显著负影响,且最显著的变量为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能否减少农资投入的认知,标准路径系数为0.85。如果农户认知到水稻与小龙虾之间互利共生关系,在降低成本且能生产出更优质、收益更高的农产品情况下,农户减少农资投入的意愿也就越强烈[26]。其次是对过量农资投入污染环境的认知变量,标准路径系数为0.58。过量的农资投入不仅不会增产增收,而且会严重污染农村周围的环境,影响农村居民的健康,因此,农户如果意识到过量农资投入品带来的危害,那么就会趋于减少农资投入。外部环境对增加农资投入行为有负向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影响因素是农技部门指导。稻虾共作模式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户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次数越多,对稻虾共作模式中农资投入量、投入时间、投入比例越了解,越能进行合理地农资投入。其次是农业保险、邻里效应、农业补贴3个变量,农业保险和农业补贴能够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从而激励农户进行农资投入减量化的探索和尝试。研究表明,经济激励型政策有助于农户进行绿色农业生产[27]。
表6 结构方程模型(SEM)及测量方程路径结果分析
在内生变量中,农户是否会减少饲料的投入变量对农资投入行为变量的影响最大,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在3种农资投入品中农户对饲料投入依赖较大。尽管我国发布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中明确规定了稻渔综合种养中沟坑占比不超过10%,但调研发现由于水稻和小龙虾较大的经济收益差,加之农户不能为自己生产的绿色稻米提供有效的证明,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农户往往“重虾轻稻”[8],扩大稻田小龙虾养殖面积和养殖密度,虽然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但却大大增加了饲料的施用,偏离了稻田综合种养生态、环保的目标。
农户及其家庭特征对农资投入行为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种养面积及生产年限等因素对农资投入行为的直接影响不确定。大部分种养大户对饲料、农药及化肥的投入较谨慎,而少部分规模较大的农户因雇佣劳动力的原因,会倾向于增加农资投入,以保证大户的预期收益,因此种养面积对农户农资投入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这与钟颖琦等[28]、张露等[11]研究结论一致:共作年限对于农户农资投入行为影响不确定。部分农户从事稻虾种养的年限越长,越有可能倾向于经验种养;也有部分农户随着从事稻虾种养年限的增加,加入的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较多,接触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也越多,也就越可能倾向于进行合理的农资投入行为[29]。
4 结论与建议
研究基于江苏省淮安、宿迁、泰州3市589个稻虾共作农户的样本数据,采用农户行为选择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在稻虾共作模式中农资(化肥、农药和饲料)投入减量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稻虾共作模式中农户不合理的农资投入行为仍占较大比例,趋于增加农药、化肥和饲料的农户占比分别为40.41%、30.22%和43.63%;(2)农户及其家庭特征、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及外部环境对农户农资投入减量化行为具有相互作用,其中,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外部环境对农户农资投入减量化行为均有显著正影响,且影响程度为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的认知>外部环境;(3)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能否减少农资投入的认知、对过量农资投入会污染环境的认知、农技部门指导、农业保险、邻里效应及农业补贴等变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显著影响农户农资投入减量化行为。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技术培训力度和效果,提高农户的综合资本禀赋存量。完善稻虾共作生产中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宣传展示栏、微信公众号、技术培训、观摩考察等方式加强农户对稻虾共作模式的技术学习和生态认知。同时,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合作共赢模式,带动经验不足、资本禀赋较差的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态生产。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差异化奖惩机制。一方面,政府应积极探索农业补贴、财政信贷及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对达到一定种养规模的农户给予适当补贴,稳定和保障稻虾生产。另一方面,建立差异化奖惩机制和奖惩标准,对积极从事稻虾生态生产的农户给予经济补偿,对于违规挖沟、占用稻田养殖、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引导和规范农户稻虾生产行为。
(3)做强稻虾公用品牌,提高绿色稻米效益。因地制宜,探索并制定标准化稻虾共作操作手册,健全稻虾生态种养生产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引导农户进行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并对农户生产达标的绿色稻米给予认证。同时,加强稻虾产品的品牌创建和营销推广,通过小龙虾开捕节、丰收节、农耕文化节等活动和大型农产品展销会,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做大做强稻虾公用品牌。